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然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落实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支持走班制,认为其充分契合当前的个性化教育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一模式却常常因为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面因素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局面,衍生出诸多问题。为推进走班制教学的实施,文章针对这一模式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应对新高考变革带来的教育挑战。
关键词:新高考 走班制 行政班 选择
新高考改革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学模式的选择。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作为一种为学生创设的自由教学组织模式,走班制的推行有机遇,也存在挑战。学校如何攻克走班制中的难题,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成为当前各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走班制实行的现实问题
1.课程设置滞后于现实需求
作为走班制实行的基础与核心,课程设置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走班制的推行效果。走班制与以往固定班级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学生选择性的关注。这无疑在课程设置方面对推行走班制的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外,还应当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发展兴趣、凸显个性提供充分条件。但当前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首先,根據当前的高考改革要求,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统一参加考试的课程外,学生还要在其余六门原本的统考课程中选择三门课程,作为选考课程。而在这种任意选择下,会出现二十种不同的课程组合。学生的意愿不同,选择同一课程的人数不同。要最大限度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意愿,显然带给学校巨大的压力。其次,课程选择过于模糊。走班制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应将全部课程的难易度、学习要求、兴趣指向、任课教师等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适合自己以及应当选择的课程。当前很多学校考虑到实践的复杂性,仅向学生展示会设置的课程,而没有向学生进行明确分析,导致学生在选择课程时也处于一问三不知、随波逐流的状态。
2.教师数量与结构不尽如人意
高考改革后,六门课程任意选择三门课程的组合,可能会导致各门课程的学生数量出现巨大差异,进而影响不同课程教师的需求量。在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年级之间,这种差异也会存在。如学生在本学年选择物理的人数最多,选择政治的人数最少,但下一学年的学生,其意向可能与本学年学生完全不同,教师的数量也要因此发生改变。这无疑对教师数量安排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物理与化学的教师需求呈现降低趋势,而历史、地理一类的课程却越发受到学生欢迎。当前的教师数量与结构明显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加上走班制推行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有可能会出现某一课程备受学生欢迎而选择人数众多,或课程备受冷落甚至形同虚设的情况,导致教师富余或紧缺的两极情况出现。
3.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
相较于固定班级学习的传统模式,走班制模式所具有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学生的流动性大,而这一情况主要造成三种负面影响。首先,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需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选择做出调整。在原本班级固定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后,对教学方式与进度进行较为稳定的、有规律的调整,但推行走班制后,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对教学方式等进行阶段性调整。其次,教师的班级管理难度加大。推行走班制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同一个课堂上课的学生,可能不属于同一个行政班,课堂上的学生彼此不熟悉,也缺乏相应的集体活动,那么学生不论是归属感还是凝聚力都明显不强。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教师,开展管理课堂纪律、布置与检查作业、考勤与辅导等管理活动时难免心力交瘁。最后,师生关系淡漠。在传统行政班教学模式下,任课教师通常只需要面对固定学生,不仅学生名字与人可以对号入座,还会针对其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和关怀。走班制推行后,教师每天需要面对大量学生,甚至还会不断出现学生加入或退出的情况,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课堂。长此以往,师生之间难以建立紧密关系。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解决走班制实行的问题
1.系统设计课程
考虑当前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学校要积极地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冲击,就需要调整与完善课程体系,系统化设计与设置课程,扭转课程结构简单、选择模糊的局面,着力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设置的时代性与多样性。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学校进行了良好的示范。如北京市某学校设置了260多门课程,并将其划分成103个课程组,按照课程划分教师团队,成立该课程的教研小组,专门围绕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资源建设、教学方案与质量评价等进行链条式的研究,为走班制的推行提供切实保障。各学校对课程设置的调整都应当基于自身情况与能力,一方面,要保障学生的选择权,详细阐明各门课程在每一个学段的难易程度、兴趣指向等具体内容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需求进行选择,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开课前向学生征集选课意向,根据反馈,学校可以适当舍弃一部分课程组合,选取一定数量的组合供学生选择,避免出现学生选择过于零散,学校无力负担的情况。
2.提前预估教师需求
考虑到学生的自由选择会造成各门课程教师需求量的巨大差异,学校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对各科教师的需求进行预判,情况不同的学校在采用走班制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具体模式。对于学生规模大、学习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的学校,可以选择分类分层式的走班模式,将三门统一考试的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次固定为行政班上课,其他课程则分门别类并结合学生选择设置流动班。对于生源规模小、学习水平相对高的学校,可以推行全科走班制,在高中入学开始就可以推行。接下来,学校可以在限制的选择中进一步探寻学生意愿,提高教师需求量预判的准确性。
3.构建教管合一管理模式
由于走班制推行对任课教师的班级管理产生影响,可以尝试构建教管合一的管理模式。首先,走班课堂的教师不应将自身视为单纯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而应在思想上向“班主任”靠近,打破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学班同行政班一样,都是他们的班级,增强其归属感。其次,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可以按照每堂课学生的位置划定区域,划分小组,设置小组共同参与的课堂任务,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与其他不熟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无形中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集体意识。最后,教师可以同行政班的班主任建立双向交流的合作关系,各科教师定期同各班主任会面交流,就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思想状态进行沟通。
尽管从未来推进教学的视角来看,走班制体现了相当强的进步性与时代性,但在国内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对现存问题的反思是为了扬长避短,学校要推行走班制,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走班制的优势。同时,要注意对其他学校进步性的做法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切忌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刘丰霞,冯虹.走班制教学:基于新高考改革的教学组织形式[J]. 考试研究,2018(04):63-66.
[2]张雅楠.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