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
[摘 要] 核心素养,健康为基。结合防控新举措,学术新认知和亲历新感受,对《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教学内容进行重塑,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重塑背景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蔓延全国,席卷全球。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染性之强,发病之急,发病之重史无前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风险级别评定为“非常高”(very high)。WHO总干事谭德塞盛赞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效果之显著,世所罕见。作为一名生命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疫情,不断反思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以往授课重心在知识,在应试。疫情之后必定催生学习新革命。核心素养,健康为基。结合防控新举措,学术新认知和亲历新感受,笔者对《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教学内容进行如下重塑,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传染病及成因
(一)传染病的危害
自古以来,传染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很大。传染病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会导致社会恐慌和资源衰退。历史上传染病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有时超过战争,是名副其实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传染病的防治是当前世界各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修订)将39种重大传染病分列为甲、乙、丙三类。
(二)什么是传染病
教材中将传染病定义为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教材中列举了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都是营寄生生活的,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在于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只在个体机体内进行。流行的过程则是一种群体现象。根据其强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因此传染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传染病具有传染性的原因
图1表明宿主、病原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图2表示病原体离开贮存宿主通过一定途径到达易感宿主的过程。结合图解不难发现,病原体的快速繁殖和在宿主之间的转移,决定了它具有传染性。影响传染性的因素主要有侵入门户、机体内定位(靶器官)、病原体的数量。不同的病原体对机体的器官损伤不同,传染性有强有弱。
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下面以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为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如图3中新冠肺炎患者(男孩)体内携带大量的具有传染性的新冠病毒,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体内大量病毒就会随飞沫散播到空气中。如果含有病毒的飞沫进入易感的健康人(女孩)体内,健康人(女孩)就容易被感染。
(一)传染源
如图4中男孩这样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者动物)叫作传染源。传染源既可以是传染病患者,也可以是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还可以是无症状的带有病原体的携带者。后者处于潜伏状态,非常隐蔽,不易察觉和发现,危险性更大。
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出现三次冠状病毒事件。分别是非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是新发现病毒的长期宿主。人跟动物的关系越密切,动物自身所携带的病毒越有可能通过变异传染给人类。最近几十年,新发现的接近80%的传染性病毒都跟野生动物有关。科学家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与蝙蝠和穿山甲体内携带的冠状病毒高度同源,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但最初携带新冠病毒的动物有待科学证实。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途径。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人员对于“新冠肺炎”传播途径的研究还在进行中,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已被证实,气溶胶传播有待进一步证实。目前已检测出患者的粪便和尿液中也含有病毒,其他类型的传播途径还有饮食传播、饮水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土壤传播等。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老人、孩子、体弱多病者、医护人员、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者等是主要易感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称新出现的传染病何时出现、以什么形式出现、危害程度和流行范围难以预测,它不遵守国界,不区分种族,无论贵贱,也不与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有关,所有人都缺乏免疫力,极易发生暴发性流行。
综上所述,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四、预防传染病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图6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在传染病学中的专用术语叫疫源地,指的是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疫源地都是由它前面的疫源地发生的,它本身又可以引发新的疫源地。每个被感染的人或动物构成传染病流行的基本单位,所以,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流行最重要的环节。医学界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钟南山院士称这是最传统、最有效的手段。例如,禽流感期间对家禽、非洲猪瘟期间对猪进行的捕杀、焚化、掩埋等处理都属于控制传染源。
自从经典案例“伤寒玛丽”直接导致52人感染,7人致死,间接感染不计其数。直到2003年“非典”过后,正式提出“超级传播者”一词,初步定义为一个人感染十人及以上的病人。一个超级传播者就像一枚埋在人海中的原子弹,发生链式反应不可控,所以要高度警惕“超级传播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不守规矩,不听号令者,有可能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不但自己受到健康和生命威胁,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二)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不同种类的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不同。保持公共卫生和保持个人卫生最为重要。个人方面戴口罩勤洗手,人际交往方面文明聚会、绿色出行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接种和提高个体的免疫力。由于新冠肺炎等新发现的传染病来得急,来得快,变异性强,治疗手段不多,治疗难度极大,短时间内不可能研发出特效药。疫苗的生产流程及其复杂,试验及其精细,审批极其严格,非短时间内可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防控专家李兰娟认为三种人不容易染病:第一,具有健康生活习惯的人;第二,具有良好饮食习惯的人;第三,安全意识高的人。人体本身固有三大防线:皮肤和粘膜是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我们还需要用科学文化知识筑起第四道防线。
五、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
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课知识框架呈现出来(如图7所示),即可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塑。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央視网.钟南山谈冠状病毒和野生动物关系:近80%急性传染病来自动物[Z/OL].(2020-02-27)[2020-03-11].http://news.cctv.com/2020/02/27/ARTItweFuj52Zt49AFupq5LX200227.shtml.
(责任编辑:赵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