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理念下的文言文提问策略研究

2020-08-09 08:50郭思凡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文言文教学提问

郭思凡

[摘 要]  当前文言文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着以符号层面知识提问为主,以预设性提问为主以及提问之后教师评价内容单一等问题。在深度教学的理念下,文言文课堂的提问设计也应不断进行改革,教师应运用多种提问策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断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提问带动文言文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深度教学;文言文教学;提问

一、文言文提问的现状

罗伯特·J.马扎诺提出:“如何使教学吸引学生是教师应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而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设计。”[1]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提问的方法、提问的效果也同样是教学技能的重要表现。但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教学往往不被教师重视。语文文言文教学也同样如此。

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语文教师无法兼顾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于是便将文言文的学习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翻译上。其实,入选到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文言字词只是文言文的基础,文言文中还包含多样的思维方式,如《劝学》中严密的论证思维。文言文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如《赤壁赋》中对湖中月色的描写。因此,中学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的含义,而且要让学生领悟在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導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文言文的深度教学。因为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文不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的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以符号层面的知识提问为主

目前,检测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情况主要是通过试卷,因此教师和学生针对试卷中文言文的考点,都将词汇的学习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课堂上的提问,大多零散繁碎,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虽然很多,但仅仅是针对符号层面知识进行提问。这样提问基础知识,并没有深度。郭元祥教授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符号表征的知识是知识的形式或外壳。[2]如教师在讲解《鸿门宴》时,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提问:文中“飨”“军”等字的意思。尽管课文注释中已经有这些字词的含义,但是在文言文课堂上,针对符号层面上的知识提问仍然占据了提问的半壁江山,而关于文章的逻辑教学以及意义教学的提问却少之又少。

(二)以预设性提问为主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于问题的答案都是明确的。无论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发生了什么样的特殊情况,教师依旧使用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不会因为课堂中的特殊情况而生成新的问题,同时还会对学生的答案有严格的要求,教师会逐渐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齐。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析项羽的形象,先是让学生找到文章中关于项羽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接下来找学生提问,最后是教师总结。这样的提问设计,容易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机会,被动地学习知识,被动地解决问题。

(三)评价内容单一

在新课改之后,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评价,不懂得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虽然,教师知道在提问之后应给予学生反馈,但是反馈的内容单一。教师仅使用“对”或“再想想”这些没有明确针对性的词语,评价学生的回答。甚至还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没有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这样的评价不能促使他们深度思考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二、深度教学理论阐述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更加关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方式由以讲授式为主变为以合作探究为主。深度教学就是诞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国内,深度教学的理念最先由郭元祥教授提出,随后李松林教授等人逐步完善。深度教学秉持着动态的知识观,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3]深度教学理念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符号层面的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逻辑形式上的知识,即关于“为什么”的知识,以及意义层面的知识,即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世界是什么,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参与世界、改变世界。提问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技能,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三、深度教学理念下的文言文提问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窦桂梅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学习应当分为三个程度,首先是温度。即是指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也就是学习的热情。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尤其是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书,才能读懂文章内容。文言文的内容晦涩难懂,同时很多文章是说理文或散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意境。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提问,很难让学生产生回答的热情,结果往往是教师代替学生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没有意义的简单问题,这样的提问都属于无效提问。

要加深文言文学习的深度,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文言文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如高中生所遇到的叙事性强且篇幅长的一篇文章——人教版《鸿门宴》,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然后让部分学生对其做评价。让全班学生进入到一定环境中,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如在《鸿门宴》中,项羽一共说了九句话,每一句都可以表现出项羽的性格,教师应引导学生揣摩项羽说话的语气和神情,从而在分析项羽性格时,学生们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只有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读文言文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环节,积极响应教师,才是文言文深度教学的开始。

(二)围绕主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

余映潮老师早在多年前就提出要围绕主问题进行提问。所谓主问题是指对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4]对主问题的提问,很多教师在小说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尽管教师有设计主问题的意识,但是往往将教学的目标放在字词的翻译上,因此问题大多是零散的,细碎的。教师的问题有很多,但是不能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包括对字词的学习,还包括对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的学习。以文言字词的学习为基础,围绕文言文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同样可以设计主问题。

教师对文言文进行主问题的设计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主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帮助教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主问题的设计还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主问题是由多个小问题组成,小问题与小问题之间应当是层层递进,难度依次上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鸿门宴》的提问设计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主问题:《鸿门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刘邦和项羽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项羽,你会怎样对待刘邦?根据布鲁姆的知识分类理论,以上三个主问题分别从知识的理解、分析与运用三个层面出发,层层递进,逐步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其中三个主问题又是由不同的小问题组成。如《鸿门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问题:文言字词的掌握、文章内容的概括。学生如果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必须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因此他们会主动结合注释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通过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自主地解决其他问题,拓展了提问的广度。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对文章内容的提问都是学生掌握了相关字词之后,如果教师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三)细微处提问——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

深度教学并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加强对所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符号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文章的逻辑和意义。很多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会将提问的重点放在文言句式以及古汉语的语法上。虽然这些知识会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是文笔,还是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都有作者独特的意义,教师应从这些细节出发,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

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5]司马迁在《史记》中惜墨如金,但是对于这些人的座位描写却非常详细。很多教师对于这一段话的讲解仅仅是简单带过,并未进行深入分析。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座位代表了尊卑的差别。通过座位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傲慢自大的性格。因此教师进行深度教学可以对文章的细微处进行提问。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鸿门宴》的文章中还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刘邦的军队扎住的地方距离项羽的军队有四十里,但是刘邦从鸿门宴出逃,只需要二十里就可以到達自己的军队中。如果教师对此进行提问,就可以知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相比较直接询问学生“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怎么样翻译,很显然这样的问法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四)矛盾处提问——提升学生学习的高度

在小说或戏剧中会有大量的矛盾冲突处,这些地方往往就是教学需要提问的地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同样如此,除了对文本的矛盾冲突进行提问,教师还要捕捉到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处,以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矛盾处。这些矛盾处往往是提问的重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抓住这些矛盾处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如《鸿门宴》这篇文章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但是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描写却不多,前部分主要是写刘邦,后部分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壮士樊哙。关于项羽的描写只有几句,这显然是文本内容的矛盾之处,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会不会导致主次不分?如果教师对此处进行提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引导学生对项羽人物性格进行全面的把握,并使学生知道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作用。此外,在学习《鸿门宴》之前,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阅读图书著作、学习成语典故,对项羽的形象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所了解的项羽形象与司马迁在《鸿门宴》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是否有矛盾之处?教师可以由此提问,从而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个性,会放大其突出的一面。如在“破釜沉舟”的典故中,主要表现的是项羽的果断与勇毅。但是在《鸿门宴》中主要表现的是项羽的骄傲自满,与刘邦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抓住项羽性格的矛盾处提问,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对项羽产生完整的了解,让学生从高处看项羽此人,不会拘泥于某一篇文章。

(五)转变提问方式——提高学生自信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提问大多都是语文教师自问自答,随着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这种情况得到了好转,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但这种形式依旧是浮于表面,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师让同学们一起回答,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教师对班级同学是否掌握了这个问题依旧不清楚,课堂教学依旧死气沉沉。在几千年前的《学记》中就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提问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来回答。在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应当对其回答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明确而有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再度思考。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选择自问自答的方式。

如在《鸿门宴》的学习中,关于故事情节的知识比较简单,通过师生梳理字词之后,就可以得知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些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的或者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果学生这个时候对于问题的回答仍然觉得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的顺序来说明故事的梗概。对于学生回答之后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对于综合性的问题,如项羽形象的分析,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回答这样的问题,从语言、动作中概括出项羽性格的特点。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明白提问的益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提问、深度提问。在深度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为了落实课堂提问的功能,应对当前课堂提问的形式化进行改变。尤其是文言文的课堂提问,教师应从调动课堂气氛开始,针对主问题、文章内容的细微处,以及文章内容的矛盾处进行提问,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对文言文的深度教学。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J.马扎诺.教学的艺术与科学:有效教学的综合框架[M].盛群力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1.

[2]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3]伍远岳.论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58-65.

[4]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3(5):4.

[5]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9.

(责任编辑:刘北芦)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文言文教学提问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