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联网+”的概念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进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教育领域也是深受其影响。着眼于当下现状,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空间以及德育体悟四方面对中小学生德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互联网+德育”的最优化思考:在国家层面应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加强网络监管;在学校层面要融合线上、线下德育工作,构建德育新体系;在家庭层面家长应以身作则,营造优良的家庭德育氛围。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中小学生
[作者简介]鲁珍萌(1996—),女,山东济南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99-02[收稿日期] 2020-02-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由此看出,国家把德育放置于先导的位置,体现出国家对于中小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视程度。要想实现传统德育形式与互联网的贯通融合,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应对多种挑战,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德育发展。
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鉴于此,笔者对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学德育现状以及最优化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互联网+德育”的现实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几乎各行各业与网络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以校园生活为例,吃饭要用某付宝圈存,洗衣服要用小程序提前进行预约,班级开会要提前在服务门户中进行教室借用……在“互联网+”时代,伴随德育理念的变革,德育课程所承载的作用也必须改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掌握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还要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1]
(一)德育内容的趣味性
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学校中最常用的形式是开展思想品德课,把道德知识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我们也知道,道德认知并不等于道德行为,这种静态的知识传递方式不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同时学生容易对这种知识导向的德育学习丧失兴趣。
网络形式下的德育教学丰富了德育的教学内容,除了学校生活中的教材,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德育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脱离单调的教科书学习,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德育内容制作成教学软件,通过图像、声音、动画、影视和文字等教会学生做人;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教会学生做事。[2]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和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讲授法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个别教育为主的日常教育中,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如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如组织讨论、班会等),还有与网络技术有关的网站、网页、QQ、论坛、BBS、博客、空间、音频、视频等。[3]
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性格、家庭等背景不同,每个人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利用互联网可以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異,进行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区别的德育教学。有的学生喜欢看视频,可以让他选择看视频的形式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交流合作,那可以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探究德育世界。总之,方法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德育发展的规律性。
(三)德育空间的开放性
一直以来,教育公平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资源分配成为人们争议的问题。而“互联网+德育”可以将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互联网+德育”可以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不仅可以丰富资源内容,减少资源低水平建设,还可以缩小甚至消除传统因地域、时空和师资力量差异所导致的教育资源上的鸿沟,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接触到同等量的优质资源。[4]
同时,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与他们交流获得信息。因此,“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德育交往形式,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听不同的老师上课,打破了过去封闭的状态。
(四)德育体悟的深刻性
在以往的传统形式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例如家庭生活里的父母亲属,学校生活里的老师和同学,对社会上的德育榜样接触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对身边的德育事件不做深入的思考。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德育事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更具有深刻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除此之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只有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进行反思,他得到的结果才是深刻的,得到的感悟才是最真实的。在思考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同理心。在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时,不要妄加评论别人的思考,要尊重他人,做到“求同存异”。
而互联网为人们带来爆炸式信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信息源良莠不齐。在互联网爆炸式的信息中,既包含优质的德育资源,又包含不恰当的甚至是对学生有害的信息。其次,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沉迷网络世界。由于中小学生年龄不大,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沉迷于虚幻场景中无法自拔。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考虑如何发挥德育过程最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互联网+德育”的最优化思考
(一)国家: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国家应加大网络教育开发的力度,设置专项资金,让更多的人才去开发更优质的资源。尤其是对于不太发达的地区,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帮助。除此之外,国家应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监管,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措施来维护秩序的有效性。
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彻查传播不良文化的网站,严格控制信息来源,取缔网络淫秽、赌博等黑色产业链,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洁净的网络文化环境。[5]此外,国家应把控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防止不當的言论出现在网络上导致中小学生深陷其中。
(二)学校:融合线上、线下德育工作,构建德育新体系
在学校中,要树立“互联网+德育”相关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融合线上、线下德育工作,从而构建德育新体系。首先,学校应定期举办“互联网+德育”成果分享汇报或学习讲座,引导学生对网络德育资源进行正确认识,了解本校学生德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不足,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在学生德育发展过程中,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德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网络德育资源的利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最后,学校应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来吸引学生加入其中,实现线上与线下德育结合。
(三)家庭:营造优良的家庭德育氛围
在培养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和学校、社会相比,家庭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德育发展放在与智育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当孩子的品德发展出现问题时,父母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确保孩子的德育发展方向。此外,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由于中小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模仿性,因此家长要率先垂范,正确利用互联网查阅信息,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和频率,不沉溺于网络之中,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马多秀.“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06):57-59.
[2]西广明.德育领域教育技术应用的可能与可为[J].中国高教研究,2009(06):59-61.
[3]西广明.德育域教育技术应用及其适恰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7):110-112.
[4]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3-18.
[5]邹琪.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6):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