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信仰的内容体系与培养

2020-07-29 09:29李方红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培养路径

李方红

摘   要:教育信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教师在对教育与自我进行理性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是教师对教育价值与实现方式、教育精神追求、个人教育理想、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信任、对教育工作投入等的一种信服与尊崇。教师应当以此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准则与行动目标,重塑正确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包括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与教育行动四大方面的内容。为提升、坚定教师教育信仰,社会应提升教师地位,关注教师生存,促进职业认同;学校应加强文化引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育情感;个人要树立坚定信念,积极学习实践,促进信仰内化。

关键词:教育信仰;教育认知;职业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8-0037-06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随之变得多元混乱,部分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在教育领域中,许多教师仅仅把教师职业当做自己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视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些教师甚至失去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和人性,肆无忌惮地追求教育的名利而置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于不顾。个中缘由在于教师丧失了教育信仰,丧失了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爱的情感、执着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因此,化解教师教育信仰危机,重塑教师正确的教育信仰势在必行。

研究资料同时揭示了师范生教育信仰同样存在很大问题,只有12%的师范生希望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于此,教师教育信仰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重建教师教育信仰。

一、教育信仰的概念

(一)人生信仰

辞海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信仰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盲目的信仰是迷信;科学的信仰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信仰驱动着人们的行动,它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解与遵循,并且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进程,是人类世界特有的精神现象。

而人生信仰是以人生观为基础并通过人生观体现出来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从社会角度分析,人生信仰是通过民族、社群及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最终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其社会意识形态特征极其显著。从个体角度来看,人生信仰则是作为一种成熟的个体意识表现在生活实践当中,且通过主导价值观的导向来合理分配个体的社会行为,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对人生理想及价值进行确认的同时,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基础经验还是后天感悟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人生信仰就是对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确信、信奉与尊敬,并将这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目标。表现为对人生目标、人生路径、人生过程的一种坚定信念和信奉状态。

(二)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界定众说纷纭。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教育信仰是一种前提性条件,是一种超越性、凝聚性和教育性的力量。有研究者认为,教育信仰是对教育应然理想和价值的信服和尊崇,建构教师的教育信仰在本質上就是回归对教育的本真理解。回归教育本体的教育,关注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和超越性,这是本真教育的意义所在。

教育信仰是在对教育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其凝结着以教育为手段促进人的发展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性关怀,并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以及教师具体的教育实践。教育信仰在实践中形成,反应了教师对教育本真价值的理解与内化,实践与行动,是信仰的下位概念,是教师持续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教师教育信仰的内涵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生命的敬仰和尊重、对爱的理解和感悟、对智慧的崇敬和追求。

可见,教育信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教师在对教育与自我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是教师对教育价值与实现方式、教育精神追求、个人教育理想、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信任、对教育工作投入等的一种信服与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准则与行动目标。简单来说,教育信仰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的价值充满正向期待,并严格按照教育的本质规律从教,坚定地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一种心理状态与倾向。

二、教育信仰的内容

信仰是对某事、某知、某人的一种信服与尊仰,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与行动的目标。这个信服与尊仰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知、情、意、行的过程。所以,教育信仰的本质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一种知、情、意与行的确信与投入,始于认知,通过情感予以维系,终于一种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坚定追求。

(一)教育认知

教育信仰的主要对象就是对教育内部各个结构的一种认知与确信,包括基本的教育价值的信念,教育理论的信服,对自我教育行动的一种认识、自己教育事业发展的体知等。

1.教育信念。一个人愿意从事某件事的前提是对这件事意义的认识。教育也一样。除对教育价值的确信外,教育信念还包括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效能与价值的一种确信,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相信教育的价值与功效。并将这种相信内化为一种确信与坚定、信奉与尊崇。

2.理论信服。除对教育自身价值的确信外,教师还应相信知识。知识在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信仰。知识唯有在主体相信其真理性与价值性时,才能焕发个体的强烈意愿,进而内化为个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信仰中自然也包括对教育本质规律的一种确信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是指导教育行动的指南,并表现为各种教育理论。

3.自我觉醒。除了对教育价值的确信与本质规律的把握之外,教师的教育信仰还表现为对个人教育生涯发展的一种觉醒与确信。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自身的发展路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指明了个体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重要性。因此,认识自我成为了个体一生的功课。认识自己在教育上表现为对自己特长的认识,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价值的确信,对自己未来教育生涯的理解与寄托,并内化为一种行动准则与力量。

4.道路确信。自我觉醒与教育信念本质上包含道路确信,即教师对教育方式的一种认知与确认,信服与尊崇,是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涯发展与阶段性教育行动历程的路径认识。比如,我们坚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杜威的教学五阶段模式对探究性课程的学习非常适用,等等。

(二)教育情感

信仰中信服与尊崇的调节与发起,源于一种本真的情感关切。情感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对某事的一种心理倾向。教育情感是教师对教育的心理倾向,一方面影响着教育信仰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教育信仰的内部结构,是教育信仰中对教育价值与方式信服的心理因素。

1.爱的情感。爱的情感就是教师喜欢教育,喜欢从事教育事业,喜欢教书育人。热爱教育的教师会忘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为名利。他们在教育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他们不畏任何问题,他们一生都决定了与教育同行,他们的生活、生命与教育融为一体,他们自身就是教育。

2.价值追求。价值追求是指教师寄希望通过教育来完成各种更大的抱负与追求,如通过教育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世界大同。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他们还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究兴趣与欲望的培养,探究学习方法的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崇高价值观的养成等。

3.理想使命。个体其实都是带着使命而来的。理想国里的金银铜铁的分级实际上讲的就是一种和谐,和谐从行为的角度讲就是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富有理想的教师坚信,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他们也乐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教育意志

对教育与自身教育行为的认知转化为教育行动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做保障。教育信仰本质上就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表露为对教育事业坚定不移的确信与投入、行动与奉献。

1.精神力量。教育信仰的生发机制是从思想、信仰到力量的系列演变过程,并最终体现为一种精神状态与行为力量。拥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更坚定自己脚下的路,他们具有清晰的目标,也有清晰的路径规划,并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研究、实践、总结。不卑不亢,自信乐观,不负不傲,既认同自己,也正视自己的问题,认为能力是发展的,坚信自己终会成为理想中的自我。

2.道德良知。作为教师,还需要坚守一定的职业道德、专业道德。道德本质上是对行为的一种导向与规范,教师应当遵守基本的师德规范,并以师德规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一方面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育行动

信仰最终的体现形式就是坚定的行为活动与行动力量。

1.职业投入。教育信仰通过教育的价值确信,教育理论的信服,并最终在职业活动中得以确认与进一步体知,反复体察与修正,并在职业活动中得到加强。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往往会自觉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不会因为外界障碍而放弃,不会因为他者的阻拦而屈服,表现为一种自主投入到自主享受的高境界工作模式。

2.得失平衡。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教育使命,具有坚定的行动力量,但最终在教育实践中,定有得有失。有些奋斗目标能达成,有些目标则未能完全实现。这个时候,信仰就展露为一种正待得失的良好心态,直面向前的勇气与力量。融三教的道于一句话来诠释信仰,就是“尽人事奉善行而顺其自然”。

三、教师教育信仰的培养

信仰在生涯规划中对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人生目标的确立、奋斗历程的把握、精神境界的陶冶、驭挫勇气的养成、道德魅力的塑造、身心关系的调整、人我关系的处理、乐观情趣的培养、紧张情绪的疏解。

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教育认知、教育情感和教育意志是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学校文化等外在因素也会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产生作用和影响。

(一)社会应提升教师地位,关注教师生存,促进职业认同

社会应当重塑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与氛围,切实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与地位,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从而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这是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外在客观条件。

1.合理利用民族、社群及社会的价值理想激发教师的理想使命。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引擎在于教师,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更是学生人力资源的培养者与支持者。我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教育,将教育视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关注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既是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对教师的认可。作为教师,要为此感到荣光,并肩负使命,与全国人民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教育信仰愿景,促进教育信念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与公益性。中国教育固有的优秀教育思想闻名于世,孔子的因材施教甚至被认为是国际公认的教育原则。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思想,中国各代教育家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坚实信念。

3.政府要广泛颂扬教育宗旨,凸显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的职业情感认同。作为国家政府,更要注重广泛弘扬教育宗旨,切实关心教师生存地位,促进教师职业情感认同。一个国家不尊重教师,就是不尊重未来的表现。

4.重興教育仪式,彰显价值追求。古代书院、私学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教育仪式,类似于当今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现如今,我国各地仍有很多孔庙,这些孔庙是古代举行教育仪式的重要场所。教育仪式一方面对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形式表现。

5.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教师的理解和关爱。社会、学校、家长首先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给教师正确的职业定位,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的奉献精神给予嘉奖、宣传和鼓励,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6.加强和完善教育制度的建设。首先,师范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教育信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教师接受师范教育就已经开始,师范教育阶段具有明显的专业定向性,对培育教师教育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必须形成发展性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既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应注重教师个体的提升和发展。注重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多元化,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加大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学艺术等方面的考察与监管,把教师的职业责任、工作态度、奉献精神纳入教师资格认证的指标当中。最后,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我们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把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各种激励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学校应加强文化引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育情感

学校应当加强文化引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提升教师教育工作的归属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教师为人师表。学校应努力营造合作性的教师文化氛围,并在教师之间创设一种开放、信任和支持的合作性教师文化。合作性教师文化有助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教师之间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信息等方面充分交流,在思想、信仰、态度上相互影响。总之,学校借助多元方式,为教师教育信仰的确立和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认知水平。通过教师培训、自主学习、交流经验、科学研究等方式与途径,提升教师对教育的认知水平,提升教师的素养与技能,进而提升教师的教育行动力。这对于固化教师教育信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还应该关注教师教育理想的引导,教育爱的情感的熏陶,教育价值追求的确认。同时通过培训学习,优化教师团队,提升教师凝聚力,进而提升教师的精神力量。

3.加大榜样人物宣传,提升教师人生追求。个体对行动的效能感确认一方面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验或根据自身文化综合情境的自信预期,另一方面来源于“相似主体”的间接经验与成功的鼓励。这种相似性鼓励与推导本质上源于对文化主体各因素的相似性必然导致文化结果相似性的逻辑推断。在榜样人物的选择上,要注意既选择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也选择当今有名的教育工作者,还要选择身边的“实体可触”的榜样。“实体可触”的榜样因为文化近缘,更易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通过榜样人物的宣传、导引、激励与示范,激发教师理想使命、价值追求、教育信念、职业投入等教育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4.关注与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绿色、书香、富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教师情操、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具有促进作用。全体教师要体悟到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建设美丽校园,去保持同事间的良好关系,让学校成为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乐土,进而提升教师的归属感与工作幸福指数,为教师教育信仰中教育情感的积累提供基础。同时,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生活压力,尽力拓展经济来源,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从而让教师安心从教。

(三)个人要树立坚定信念,积极学习实践,促进信仰内化

1.以中外教育家为榜样,向专家型教师目标发展。很多教师刚开始入行都信誓旦旦地定下自己的发展目标,拥有很大的教育理想与抱负,但随着教育现实中困难、挫折的出现,有些教师选择了放弃,有些教师则选择了奋勇向前,这些教师把问题当做研究对象,把研究当做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学习当做研究的重要环节,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研三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圈,实现互动相长。普通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最为重要的差别就在于此。专家型教师具有研究的意识,通过不断地探索,建立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图,以此增进教育领域系统性的认识与思考。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向中外教育家学习,将专家型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建构起自己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树立牢固的教育信念,走向一种深度的自我觉醒与职业投入。

2.加强自主学习,提升内在素养,促进教育认识。教师的文化程度决定教师树立科学、理性教育信仰的速度和程度。教师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使教师形成更加科学、坚定的教育信仰。因此,教师教育信仰的确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哲学家贺麟认为:“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则信仰亦必随之高尚。”由此看来,知识与信仰相辅相成。

3.以理论作为指导,积极实践,及时反思,提升自己,促进情感认同。教育信仰虽然受制于教育认知与教育情感的影响,但真正信仰的形成与确立却是发生在教育行动的过程中。实践出真知,实践育品格。坚持以理论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反思是自我体察与批判、自我激励与驱动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能及时强化成功的教育体验与经验,从而促进自己的道路确信与情感认同。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总结下改进优化,树立理想,培养能力,乐于从教,享受为人师者的幸福。真正为教育信仰打下坚实的根基,在实践反思中内化信仰与发展信仰。

4.正视信仰危机,重铸教育信仰,提升教育意志。当然,在教育信仰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会存在短期或暂时的信仰危机。此时教师要理性认识,应当允许短暂的“留白”。信仰虽然作为一种重要的驱动力与调节器,对维持行为朝正向发展大有裨益,但信仰有时候也会让心灵空间缺失一份“随性与留白”。创新机制揭示,人往往在一种轻松、自然、舒适、自由的环境氛围中对于创造性的激发会更好。所以,人生需要目标,需要信仰,也应该允许随性与自由。需注意的是,这里的随性与自由并非完全的随意与放纵。事实上,这个时候信仰已经内化为一种习惯,无需刻意强调自己的信仰,这种信念已经从一种意识内化为潜意识。所以,当信仰遭遇危机时,教师不要过于焦虑,一方面等待“留白”后可重塑信仰,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当信仰进入潜意识层面时,实际上是更大的“深层信仰”。这正是信仰的内化与转化机制、生成与发展机制。教师只有确立起对教育的信仰,才能把教育当作是培养“真正的人”的事业来看待,才能意识到自身职业的崇高性和神圣性,从而坚定地选择教育,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钱静芸.教师专业自我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8).

[2]杨  玲.论教师“专业自我”的失落与回归[J].思想·理论·教育,2006,(Z2).

[3]郭念龙.当代中学教师职业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4).

[5]陈婷婷,吴义昌.国内教师教育信仰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

[6]魏长领.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7]劉红红.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8]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2).

[9]李  军.从休谟的信仰概念看教师的教育信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10]张晓娟.教师的教育信仰及其养成[J].现代教育管理,2013,(2).

[11]刘  旭,李玉洁,李兰冬.教师教育信仰及其特征[J].教育文化论坛,2014,(3).

[12]武玉婷.论教师教育信仰[D].山西大学,2009.

【责任编辑 孙小梦】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培养路径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