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能 WU Huai-neng 王金花 WANG Jin-hua 荣超 RONG Chao
“失独者”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 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年龄在49岁以上、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现在无存活子女的家庭[1]。我国每年至少有7.6万15~30岁的独生子女死亡,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7.6万个家庭遭受失独的伤痛[2]。以往失独家庭的研究多聚集在其生活困境或养老方式等方面[3-5],而关于失独家庭心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6],对其心理干预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旨在调查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性的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为提高失独者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于2018年1月-4月按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某区失独者进行心理症状及社会支持程度问卷调查,经失独者同意,本着自愿的原则,问卷当场调查当场回收。共发放21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67%。
2.调查内容。问卷主要包括失独者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3个部分。(1)失独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失独年限、独生子女性别等。(2) 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是临床常用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7],共90题含10个因子。采用1~5分评分法,总分及因子分越高,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3)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由Zimet编制[8]姜乾金[9]译为中文,是一种测量个人自我领悟多层面社会支持的工具。该量表含12个条目,采用1~7分评分法,总分为各条目分之和,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总分在12~36分之间为低支持状态,在37~60分之间为中间支持状态,在61~84分之间为高支持状态。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社会支持越高。
3.干预方法。在203名失独者中筛选出30名女性(由于女性失独者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故此次只选取女性作为干预对象),按照被试的年龄、学历、失独年限及心理评估状况等指标,根据同质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名。纳入标准:(1)年龄>49岁;(2)初中及以上学历;(3)排除精神病患者,且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无明显躯体障碍、身体病残等不方便参加活动;(4)愿意参与。两组失独者在年龄、学历、心理评估状况等变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心理干预,每周仅组织一次团体聚会。实验组给予团体心理辅导3个月(每周一次),其中对特别严重的失独者提供个体干预,个体干预包括以建立关系、激发改变动力、重塑家庭功能、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正确应对方式、适应外界环境等目标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为失独者营造一个温暖、安全、接纳、尊重、支持的氛围,根据哀伤发展的阶段,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建设性力量,帮助失独者宣泄负面情绪,逐步走出哀伤的情境,创造积极体验,建构积极的生活希望。
4.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 3.1软件双人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差异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1.1 基本情况。203名失独者中男女比例相差不明显,大部分是夫妻双方同时在场完成问卷调查;在年龄上,以50岁及以上者居多,占95.57% (其中50~60岁占51.23%,61岁及以上占44.33%);死亡独生子女以男性为主,占71.92%;子女死亡年龄多集中于17岁及以上,占91.63%;子女死亡原因以疾病、意外为多,两者占89.57%。见表1。
表1 203名失独者基本情况
1.2 203名失独者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得分,见表2。
1.3 203名失独者不同性别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得分比较。由表3可知,女性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及寝食状态因子的得分高于男性(p<0.05),说明女性更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及睡眠饮食不佳等情况,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4 203名失独者不同社会支持状态下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得分比较。躯体化因子不同支持状态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因子社会支持状态越高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好(p<0.05)。见表4。
2.心理干预对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量表总分比较。心理干预前,两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表2 203名失独者SCL-90量表得分
表3 不同性别失独者SCL-90得分比较(分,±s)
表3 不同性别失独者SCL-90得分比较(分,±s)
?
表4 203名失独者不同社会支持状态下SCL-90量表得分比较(分,±s)
表4 203名失独者不同社会支持状态下SCL-90量表得分比较(分,±s)
?
表5 心理干预前两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总分比较(分,±s)
表5 心理干预前两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总分比较(分,±s)
因子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2.2 实验组失独者心理干预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量表总分比较。经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PSSS量表总分高于干预前(p<0.05),说明实验组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干预前好转,领悟社会支持状况有所提高。见表6。
表6 团体心理干预前后实验组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总分比较(分,±s)
表6 团体心理干预前后实验组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总分比较(分,±s)
?
2.3 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量表总分比较。心理干预后实验组SCL-90量表除焦虑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SSS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验组失独者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对照组,领悟社会支持状态高于对照组。见表7。
表7 心理干预后两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量表总分比较(分,s)
表7 心理干预后两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量表总分比较(分,s)
因子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2.4 对照组失独者团体聚会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量表总分比较。团体聚会干预后,对照组失独者SCL-90量表躯体化及抑郁因子得分低于干预前,躯体症状和抑郁情绪明显好转(p<0.01),其余各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PSSS量表总分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8。
表8 团体聚会前后对照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总分比较(分,s)
表8 团体聚会前后对照组失独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PSSS总分比较(分,s)
?
1.杭州市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本次调查显示,杭州市某区203名失独者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国内相关研究[10-11]基本一致。失独群体因政策原因形成的独特家庭结构在各类疾病或意外的打击下,家庭结构中的重要支撑——子代消亡而形成的空心化带来的冲击,对该人群心理卫生状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12]。一旦孩子死亡,家庭结构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失独父母极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重新体验、回避、负性认知及心境改变以及高警觉[13],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如抑郁、敏感、紧张、猜疑、分离恐惧等,以及回避行为包括逃避节日、减少社会交往及移居等[14]。失独者男女之间比较发现,除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无显著性差别外,其余方面女性均比男性严重,这可能与女性对亲子关系情感依附性更强烈,心理防御机制更倾向于情绪有关。提示,在对失独家庭的干预中,要高度关注失独母亲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另外,本调查发现,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失独者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可能原因是社会支持能对失独者的心理应激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能保护好应激状态下的个体,也能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15]。
2.心理干预对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组失独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领悟到更好的社会支持体验。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寝食状态等九个方面较对照组好,感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说明心理干预对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的改善是有效的;但心理干预对失独者焦虑情绪改变不明显,可能由于焦虑的个性是受个体长期的生活与成长经历影响,大多已构成失独者人格的一部分,人格很难在短期因心理干预而发生改变,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多层次矫治。提示,对失独者的心理干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对照组失独者经过每周的团体聚会后,躯体化和抑郁方面得到了改善,可能原因是相聚中与其他同命运父母分享悲伤感受和经历,获得了很大的情绪支持,有助于舒缓自身抑郁情绪。对照组SCL-90其余各因子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对照组成员之间一系列自助活动虽然对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心理干预,心理健康状况仍较堪忧,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专业的心理干预对改善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重构生命意义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针对性的采取个案和团体心理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失独者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