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摘 要 研学旅行作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开展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为了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研行一致”,须要增强活动目标的教育性、活动设计的适切性、活动内容的融合性、活动组织的预设性、活动主体的协作性和活动过程的融合性,切实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与实效。
关键词 中小学 研学旅行 研行一致
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区域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由受教育者集体参加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同时发展素质,提升核心素养。
一、教育性:提升活动目标的兼容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研学旅行更加体现体验性、实践性等特性,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明确研学旅行开展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原则,这里的教育首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第二,在研学活动中要“寓教于行”,在旅行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内容讲解,促进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深度融合。第三,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四,在活动中领略祖国的山河美景,感受中华的传统美德,学习革命的光荣历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五,在活动中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通过研学旅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适切性:提升活动设计的主题性
活动设计指对所要参加的活动制订出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它包含活动目的、活动对象、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时间及地点等。学校要在研学旅行之前精心设计好全程的活动方案或计划,最重要的就是活动主题的确立,也就是贯穿于整个研学旅行中的线索。第一,活动设计的主题要具有生活性。研学旅行要贴近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通过在自然中、生活中、社会中的教育,能够“内化于心”“学以致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其主观精神世界和生活经验。第二,活动设计的主题要具有特色性。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各有特色。在研学旅行中学校应因地制宜,挖掘区域特色。尤其是中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应立足乡土,依托区域内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遗迹、公共设施等,重点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第三,活动设计的主题要具有系统性。研学旅行属于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时,应明确主题的系统构成,确立各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三、融合性:提升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其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更有利于促进研学旅行中的知行合一、跨科融合和德能兼修。第一,在研学旅行中将学科内容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融合,关注知行合一。第二,在研学旅行中推进跨学科学习和跨年级合作,助力学科融合。研学旅行为学科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优质的载体,在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应充分进行跨学科设计与整合,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入研学过程中[1]。同时,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要打破年级、班级划分,以跨班级、跨年级等多种形式组建研究和活动小组。第三,在研学旅行中注重“德”的内化与“能”的培养的融合。
四、预设性:提升活动组织的安全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学旅行作为校外一种集体性实践活动,安全管理成为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所在。第一,制订明晰的活动方案。在研学旅行之前,学校应该对活动流程、活动设计、活动内容、责任主体、条件保障等方案作出全面规划,充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和优势,制订研学旅行手册,分工明确,统筹安排,责任到人,组织有序。第二,确定精准的活动教案。明确研学旅行的“研行”关系,确保“研行一致”,科学设计活动内容。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劳逸结合”,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性地整合研学旅行的基地载体,在契合中小学生学习需要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将学科内容与基地资源有机融合。第三,健全研学旅行的活动备案。开展研学旅行之前必须要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备出行方案,取得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将活动计划方案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及其家长,让全体参与人做到详细知情。第四,构建完善的活动应急预案。提前预设或预估在研学旅行中可能出现或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细化安全管理措施,成立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制订研学旅行安全手册,对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紧急处置。同时,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委托开展”的形式,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五、协作性:提升活动主体的多元性
研学旅行作为校外的集体性实践活动,其风险也涉及到组织、教育、管理、保障等各个方面,涵盖餐饮、住宿、交通、讲解、操作等各个环节。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效性,仅靠学校单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须要广泛吸引多元主体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家长、社会组织、学生等,构建研学旅行的协作运行与保障机制。第一,政府统筹,购买服务。第二,学校主体,具体实施。第三,组建团队,科学配备。组建分工明确、专业程度高的工作团队,加强对研学旅行导师的选派与培训,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具体承担研学课程开发、落实、组织协调等。同时应该根据活动范围和人數,合理辅助配备相应的安保人员、医护人员、导游人员、救生人员及联络员等。第四,家长参与,献计献策。第五,社会组织,有序介入。随着研学旅行的推广与发展,“产品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各社会组织应该处理好研学旅行的公益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2],真正推出“教育+旅游”的优质产品。
六、规范性:提升活动过程的制度性
当前,研学旅行的数量和规模正在逐步发展,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推进方案正在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保障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和规范运行,应加强活动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以确保各个环节有规可依、有法可据。第一,建立准入机制,避免逐利风险。面对研学旅行这块大蛋糕,市场机制的引入将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但依靠单纯的市场力量调整必将产生企业的逐利风险。政府在购买研学旅游服务时,应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推行准入资格制度,设置必要的门槛,实行资质认证。第二,健全法律制度,避免司法风险。在学校进行“委托开展”过程中,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要与第三方平台即有资质的企业或公司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书,明确各自的职权责利,避免司法实践中的责任纠纷。第三,完善监督机制,避免乱收费风险。从目前来看,学生研学旅行的费用较高,基本主要是家长承担,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政府应加强对研学旅行的专项投入和经费监管,依托新建立的研学旅行基地和营地,尽量以免费或低成本的方式扩大研学旅行的参与面。第四,建立研学修正与推广制度,避免形式化风险。研学旅行是一种活动形式,但不能只是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在研学活动的过程中和过程后要及时反思研学内容和研学方式,及时调整研学思路,优化研学行程[3]。同时,要充分挖掘研学旅行的成果意义,做好旅行结束后的研学成果强化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夏青峰.在研学旅行中坚持“八个融合”[J].人民教育,2017(23).
[2] 李祥.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风险及其规避[J].中小学管理,2017(08).
[3] 向长征.试析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7(09).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