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川永
(苏州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要求、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重要办学形式。尤其是在当今的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知识、技术和经验,培养高水平优秀人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合作办学的目标是通过吸收和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先进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同时也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国外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合作办学的质量提升。
所谓跨文化适应,主要指个体或群体在重新安排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变化结果,[1]主要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层面。其中,心理适应指跨文化过渡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而社会文化适应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能力。[2]因此,本文主要从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文化适应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主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的研究主要采用谭瑜修订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从学业、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语言、价值观等五个维度对出国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进行考察。[3]
(1)出国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能否成功的经历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并正确面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质量和学业成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果始终对新环境存在抵触排斥心理,始终难以融入到新环境中,最终就会产生心理的抑郁。[4]跨文化适应的失败以及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错误的处理方式很可能使学生遭受学业上的失败,导致退学或延期毕业,有的甚至会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或行为异常酿成严重的后果。
(2)对出国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合作办学水平。有助于办学方在国内学习阶段制定有效的文化适应措施,加大跨文化适应的文化基础培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健全信息沟通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为改善项目学生质量、提高整体合作办学水平,保证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苏州科技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学生,项目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共分为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以及土木工程等四个专业,培养模式为“3+1”的合作模式。项目自合作以来已有近250名学生出国,本次问卷调查共涉及2018年及2019年出国的学生共106人,发放问卷106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9份。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量化分析的方法,根据调查结果,项目留学生的整体心理适应状况良好,抑郁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约82%的学生属于正常心理状态,面对压力可自行调节,有18%左右的学生出现了临床抑郁症状。(见表1)
表1 抑郁自评量表被试得分(标准分)情况
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分了5个等级,最困难为5分,从图1中可以看出,项目留学生在社会文化适应上遇到的困难整体上属于较低的程度。从各维度来看,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困难程度最高,其次为语言适应、学业和价值观,而他们在日常生活维度上的适应困难程度最小。从各个小项目来看,学生感到最困难五项中,有四项属于人际交往(“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属于日常生活维度,其余四项为人际交往维度)。
图1 社会文化适应各维度平均得分
在各维度的项目中,学业方面,“撰写合乎要求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为最困难项;日常生活中,“找到最喜欢的食物”为最困难项;语言适应方面“能听懂留学地语言”为最困难项;价值观方面,“理解当地的政治体制”为最困难项。
根据研究结果,项目留学生的整体心理适应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个体心理适应问题,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困难程度最高,其次为语言适应、学业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维度上的适应困难程度最小。这主要是因为项目留学生以集体的形式赴英学习,虽然面对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有熟悉的同学和朋友陪伴,可以互相支持,分享信息,交流感情,一起解决在各方面遇到的困难,便于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除此之外,针对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其国内培养阶段还有目的地安排了一套培训方案,这也是学生整体适应良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方案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外教授课制度。学院每学期为学生嵌入了一门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任课老师即来自合作院校南威尔士大学,中方相应配备一位中文随课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课程为期两周,总共完成32课时的教学、作业以及考试等环节。这样在第四年出国留学之前,学生总共完成了六门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在英的课堂教学情况,这既有利于学生适应英文授课环境,也有利于学生适应英国老师的思维模式和授课方法,同时增加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联系和个人感情,有助于到达英国后尽快的适应在英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访谈个别出国学生,发现面对熟悉的老师,可以使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的课堂环境,缓解学业压力。
(2)全方位制度化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针对项目留学生学院还形成了全方位制度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学年为周期进行开展,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包含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大赛”“英语配音大赛”以及“三行英文诗”等活动,同时邀请常任外交进行文化讲座、沙龙等西方文化类介绍,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以及应用能力。
(3)培养方案中嵌入大量的英语特色课程,比如外教、雅思等课程。包含了“英美文化介绍”“演讲与表达”“学术阅读”“学术写作”等课程,提升了学生对英国文化制度的理解,提高了学术语言的能力。
但在国内培养期,也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学生在出国期不能有效的解决某些困难。
首先在课程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外教授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但是与国外的教学模式毕竟还是有差别的,尤其是在论文、报告撰写等方面差别比较大,因此学生在这方面感觉还是困难比较大的。其次,第二课堂制度等文化活动虽然给予了学生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但在语言生活环境和人际交流环境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国外留学时间只有一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还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会减少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时间支配。再次,学生是以团体形式出国留学,存在抱团现象,会有将自己封闭在华人圈子里的倾向,而刻意减少与外国学生的接触,而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也潜在的影响着学生人际交往的动力与期望。最后,缺乏规则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部分困难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的,比如在论文写作中出现抄袭现象,无视时间概念等等。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出国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完成和个人发展,也是当前合作办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升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本文对出国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有助于分析现有培养方案中的优势和劣势,对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