□ 吕会芬 LV Hui-fen 吕海霞 LV Hai-xia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且病因不明的重性精 神疾病,暴力攻击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阻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常见原因[1-2]。国内外调查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风险为普通人群的3~5倍[3-4],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危险行为的频率较高,威胁自身和其他住院患者及医务工作人员生命安全[5]。本研究旨在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为完善临床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本研究以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207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为:(1)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6];(2)病程≥2年;(3)年龄≥18岁。排除合并其他精神障碍者。其中男性患者119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6.28±7.33岁。
2.方法
2.1 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性格、职业类型、精神分裂症家族史、婚姻状况、既往有无攻击行为等。
2.2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7]。PANSS量表用于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有无以及严重程度,PANSS量表共包含33个条目,7级评分(1~7分),常用的指标包括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精神症状越严重。
2.3 攻击风险评估量表[8]。患者入院时采用攻击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攻击行为进行评估分析,该量表分为I~IV级,其中I~II级表示患者无攻击行为但存在攻击的可能,III~IV级表示患者存在攻击行为。攻击行为量表评估为I~II级的122例患者为无攻击行为组,III~IV级的85例患者为攻击行为组。为排除治疗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根据入院时的攻击风险评估分级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2.4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9]。该量表用于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共18个项目,归纳为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5个因子,项目采用7级评分(1~7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精神症状越严重。
3.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患者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性格、职业类型、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既往攻击行为、PANSS阳性症状评分、敌对猜疑、激活性、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患者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既往攻击行为、PANSS阳性症状评分及激活性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2 患者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会严重影响其临床治疗、居家管理以及回归社会,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及患者家属关注的重点[10]。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4.5%~49%之间,约半数以上暴力行为均发生在入院1周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对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1-12]。本研究探讨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为完善临床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既往攻击行为、PANSS阳性症状评分及激活性为影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多项动物研究以及人体试验研究显示[13-14],攻击行为的产生存在重要的生物学基础,与多种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浓度异常有关[15]。因此,既往有攻击行为以及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较大。患者激活性较高时,对外界事物的变化较为敏感,在其存在幻觉妄想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出现过激性攻击行为[16-17]。
针对上述可能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结合相关文献[18-19],本研究提出以下干预措施:(1)患者入院时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详细掌握患者疾病史、家族史、既往攻击行为史、发病诱因、病前性格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攻击行为危险因素。(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注意语气温和、耐心细致,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减少对患者情绪的负性激活。(3)重点监护。对于存在暴力攻击性行为危险因素的患者,实施重点监护,必要时给予患者保护性约束。加强巡视,定期检查病房内环境设施是否安全,若存在不安全因素,应及时处理。患者入院及家属来院探视时,严格做好安全检查,杜绝带入危险物品。(4)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初步认识疾病。加强安全宣教,根据具体成功实例,讲解如何应对各方面压力,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个性,帮助患者掌握控制情绪以及正确发泄愤怒的方式。鼓励患者使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提高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引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宣泄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患者病情、性别、性格、家族史、既往攻击性行为以及疾病阳性症状严重程度有关,临床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强院内安全管理措施,减少严重攻击行为的发生,从而保护患者及周围人群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患者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