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彩红
摘 要本文首先从教学层次渐进性、教学内容实际性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传统文化进课堂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要点;其后,围绕生活化教学情境、互动化教学手段、拓展化教学内容三个方面,重点提出了传统文化进课堂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021-01
现阶段,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部分。将这些核心素养融入到小学学段的课堂教学当中,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
一、传统文化进课堂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要点
第一,要保证教学层次的渐进性。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结构与学习观念尚未发育完全。此时,若语文教师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创造等高阶层的素养培养,将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由浅入深、逐层实施,先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建立认知,再逐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主创新,最终帮助学生逐层建立起稳固的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第二,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生活实际、能力水平的匹配关系,以确保学生可对课堂知识形成实践理解,避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例如,在选择传统文化元素时,教师应以传统节日、民谣儿歌、成语诗词等内容为主,尽量避免涉及宗教、政治等知识类型。
二、传统文化进课堂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语文知识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同时又对人的生活实践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加强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衔接,为学生构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拉近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情感距离,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结合课文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四个图案,并鼓励学生猜一猜四个图案所代表的季节。其后,可向学生提出“除了這些事物以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代表季节吗?”这一问题,并给出学生两分钟的思考时间。此时,学生便会充分展开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和搜寻,并说出“枫叶可以代表秋天”“小燕子可以代表春天”等答案。此时,语文教师便可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等古诗,带领学生一同进行古诗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赏析。这样一来,便可将课文内容与故事元素灵活融入到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当中,在加深学生课文理解、激发学生学诗热情的同时,促进学生表达思维、审美意识、文化传承等多种核心素养的提升发展。
(二)实施互动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语言表达、活动参与的实践需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成课堂知识的持续、高效渗透。因此,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为学生构建出趣味化、灵活化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进行成语这一传统文化要素的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你比我猜”的课堂游戏。首先,教师应准备出十块题板,并将“一毛不拔”“金鸡独立”“哭笑不得”等常见的成语写在题板上。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六人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作为“比”的角色,应用肢体语言对题板上的成语内容进行描述,其他五位成员则作为“猜”的角色,对代表成员的动作进行猜测解读。最后,将每轮游戏时间规定为三分钟,猜对成语最多的小组获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常见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游戏愉悦感与竞争紧张感的刺激之下,学生对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将显著增强。
(三)引入拓展化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核心与基础,但受到教材篇幅、编制周期等方面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难免具有一定限制性与缺陷性。此时,为了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语文教师有必要进行课外教学资源的广泛采集与科学筛选,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就必须要实现语文课堂在情境、方法、内容等多个方面上的优化创新,为学生创造出生活化、轻松化的语文知识学习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课题《传统文化进校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752。
参考文献:
[1]李学铭.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策略概述[J].学周刊,201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