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娇 韦文杰
[摘 要]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人才供给问题。对此,综合理论研究、相关政策和实践经验,基于产教融合的角度,面向高校学生、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提出了“政企协同、政校联动、校企合作”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该模式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厘清了乡村旅游人才供给的关键三大群体及其相互间的协同导向,梳理了政、企、校三方针对各群体的主次培养内容。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17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重庆市会展类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供给侧改革模式研究”(2017-GX-03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儿童研学旅行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项(2017XJPT02)
[作者简介]黎 娇(1992—),女,重庆人,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韦文杰(1984—),男,河北迁西人,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展教育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09-03[收稿日期] 2019-10-10
一、导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据文旅部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超77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1.4%。此外,中央还陆续出台文件进一步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1],2018年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2]等。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业态,已然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3],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二、乡村旅游发展:受限于专业人才的缺乏
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使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不尽如人意。
旅游规划方面,由于相关人员对乡村旅游需求的考虑不足及对乡土文化与内涵的挖掘不足,导致出现乡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无序利用等问题。企业经营方面,夫妻型企业仍广泛存在,具备系统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稀缺,导致经营管理粗放化问题普遍存在。此外,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多头治理、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思想认识、服务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等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关键的能动因素,规划、建设、经营、监管等无一不关乎人,故人才培养问题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护航乡村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文献述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相比鄉村旅游现实生产中人才问题的严峻迫切,有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显得支撑不足。从研究数量来看,笔者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后发现,有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文献仅50余篇,且主要发表在农业类期刊和学报上。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停留在方向性的策略讨论层面,文章的一般架构是先分析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
梁焰是较早关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问题的学者,他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多方的重视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和院校[4-5]。基于此,陈幼君经研究后认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培训不足等问题[6]。随后,殷章馨针对长沙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更清晰的“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策略”,她将乡村旅游人才分为宏观决策、经营管理和乡土人才三个梯次,集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行业形成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7]。刘天英则聚焦高校,立足产教融合,论述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三大策略[8]。张向平则探讨了订单班式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上可知,该领域的研究多围绕政、企、校三方进行讨论,而忽略了本地社区居民这一重要主体。虽然李应芝强调了在地民众的主体地位,但却未能提出落实措施。
实践方面,乡村旅游人才供给问题亟待解决;理论方面,有关研究以问题对应策略为主,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但关乎具体模式的研究极少。故本文将从产教融合出发,提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同时联结政、企、校和社区居民,以期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提供参考。
四、“政企校协同,共育民员生”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以高校学生、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为主体,以专业院校、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融合高校学生的专业教育、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社区居民的知行引导,形成了政企协同、政校联动、校企合作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下图),实现精准培养,以求解决乡村旅游人才的供给问题。
“政企校协同,共育民员生”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图
(一)核心共建:乡村旅游产业链
本研究围绕乡村旅游这一核心,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了政府主管部门、乡村旅游企业和专业培养院校三方力量,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多元化、产业化等要求和思路,对社区居民、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三类具体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开展协同培育。
(二)双环融通:人员环与单位环
人员环中,从业人员是乡村旅游现有的人才群体,社区居民和高校学生则分别是乡村旅游人才供给的在地群体和输入群体,三者同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支撑。其中,高校学生和从业人员间的协同提高以应用为导向,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转化;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间的协同提高以实证为导向,强调知识架构和经验体系的相互实证,二者齐驱并进,共同推动相关机制的结构优化。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间的协同提高以效益为导向,强调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的统筹兼顾,二者互利共生,共同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单位环中,乡村旅游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政府主管部门是乡村旅游发展外在条件的创造者,而专业培养院校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三者同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平台支撑。其中,专业培养院校和乡村旅游企业间的支持配合以应用为导向,专业培养院校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支持配合以实证为导向,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支持配合以效益为导向,三大平台充分联通,为人员环的协同提高创造利好条件。
(三)三线合力:依职能共同培育
1.“政校联动+校企合作”:高校学生的专业教育。院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拥有体系化的专业知识架构和操作能力,是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的可靠供给。①政校联动:政府主管部门致力于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机制或政策。在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方面,各地政府应充分发挥调控职能,一方面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建立院校培养与产业对接的联通机制,确保院校能够及时把握市场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各项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乡村旅游人才的引进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同时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双管齐下,制定人才流入的优惠政策。②校企合作:乡村旅游企业专注于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多方位的实习实训条件。实习实训的内容包括:服务方面的乡村导游、民宿运营等;经营方面的旅行社部门、旅游电子商务等;设计方面的节事活动打造、旅游产品开发等。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内容丰富。实习实训的机制方面,高校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时间以假期为主,而假期作为旅游旺季,恰需季节性的人力资源补给,高校学生与乡村旅游企业二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哺”机制:前者得到了实际训练和实践经验,后者的人力资源季节性问题得到了良好解决。
2.“政企协同+校企合作”: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企业培养的从业人员具有具体化的实践知识和操作经验,是高水平基础运作队伍的切实保障。①政企协同:政府主管部门致力于为从业人员提供规范的技能鉴定、证书考核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力度方面,除政、企、校的合力共建外,还应充分引入社会教育平台、相关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的培训资源,为乡村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贡献力量。在培训体系方面,应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来论证,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或计划,杜绝各自为政、分散培养的资源浪费,形成“初—中—高”的三级人才培养梯次,并通过定期培训来实现知识或技能的及时更新。再则是要同步推进人员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逐步开展技能鉴定和证书考核,并引入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适时施行各项专业证书的年审制度。②校企合作:专业培养院校专注于为从业人员培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的学习平台。在淡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可分期、分批进入院校参与专业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两方面:理论知识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资源保护与开发、市场开拓与营销,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服务技能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企业各个部门的实用性技能。此外,院校还应从培训模式、讲师队伍、课程体系、考核反馈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保障机制。
3.“政企协同+政校联动”:社区居民的知行引导。政府培养的社区居民具有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和情感依恋,是特色化本地支持队伍的有力补充。①政企协同:乡村旅游企业致力于为社区居民培养提供认知落实与技能应用(就业)的平台。乡村旅游企业作为一个较为健全的运作实体,社区居民可以深入其内部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内容既包括产业发展的新理念、行业衍生的新知识等,也包括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运作流程等。其次,社区居民能够为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见解,这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避免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的关键。②政校联动:专业培养院校专注于为社区居民培养提供前沿的知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成果。鉴于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独特性,学校应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對这一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引进来”是指社区居民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入院校内部参加学习训练,“走出去”是指院校的专业师资可以分批前往乡村开展培训活动。为保障社区居民的学习实效,院校须制订合理的培训目标和计划、选择时需的培训内容,并配套设备、师资和考核制度。
五、总结
本研究响应国家政策,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建立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厘清了乡村旅游人才供给的三大关键群体及其相互间的协同导向,还梳理了政、企、校三方针对各群体的主次培养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该人才培养模式在执行中还须配套的辅助机制和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06(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3]刘建平,樊亚东,李湘湘.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开发探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3):73-77.
[4]梁焰.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1-43.
[5]姜雪.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几点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7):19.
[6]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0(2):144-145.
[7]殷章馨.“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473-474.
[8]刘天英.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