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19 08:05程伟程友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高考

程伟 程友娟

摘   要 新高考的试点和推行引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通过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发现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新高考政策了解程度不够;二是学生选科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三是走班制下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四是学校教学资源配置压力增强;五是非高考课程依然不受重视。为保障新高考顺利推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建议学校做好充分的选科指导,完善高中走班教学制度,编制适应高考改革的新教材,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非高考课程,调整高中师资队伍专业结构。

关键词 新高考  高中课程改革  走班教学制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高考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1]。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联系密切,两者相互匹配且内在一致,具有交互促进的共生关系[2]。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新高考的积极推行在不断倒逼普通高中课程发生深刻变革。为此,本研究深入调查高考改革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诊断课程改革目标达成度,评价课改实施效果,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天津市2017年9月开始新高考试点,目前试点只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因此,本研究采用无记名方式,对天津市6所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10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263人,占48.5%;女生279人,占51.5%。结合部分教师的访谈,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学生对高考政策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了解程度

关于高考政策,据统计,有13.5%的学生很了解,48.7%的学生比较了解,29.9%的学生了解程度一般,还有7.9%的学生对高考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关于选考科目要求,有17%的学生很了解,36.9%的学生较了解,30.8%的学生了解程度一般,15.3%的学生表示较不了解或很不了解。

整体来说,学生们对于新高考政策和在津招生高校选考科目要求有初步了解,但仍存在相当多学生对此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般来讲,学生的成绩水平与对高考政策和选考科目要求的了解程度存在正相关,即成绩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于新高考各项政策及高校选科要求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从理论上讲,学生对新高考政策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课程改革的效果。调查中部分教师也表示学生在改革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2.学生对选科指导的满意度

据调查,学生自主选科的权利得到了学校的尊重,学校一般不会直接干涉学生的科目选择权,并且还会在选课时给予学生正式的选科指导。学校一般都会相应地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缺乏相应的资质和专业水平。并且当前职业生涯指导课形式比较单一,讲授式的课程指导很容易异化成考核类课程,学生对此往往失去兴趣,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

3.学生选考科目意向的选择情况

就单科选择意向来看,选考化学和生物两科的人数最多,二者都超过了60%,其次是选考物理科目的人数比例达到54.2%,选考历史和地理的人数差别不大,选考政治的人数最少,只有29.7%。须要特别指出的是,选考物理科目的意向人数比例超过一半,并未出现多数学生弃考现象。这可能一方面针对浙沪两地出现的“弃物理”现象,天津市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另一方面,可能与多数“双一流”高校招生专业对物理设限较多有关。不过应该看到,物理选考人数还是少于化学和生物两科,这可能与物理科目本身较难,学生对其学习信心不足有关。总体上来看,各个科目之间的选择差异较大,选择传统理科科目的学生明显多于选择传统文科的学生。

关于选考科目组合的选择意向,选择“物化生”组合的学生最多,约占16.97%,其次是“化生历”组合和“物生地”组合,各占9%左右,选择“政史地”组合的学生不多,只有5.35%,选择最少的组合是“生历政”,只有1.1%左右。从选考科目组合整体选择情况看,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基本被打破,绝大多数学生比较看重文理搭配,越来越朝着文理兼备的方向发展,由此也对传统的师资结构、教学场地、课程实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满意度

据调查,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主要体现在课程、教材、教室和师资等方面。目前多数学校除高考科目外,提供的选修课有限,基本只有1~5门,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目前教师基本上使用的还是老教材,有些教材內容与新高考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脱节,教师面临着老教材新模式的挑战,影响了学生的满意度。前述学生选考的单个考试科目之间差异比较大,由此出现了不同选考科目班级人数的不均衡,进而导致传统文理分科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场所的短缺和师资力量的失衡。而这些问题短期内又很难解决,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满意度不高。

5.走班教学的实施效果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程重要一项的改革是推行“走班教学”,即变固定班级教学为流动班级教学。当前天津市基本上施行的是“部分走班教学”,即保留行政班教学,选考科目和选修科目实行走班教学。据调查,半数以上学生表示对走班教学的实施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完全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有5.3%,另有2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非常满意的同学有12.7%。可见,多数学生对走班教学实施效果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由于实施初期各项制度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具体来讲,学生认为走班课堂管理秩序及课后辅导存在严重的问题。走班教学的实行弱化学生的班级认同感,也加大了学校和老师的管理难度。学生在不同班级间的来回走动浪费较多的时间,导致课间时间非常紧张,学生来不及休息,导致精力不够,影响听讲效率,并且没有太多时间参与课后辅导和反馈。此外,学生认为教师在走班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过其自身教育教学方式并没有较大改进。

另外,学生的成绩水平与走班教学实施效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成绩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满意程度更高,而成绩水平更低的学生满意度相对较低。这可能由于成绩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新高考及选科要求了解程度更高,前期准备更充足,对走班教学适应性较好;而成绩水平较低的学生未充分了解高考新政和选科要求,未能适应全新的走班教学模式。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高考的不断试点和逐步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随之展开。新课程建设要求主要围绕重新审视课程改革的价值功能,探索合适的走班模式,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实现课程结构重组及教师专业化,推进公平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几大问题展开[3]。当前正值高考改革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各项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类问题。

1.學生对新高考政策了解程度不够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新高考了解程度都不够深入,他们对新高考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教师、身边同学或家人获得,只有少部分学生通过专业人员指导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相关信息。由于身边同学及家长对新高考的了解程度并不全面和深入,导致学生们掌握的信息散乱滞后,缺乏一定的可信度和时效性,可能会严重干扰学生对选科的认知,甚至影响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当前“一刀切”式的选科指导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指导非常急功近利,缺乏从学生发展的理论高度阐释新高考及课程改革,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顶层设计理念。

2.学生选科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调查研究表明,不少学生对高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了解不够,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根据选考要求、自身兴趣、学习情况,结合自己未来所报专业,理性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科目。而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选择什么科目,什么科目将来能报考什么专业缺乏基本了解,更多地根据自身的成绩、科目的热门程度和难易程度进行选择,选科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真正喜欢的科目并不一定会成为他们最终的选择,这与新高考及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明显冲突。学生这种追求高分数及热门专业,盲目跟风选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3.走班制下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在走班教学制度下,学生须要根据自己的选课情况在不同班级之间来回移动,由于自由选科造成班级数量增多,学生流动性强且较为分散,班级的稳定性减弱,使得班级管理难度加大。例如,多数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可能出现在走班过程中找不到上课教室,无法准时到班上课,甚至利用学校管理漏洞产生逃课、逃学等懒散现象,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管理[4]。另外,走班教学模式下教师和班级经常更换,导致师生和生生之间熟悉度下降,课堂互动减少,课后反馈缺失,作业难以回收,课间找不到学生等问题。

4.学校教学资源配置压力增强

根据新高考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组成。合格性考试按照要求虽然规定分散至高中三年,但为了能让学生在高一时了解所有科目,以便在高一下学期末进行选科,不少学校都尽其所能开足所有科目,满足学生的各种选择[5]。这样一来,很多学校在高一除了开设“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和“物化生政史地”6门选考科目,还要开设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音乐、美术、校本课程、实践课程等科目。一个学年的时间开设如此多的课程,不但给学校排课增加非常大的压力,而且课程的增加意味着学校必须要提供更多的教室、师资等配套资源。此外,上述学生高考科目选择意向无论是单门科目之间还是科目组合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数量和专业结构的失衡,也给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带来很大的挑战。

5.非高考课程依然不受重视

当前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I、选修II课程构成。其中,选修Ⅱ课程属于非高考课程,主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为目的[6]。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部虽然特别强调选修Ⅱ课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设过程中因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还是普遍热衷于开设高考课程,非高考选修课受到忽视,或片面追求开课数量而忽视课程质量,导致选修Ⅱ课程流于形式。此外,学校开设一门富有特色的选修课须要投入很多资源,包括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师,对课程进行管理与评价等。因此,在现实当中实力雄厚的高中开设的各类非高考课程相对较好,教学资源条件有限的高中开设的非高考课程更加薄弱。

三、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为保障新高考顺利推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完善,本研究针对上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做好充分的选科指导

如前所述,多数学生对自身认知不够全面,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规划,对高校专业设置不够了解,在选科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对此,建议普通高中做好充分的选科指导,聘请专业教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也可以与本地高校建立联系和合作,定期邀请大学教师或毕业于本校的大学生来校开设相关专业介绍的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高校参观,直观了解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认知,减少学生选科的盲目性。建议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导师责任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适时地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选科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志趣相投的课程[7]。尤其是针对成绩水平较低的学生对高考政策和选考要求了解不够,建议学校在选科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此外,由于多数学生家长对高考政策缺少比较深入的了解,建议学校加强“家校合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通过网络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选科指导。

2.完善高中走班教学制度

鉴于目前走班教学制度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存在诸如教学模式不明和管理混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多所普通高中改革经验的比较分析,建议采用“部分走班教学”模式,即保留必选科目的行政班,选考科目和选修科目实行走班教学。如此则可实现由原来的班主任单班管理模式向教学班班主任共管、任课教师全员教育模式过渡[8]。针对高中走班教学管理混乱问题,一方面适当延长课间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和转换教室;另一方面,实行任课教师或课代表课前点名制度,以此保证学生按数和按时到班听课。学校还可以考虑安排课程督导,适时巡查教室上课情况,以确保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

3.编制适应高考改革的新教材

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种改革理念必然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中体现,而目前高中各年级使用的还有老教材,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这一方面使得高中教师面临着老教材新模式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此外,由于新高考要求高中合格性考试分散至高中三年,高中教师面临着如何使用老教材应对高中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问题。目前部分省、市虽然在进行新高考试点,但教材的编制尚未完成。因此,建議教育部门在新高考改革视域下,尽快对高中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包括基本内容的优化组合,内容中知识、情感、技能的合理搭配等[9],并尽快编制适应高考改革的新教材。

4.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非高考课程

新高考要求高中学校开设多样化的选修科目,尤其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非高考课程。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忽视这类课程的开设。为此,本研究建议参考浙沪等地的经验,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如可依托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开发校本课程,自编教材并创新教学方式;也可大力支持学生自主创办各类社团,利用社团力量向学生开设相关课程;还可以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开设相关课程,激发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对于有条件的高中也可与高校合作,开设大学先修课程,邀请大学教师任教,让学生提前了解高校专业;学校也可以尝试拓宽课堂形式,开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体验。此外,应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和各种网络公开课,拓宽学生视野[10]。须要特别强调的是,非高考选修课的开设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这类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5.调整高中师资队伍专业结构

新高考背景下不同考试科目的选择人数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导致文理分科模式下的高中教师的数量和专业结构的失衡,这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还会由此导致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为尽快解决高中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和数量比例失衡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引进考试科目选择人数较多的专业教师,补充由选考科目人数差异导致的师资紧张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高中选考科目选择差异导致的不同专业教师结构失调问题,充分发挥相关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积极推行区域内不同学校间教师轮换制度,尽量实现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6.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 张基惠.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9(05).

[3] 裴娣娜.新高考制度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5(06).

[4] 纪德奎,朱聪.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诉求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5] 杨春芳.新高考背景下深化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天津市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6).

[6] 潘洪建,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7] 付光槐,陈金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07).

[8] 孔令鹏.“选课走班”如何破冰前行[J].中小学管理,2012(08).

[9] 裴晓.高考制度改革视域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构建[J].亚太教育,2016(09).

[10] 韦鸿岸.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新高考
因导引生 以生为本
以微专题为载体的地理新高考二轮复习策略探讨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类文合观:新高考背景下的阅读奠基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