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角度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2020-07-26 14:20孟庆敏
关键词:激活思维提问小学数学

孟庆敏

摘   要:数学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它是师生之间互相进行数学知识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对数学问题的不断探索中,学生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的课堂问题要提质增效,提问就要从多种角度出发,在引奇激趣时趣问,在相机诱导时巧问,在诱学深入时追问,在比较辨析时辨问,在导学促思时精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策略;激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6-0020-04

数学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它是师生之间互相进行数学知识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课堂特别需要提出好的问题,这样才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苗,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课堂提问是一种技艺,只有教师的提问具有艺术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实施有效地提问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做出尝试。

一、趣问:以引奇激趣促问题探究

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就要遵循他们的本性,使其内心感到喜悦,这样进步就不会停止。为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在内容的设计上,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开启对新知的探究热情。反之,如果教师的问题没有充分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那么,学生在被动的数学学习中,也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设置了探究情境。教学伊始,教师提问:“老师的生日是某个月的最后一天,请你猜一猜可能是几月几日?”学生参与猜测生日活动的兴趣高涨,一位学生说有可能是12月31日,另一位学生说可能是11月30日。教师继续提问:“你知道这两个月分别有多少天吗?”师生交流后,教师指出自己的生日既不在31天的这个月,也不在30天的这个月。这时,有位学生立刻想到老师的生日一定是2月28日这一天。教师又疑惑地问:“这么肯定?为什么是这样呢?”学生解释说:“在12个月里,只有2月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所以老师的生日肯定在2月。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28日,所以是2月28日。”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紧随学情而问:“既然每个月的天数各有不同,如果要把12个月进行归类,可以分成哪几类?每一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问题步步紧逼,逐层深入,有关大月、小月、二月的知识在学生的分类活动中清晰建构。

作为静态的书本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认知视野,从某种程度上,就会烙上个人情感的印记。因此,在开展新知学习时,教师要让数学知识能够契合人的情感,结合设置的教学情境进行趣问,尽力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诱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继续学习。

二、巧问:以相机诱导抓知识建构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为了让问题迎刃而解,教师有时需要巧问,或者委婉含蓄地提问,或者从小处着手提问,对学生进行温馨提示,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具备引发思考的功能,要能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导。数学课堂切忌教师滔滔不绝地教授,知识的获得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一番艰苦探索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适时而巧妙地提问,必将引领学生探究的方向。潘小明老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连续抛出了一组问题,教师先问:“从算式(6+8)×4与6×4+8×4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发现了规律,急于回答时,教师制止而问:“这一道算式,确实有些特点和规律,还是小组先交流一下吧。”在学生交流结束,又要汇报时,教师转念又问:“你们看到的这种情况,或许是一种偶然现象,能再用其它例子进行检验吗?”片刻之后,有三位学生积极出示自己验证的结果。学生1:(8+3)×4=8×4+3×4;学生2:(5+1)×3=5×3+1×3;学生3:(1+9)×5=1×5+9×5。这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雖然举了许多例子,可万一还是碰巧,怎么办?”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乘势又是一问:“这种万一存在吗?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学生们随即陷入了思考中。整节课堂,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拾级而上,有序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在自主学习探索、合作探讨交流中,不仅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理论和知识,而且学到了有关科学探究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由易到难,解开问题的谜团,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忌讳琐碎的提问,要优化提问的切入点,要能够顺应学情,在新的知识探究的节点上巧问妙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启发思维,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追问:以诱学深入获思维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追问也是较为常用的提问方式。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打破砂锅问到底地追问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促使学生紧随问题继续探究,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同时,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课堂上产生的问题,转化成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而且能够有效推进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教师教学时怎样进行有效地追问呢?有一位教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在讲解一道平常的练习题时,却进行了不简单的处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评价的环节,对照图中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教师展示了学生所画的几种平行四边形:①a=5cm,h=3cm;②a=4cm,h=4cm;③a=6cm,h=2cm;④a=2cm,h=5cm;⑤a=7cm,h=1cm。首先,教师追问“为什么①是正确的?”肯定和指出了:在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中,它们的长、宽与底、高分别相等时,它们的面积就相等。然后,教师第二次追问“如果它们的长、宽与底、高分别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一定不相等吗?”这一问题,打破了学生的传统思维定势,引发了新的认知心理冲突,迫使学生换个角度再次思考。片刻的安静思考之后,学生又陆续补充了底为3cm、高为5cm;底为1cm,高为15cm和底为15cm,高为1cm的平行四边形。教师问:“为什么这些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呢?”学生认识到:“因为它们的底乘以高的积都等于15。”此时,当学生开始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思考时,才逐渐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在学生似乎找到了各种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再次追问“还有没有其它的平行四边形呢?组成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数还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的思维再次被点燃,思路也瞬间被打开了。学生再次兴奋起来,又纷纷画出了:底和高分别为7.5cm和2cm,2cm和7.5cm,2.5cm和6cm,6cm和2.5cm,10cm和1.5cm,1.5cm和10cm的平行四边形。在一番交流之后,教师最后追问“请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相等呢?”学生立刻有了自己的想法:“不管平行四边形形状如何变化,它的底和高的积与长方形长和宽的积相等时,它们的面积就会相等。”正是这一追问,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具体问题的思考,深刻把握两种图形之间关系的本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更高的发展。

可以说,问题是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的兴奋剂,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连续抛出紧密相连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有效地前行和发展。在教师的一步步追问中,完成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洞悉问题的实质。

四、辨问:以比较辨析引认识深化

在数学教学中,相似的教学内容、前后互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之间,教师往往需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不同之处和本质联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如果教师在比较和辨析的过程中引导提问,就能够促进学生在分析和归纳的关键时刻,增强求同存异和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的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停留在学生对于计算技能的掌握上,而更应该让学生明白计算的算理,这恰是一些教师忽略的地方。有教师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算理,在学生口算出2×30的正确结果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算理的探究。教师首先询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其中一位学生说:“我先算2×3等于6,再添一个0就等于60。”当多数学生都认同这种算法时,教师又故作惊疑地问:“0先去掉,然后又添上0,这样计算能行吗?”教师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学生1说:“开始去掉的是1个0,后来添上去的也是1个0,没有多也没有少,肯定是可以的。”然而这种说法,并未交待清楚去掉或者添上0的理由,教师继续等待学生有新的发现。突然,学生2站起来说:“我是把30看做3个十,3个十乘2等于6个十,6个十就是60。”,围绕自己的想法,学生2再一次借助小棒表达了自己的算理。不难发现,在不同想法的比较中,这种说法更加接近口算过程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即便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但并不意味著他们已经明白了其中的算理。教师对于算理的刨根问底,对于不同算法之间的辨析选择,再次调动学生思维投入思考。学生在操作演示和新的辩论中,经历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以后,相信学生对计算的算理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五、精问:以导学促思助新知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反对教师漫无目的的提问。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最好能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抓住主要问题对学生开展提问,从而促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提倡精问,教师要优化问题的质量,克服当前提问浅、碎、平、繁的弊病。

为了追求精问,教师要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分解质因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节教学内容里,既蕴含着“什么是质因数”的数学概念,又包含着“如何分解”的规则技巧。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解质因数”时,紧抓“分解质因数”这个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张扬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精神,采用尝试式的教学方法。课伊始教师提出:“依你自己对分解质因数的理解,请试着把6分解质因数。”在学生一番自主探索后,开始了交流汇报。学生1:6可以分解成2乘以3;学生2:6还可以分解成1乘以6;学生3:6可以写成1.5乘以4;学生4:6可以写成0.75乘以2,再乘以4;学生5:6还可以写成负3乘以负2。针对这些结果,教师说:“在你们汇报的这些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重新思考一下,会是哪个呢?”学生迅速展开了筛选,一位学生说:“我想应该是6=2×3,因为只有这个式子中的3和2都是质数,在乘法中又是因数。”教师适时的问题,有效促成了学生的认知顿悟。在分解质因数的体验中,质因数的概念内涵和分解技巧,也一定能在学生头脑中深深扎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节教学内容独立而单一,针对每一节教学的重难点,会有一个贯穿整节内容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有时又可以进行分解,形成一个问题串,从而便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在开发教材时,如果能够抓住核心问题精心提问,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活动,学生就能较快速地学会主要知识。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它像一根教学主线上的珠子,联结起一个个教学场景,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支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追求会问,在引发情趣时趣问,在诱导探索时巧问,在诱学深入时追问,在辨析明理时辨问,在导学促思时精问。教师只有通过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注入思考的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才能风起云涌,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品读名师课堂100个经典魅力(小学数学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 王   悦】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提问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