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荣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组建了跨学科名师沙龙团队,开展了通过跨界学习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的创新项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跨界学习有利于跨学科骨干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们在学习成果的转化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实现了“二次成长”。
[关键词]跨界学习;阅读;沙龙团队;创新能力;二次成长
一、引言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适应期、扩充期、高原期、创造期、示范期[1]。根據美国学者杨·莫里森的“第二曲线”理论,教师从适应期,到扩充期、高原期,将经历第一曲线;创造期和示范期的发展则属于第二曲线。教师的“二次成长”就是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发展的过程。即第一次成长是指教师从初职发展到成熟,第二次成长是指成熟型教师突破高原期进入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研究表明,“二次成长”是教师更关键的成长。然而中小学教师“二次成长”的现状并不乐观,普遍存在着中老教师、包括大量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创新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等问题,难以进入第二曲线的发展阶段。为解决以上问题,自2010年10月始,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组建了跨学科名师沙龙团队,开展了“跨界学习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的创新项目研究,旨在运用跨界学习提升该校骨干教师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该项目第一轮研究历时7年(2010—2017年),第二轮研究也于2018年借助“吴中区教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启动。在此,将通过对第一轮研究案例的解析,探讨通过跨界学习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的有效策略。
二、跨界学习概述
1.跨界学习的内涵
跨界学习指的是跨越边界的学习,包括跨学科、跨学段、跨专业领域、跨背景、跨经验、跨时空的学习。教师在跨界学习中,可跨越日常教学工作的边界,向学科外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解决问题的方法。更确切地说,跨界学习是一种学习思路,学习者可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最终达成学习目的。
2.跨界学习的意义
跨界学习是一种古老又新颖的学习方法,是组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跨界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美第奇效应”与“水平思考”,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跨界交叉研学活动,来获取创新灵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跨界学习超越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习者拓宽视野、产生灵感、开发潜力、提升能力。
三、研究参与者
2009年9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鼓励本校的十多名区级学科带头人与本校市级以上名师结成了师徒关系,试图通过“拜师学艺”的方法促进教师成长。但由于师傅不会主动教,徒弟感到无艺可学,导致项目实施了一年多,也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使师徒结对流于形式。2010年10月,笔者与这些教师进行了交流,询问其是否愿意参与“跨界学习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的研究”和“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教研组变革策略研究”项目,组建一支团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21位教师全都表示愿意参与团队学习活动与教改实践,并完成团队研修目标。由此,名师沙龙跨界学习团队正式成立。2014年又增加了几位,最终有23名教师成为团队的固定成员,覆盖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和心理11个学科。其中20名教师是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3名青年教师为一级教师,尚未取得区级以上名师称号。
四、研究方法与具体实施
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计量、教师访谈、数据对比等方式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统计教师的提升状况,分析教师的发展曲线。课题组根据教育和教师的实际需要确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1.学习形式
名师沙龙跨界学习团队的学习形式分为主题学习和非主题学习两种。主题学习内容是团队的共同学习项目,完全按照跨界学习的流程进行。非主题学习是团队成员的个人学习项目,由成员自主选择,并且不必完全按照跨界学习的流程进行。教师们的主要学习方法为跨界阅读。
2.学习内容
团队跨界主题学习内容是根据教育工作和教师的迫切需要确定的。其中包括:科研价值、教师专业发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个性化作业、自能发展、教学机智、创新教育、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情感教育、高三教学、生命教育、英才教育、理想课堂、体育的困境与突破、精准辅导、课程改革、心理教育、阅读的力量、支架教学、教育大数据运用、翻转课堂、教师的信息素养、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撰写等。
教师个人自选的非主题学习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学科教材、学科论文、教育教学专著、文学名著等。其中包括《教育新理念》《精神明亮的人》《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北大人文课》《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妈妈课》《爱心与教育》《他在改变教育》《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富有魅力的教师语言艺术》《古典诗歌的鉴赏和教学》《不跪着教书》《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改变思维》《人性的优点》《运动改变大脑》等。
3.学习流程
一个完整的跨界学习项目包括设计、执行、转化三个环节(见图1)。每次学习活动都要按照跨界学习的流程设计,保证重点环节运作到位,确保团队全体成员能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教研任务进行有主题的精深阅读,实现跨界学习的目的。
设计阶段由团队责任人完成,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座谈了解教师的需要,确定主题;通过提供书籍或文章,利用校园网、QQ、微信等推送资料,做好相应的学习活动准备。执行阶段是跨界学习的关键,一般提前留出一至两星期的时间预学,由项目负责人不定时提醒或督促,然后组织集中研讨,包括实地考察学习交流、与专家对话、沙龙研讨等。转化阶段,即要求成员教师们把学习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实践。
4.学习检验
对学习成效的检验有多种形式,包括读书汇报、读书笔记展示、演讲、讲座、写读书心得、工作改进、撰写论文、在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等。
五、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跨界学习使团队成员的师德素养进一步提高,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教学业务素养提高更快,总体成长更快,后劲更足,发展潜力更大。
1.学习的直接成果
第一轮的跨界学习项目历时7年,涉及学习主题二十多个,組织了读书沙龙二十多场、专家对话十余次,组织到南京、上海、无锡、浙江、苏州等地进行标杆考察近十次,最终团队成员在理论水平、教育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年来,特别是开展跨界学习以来,随着研讨话题的增多,参与者的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观念也更新了。
2.学习的转化成果
团队成员能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解决了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百余个、具体教育管理问题数十个。
3.学习的创新成果
团队成员参与教改项目10多个,课题研究12个(其中结题11个),撰写并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85篇。在2011至2017年期间,名师沙龙跨界学习团队成员在完成课题(项目)和公开发表论文方面,都大大超过非团队成员(见表1、表2)。
4.学习者的专业发展
一是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团队成员在各级各类评课选优、学科能力竞赛等方面取得的奖项明显多于其他教师,且获奖级别更高。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见表2)。
二是团队成员的专业台阶明显提高。研究团队中的多位成员都上了一到两个学术台阶,包括获评吴中教育名家、苏州教育领军人才、教授级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吴中区知名教师、吴中区学科带头人、东吴教育拔尖人才等。
三是大部分成员的行政岗位有了变化。如有成员被提拔为教育局副局长、校长、副校长、工会领导、教科室或年级部主任或教研组长、课程基地负责人、工会委员或年级部主任助理等。
六、经验与反思
1.经验提炼
历时7年的第一轮名师沙龙跨界学习团队的初步实践表明,跨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中骨干教师(已经取得副高职称、取得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者)进行有效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态度与阅读习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二次成长”。项目团队也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促进中小学跨学科名师跨界学习的组织经验。
一是在中小学组建跨学科名师跨界学习教研团队完全可行。教师成长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既要看到传统单一学科教研组建设的优势,更要认识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唯学科知识,还有跨界学习、同伴激励、自我修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多种途径的催化。
二是中小学跨学科名师跨界学习教研团队的建设应遵循非正式组织发展的规律。一开始,组织成员可能会疑惑、观望、缺乏积极性,两三年后,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才开始明显增强。组织成员的进步也呈开始缓慢,逐渐加速,大约六年后再次趋于平缓的趋势。
三是中小学跨学科名师跨界学习教研团队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关键人物的引领、组织、催化和持续的激励。具体到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这些关键人物包括学校教科室主任(保证行政的权威性),以及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保证学术的权威性)。他们在研究中抛开名利得失,保证了长久持续的投入和引领,稳定地发挥着非正式但却影响深远的激励作用。
2.反思与改进
这项研究的第一个七年只是骨干教师跨界学习的初步实践,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优化或提升的地方。一是本研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因此,虽然参与跨界学习的教师成长明显优于其他教师,但还不能就此断言这是跨界学习一个因素导致的结果,尚有多种其他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厘清。二是研究过程中对参与者学习情况的掌握比较困难,难以及时了解教师在各个环节上的学习细节。三是尚未开发相应的学习平台,使学习活动的组织受到很大局限。四是缺少有效的学习检测工具,无法精确评价教师的学习效果。五是通过学习,教师可以从一般骨干教师(有副高职称)晋升到区级学科带头人、从区级学科带头人晋升到市级学科带头人,乃至市级名教师,但是从市级名教师继续发展到省特级教师却比较困难,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六是跨学科名师的跨界学习教研团队建设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二次成长”,还改变了成员的精神面貌,但是这种改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其内生动力是如何被激发的,有待进一步考证。由此,在新一轮的跨界学习中,应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并对已取得的经验作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建阳.教师“二次成长”的校本培训实践探索——以厦门六中“学师共进”的校本培训为例究[J].教育探索,2016(2):102.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