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安民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综合发展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大目标。基于这一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究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并指出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与体育技能的训练,还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当前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使学生学习成长受到影响。基于此,本文联系实际,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具体分析。
一、立足实际学情,科学设计体育课堂
要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体育教师需全面掌握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征,了解学生实际身体状况与个体间差异,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合理的方法适当引进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与引导。具体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复苏、个性意识生成、自尊心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认同,希望融入班集体,也害怕出丑。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叛逆的特点,崇尚自由自主,不喜欢被束缚,但又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差,常常被一些突然的情绪、意识等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同时,在选择相关利于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时,教师也需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做出科学的选择,以保证体育项目与初中生心理状况之间的相适性,进而促进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生成与健康心理的养成。例如,对于内向、自备的学生,教师可多组织他们参与踢毽子、跳绳等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有效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胆小怯弱、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参加足球、跑步等体育活动,通过这些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活动激发其竞争意识,锻炼其胆量与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活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践表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是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为实现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锻炼与培养,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类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而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保持良好心态,以自己的好情绪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也能在不自觉中扬起嘴角,拥有美丽心情。其次,教师要与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同、信赖教师,这是构建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与真实感受,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问题及时调节解决,确保学生能以最好的状态融人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训练缺乏信心的学生,教师更应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学生鼓励与引导,这样可有效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也要指导、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让其打开自己紧锁的心门,放下关于人际交往的恐惧与顾虑,变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道难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还与体育训练场地、训练器材有关,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结合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体育训练场地,合理选择体育训练器材,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搭建有效平台。
三、优化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活动,一名优秀、成功的体育教师,不是将学生领至活动场地简单跑两圈、做两节操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是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训练、成长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变化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体育技能与心理素质的综合培养。具体而言,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体育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多媒体、各种形式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成功体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足球训练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口头讲解、机械性示范等传统教学方式,而是灵活运用网络、多媒体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进而实现对学生积极情绪的有效调动。如教师可利用网络为学生下载、播放相关足球教学视频或国际上经典的篮球赛事,以多媒体做开头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之后适时带领学生进入正式的篮球训练活动,让其在具体训练活动中熟悉运球、射门等技巧,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观看、奔跑过程中消除自身不良情绪,实现心态的转变。
另外,在日常訓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灵活运用各类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引导与教育学生,让其在比赛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胜败观念、形成健康心理,为日后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如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多组织学生开展乒乓球比赛、排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这类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比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最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与身体素质,适当为学生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体育训练项目或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体育竞赛,或者有意识、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在日常训练中给学生设定一些困难、障碍,以此磨炼学生意志、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形成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能以更加强大的心理与更为坚韧的意志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难题。
四、开展协作式训练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感丰富却又内心敏感脆弱,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容易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这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极为不利。针对这一情况,在日常教学、训练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增强,让学生可以在同学的陪伴下快乐度过自己的中学时代。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拔河、接力赛、篮球赛等既具有竞技性质又有团体合作量需求的运动项目开展教学,将学生按照班级或其他标准分为不同的团体,让他们共同为团体的胜利、荣誉而团结奋斗。如在一场接力比赛中,小组为取得比赛的胜利,就需根据小组间成员的实际身体素质、跑步速度进行职能划分,谁跑第一棒、谁跑第二棒等,并通过私下的反复训练提升小组间成员的默契与配合能力,让小组各成员能在实际比赛中做到高度配合,在交接棒时做到无缝衔接。这样的合作式体育项目,既能为学生的沟通交流创造条件,同时也能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提供重要推动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会慢慢深厚,团体意识逐渐增强,且在学生共同奔跑、欢笑或悲伤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机制将得到完善,心理体验将得以丰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意志品质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可改善学生身体素质,调节学生负面情绪,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采用相应策略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宋加友.阐述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2]杜红娟.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路径[J].甘肃教育,2019(8).
[3]马校和.初探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7(4).
(责任编辑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