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群体,重大的生理变化导致孩子们心理、情绪和感情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课改前,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本文通过探讨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结合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教育学生加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结合青春期男女少年关注自身生理变化,培养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教学活动;培养;渗透;树立;情感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实践,谈谈几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唤起学生对生物生命的珍爱的经验和想法:
一、通过强化情感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学生爱国是每一个学科都要具有的情感教育内容。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应结合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促进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国共合作北伐、共同抗战和建立新中国,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基础。经过前30年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和40年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新的历史阶段。目前,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渗透情感教育,以激发学生的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学生为推动我国生物科学发展而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到“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时,介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袁隆平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利用生物的基因多样性,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从最初亩产仅一百多斤提高到亩产一千公斤的超级水稻,成功帮助国家解决了因粮食产量低和人民温饱长期得不到保障的难题,而且为世界解决粮食危机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等。在“激素调节”一节中,讲到胰岛素的作用时,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应睐教授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为国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在我国医疗上作出巨大的贡献。此外,我还向学生们介绍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得主屠呦呦,受传统中药方启示,多方努力和无数次尝试,发现了能够治疟疾的青蒿素,解决了困扰人类多年的医学难题。通过这些生动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也激发和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教学活动,渗透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常说:“教育为本”“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目前世界各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都可能跟环境恶化有关。如:干旱、水灾、严寒灾害等等。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生存环境好坏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我们人类应义不容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我在给学生讲授“了解生物圈”时,重点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環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生活的环境,每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也会产生影响。环境可以影响它们的生活,同时生物的生活也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如,农村家庭大多饲养鸡、鸭、鹅、猪、羊和牛等禽兽,禽兽饲养依赖植物饲料,禽兽粪便可以用于饲料植物施肥,促进植物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态养殖活动,让他们体验到生态圈循环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如,在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中,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体验到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再通过组织课外调查活动,加深学生认识酸雨对生物造成的危害和对生物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讲授“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时,引导学生思考森林面积锐减,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原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乱捕滥杀,造成野生动物减少,水土流失,大气及江、河、湖泊等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问题。同时向学生介绍几年来国家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沙漠治理的成效政策实施和成效等事例,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强化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通过教学活动,渗透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身心发育特殊时期,对自身和周围伙伴的身心变化比较关注和敏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唤起学生自爱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高尚品质。笔者在讲授“输血与血型”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人体失血与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一次失血量为200毫升到300毫升时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影响,而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恢复。介绍我国提倡成年人进行无偿献血。献血不仅能够助别人,而且对自己的健康也非常有利,而且无偿献血者被登记在案,在自己需要输血帮助时,可得优待。学生们听了很有感触,认识到献血是自利也是利他的行为,树立起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理念,为社会做出爱的奉献。在讲授“免疫和计划免疫”时,介绍白血病患者需要骨髓移植才能康复,同时讲述了我国第一例白血病患者陈霞接受台湾自愿者骨髓移植获得成功得到了新生的故事,学生们听后很感动,激发了他们具有仁爱之心。讲到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时,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视频,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的途径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在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吃饭和拥抱等接触,都不会传染艾滋病。并举出濮存昕、周笔畅和彭丽媛等一些明星当预防艾滋病的形象大使。通过这些事例让同学们认识到不应该歧视艾滋病患者或携带者,而是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宽容、关心、帮助和爱和。让艾滋病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不会被社会遗弃,从而也不会对社会报复,让他们快乐的生活。通过这种关爱情感教育,使学生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位公民具有基本的高尚素质,从而养成良好的崇高品质,提高个人的修养。
四、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学生健康地生活和成长,是家长、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都应共同努力的方向。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常言道“健康两字值千金”,那么,我们应如何健康的生活呢?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立了“健康的生活”这一主题。目前,传染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慢性疾病都会深刻影响人类健康。而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现在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进而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确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防治新型冠状病毒应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和佩戴口罩;有些学生经常不吃早餐就来学校,不按时进餐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过于消瘦;暴食暴饮则容易而出现身体过于肥胖;有些同学通宵上网熬夜,休息不好,影响次日学习注意力。所以教育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饮食营养要合理,不偏食、不择食,平衡膳食,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抽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自己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也要重视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有助于他们合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在生物教学中引入情感教学,关注初中学生成长的心身健康,能够让师生双方共赢。学生能够轻松快乐、人性化的环境学到生物学知识,教师也能感到为人师表的快乐、幸福、满足。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提倡的。
参考文献:
[1]卢文祥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M].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版)[M].沈阳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秀坤(1976年—),男,汉族,海南澄迈县人,本科,从事过农业技术员工作,海南省澄迈县加乐中学,中学生物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