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文彪 陶玉倩 裴中 陈玲
患者女,42岁,家庭主妇。因“肢体乏力并动作不灵活晨轻暮重4年”于2017年3月30日入院。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左下肢乏力感,行走时拖步,症状晨轻暮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好转,伴后颈部乏力,容易头部下垂,曾疑诊“重症肌无力”,检查肌电图未见异常。1年前开始出现双上肢动作乏力感,做家务动作欠灵活,症状亦为晨轻暮重,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曾服用左旋多巴/苄丝肼后症状好转,服用1个月左右自行停药,停药后症状大致恢复如前。发病以来,夜间睡眠稍差,无明显肢体震颤,无嗅觉减退,大小便正常。既往史、个人史和婚育史未见异常。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父母现70余岁,均体健康。
体格检查:体温36.9℃,脉搏9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8 mmHg/80 mmHg,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志清,高级神经系统未见异常。面部表情大致正常,无面具脸面容,无嗅觉减退,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未见震颤,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未见明显增高或减低,行走时左下肢轻度拖步,左上肢联带动作减少。双上肢快复轮替动作稍笨拙,以左上肢为重,双侧指鼻和跟膝胫试验准确。腱反射:左侧肢体(++++),右上肢(++),右下肢(++++)。吸吮反射(+),病理征(-)。
辅助检查:①三大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风湿免疫、铜蓝蛋白未见异常,角膜K-F环(-),头颅MRI未见异常。②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30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5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3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运动评分12分,Hoehn-Yahr分级:2期。③帕金森病基因检测: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 对 SNCA、Parkin、PINK1、PARK7、LRRK2、UCHL1、GCH1和ATP13A2 基因的各个外显子进行检测,提示患者Parkin基因2、4号外显子杂合缺失,3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图1),其他基因结果未见异常。
图1 Parkin基因测序图发现2、4号外显子杂合缺失(黑色箭头),3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白色箭头)
诊断、治疗及随访:诊断帕金森病,予左旋多巴/苄丝肼125 mg,2次/d,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左旋多巴/苄丝肼加量至125 mg,3次/d。患者服药后出现左上肢不自主扭动,服药后扭动加重。药物再次调整为:左旋多巴/苄丝肼 62.5 mg,3次/d,吡贝地尔50 mg 1次/d,调整用药后肢体扭动明显改善。现随访2年余,目前服用药物:左旋多巴/苄丝肼,62.5 mg 3次/d,吡贝地尔 50 mg 1次/d,司来吉兰 5 mg,1次/d,症状控制平稳,偶有轻度左上肢轻度扭动,不影响日常生活,暂未进一步调整药物剂量。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在我国大于 65岁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7%[1]。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PD可在青年人群,甚至在青少年人群发病,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对药物治疗反应和晚发型PD存在差异。2018年5月22日,我国正式发布《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涉及121种疾病,帕金森病(青年型、早发型)名列其中,为第87条[2]。青年型PD的发病机制推测和基因突变有关,Parkin(也称为PARK2)基因是在家族性和散发性青年型PD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约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 (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AREP)的50%和散发性早发型PD基因突变类型的15%[3]。现报告1例Parkin基因突变的青年型PD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2.1 PD发病年龄分型PD可以根据发病年龄进行分型,发病年龄大于50岁的称为晚发型PD(late-onset Parkinson disease,LOPD),发病年龄≤50岁称为早发型PD (earlyonset Parkinson disease,EOPD),两种类型PD治疗方案存在差异[4]。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PD患者更为罕见,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约为5/1000000。QUINN等[5]将在 21~40岁发病者称为青年型PD (young-onset Parkinson disease,YOPD),21岁之前发病者称为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juvenile parkinsonism,JP),然而 YOKOCHI等[6]将发病年龄≤40岁的PD统称为JP。此外,ISHIKAWA等[7]建议将隐性遗传且发病年龄≤40岁的PD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juvenile parkinsonism,AR-JP),而将散发且发病年龄≤40岁的 PD称为YOPD。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本例患者发病年龄小于40岁,为散发性,分型考虑为YOPD。
2.2 Parkin基因突变特点基因突变被认为是YOP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Parkin(PARK2)、PINK1(PARK6)和 DJ-1(PARK7)是YOPD常见的突变基因[8],其中 Parkin基因突变的比例最高。该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长臂的6q25.2~27,包含12个外显子,广泛表达在大脑黑质和蓝斑等部位,编码一种含有46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2000的蛋白质,即Parkin蛋白。Parkin蛋白是一种E3泛素蛋白连接酶,是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基因突变导致Parkin蛋白失去正常的结构,不能发挥E3的功能,从而导致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紊乱,毒性底物蓄积,进而导致细胞凋亡。目前相关的报告的Parkin基因突变形式多种多样[3,9],如点突变、错义突变、插入、重排和外显子缺失等,外显子缺失最常发生在外显子2~5。虽然Parkin基因是作为AR-JP的病因首先被关注的,但该基因在家族性和散发性PD的发病中均起重要作用。欧洲一项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9],Parkin基因在散发性 EOPD中突变率为18%,在家族性EOPD突变率更高,为54.6%,甚至存在发病年龄较大的患者,最大发病年龄可达58岁。本例患者Parkin基因存在3号外显子纯合缺失以及2、4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符合致病的基因突变类型。
2.3 Parkin基因突变所致PD的临床表现Parkin基因突变所致的PD患者的临床特点为[5-7,10-11]:①发病年龄早,多数45岁之前发病,可表现为家族性或散发性;②)PD三联征(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均表现较轻,症状通常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左右不对称起病;③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且长时期治疗有效,但容易出现症状波动或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④症状呈晨轻暮重,早上睡醒后可缓解,下午和夜间症状加重;⑤病情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较好;⑥超过一半的患者存在腱反射亢进;⑦通常无嗅觉功能减退;⑧痴呆的发生较晚发型PD少见;⑨神经元的缺失更集中于黑质致密部,且较少发现路易小体。本例患者临床特点是:起病年龄较早(小于40岁),症状仅表现为动作迟缓和行走左下肢拖步,无明显肌张力增高和肢体震颤,有类似重症肌无力晨轻暮重表现,存在四肢腱反射亢进和吸吮反射阳性等锥体束征,与常见的PD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该病晨轻暮重的机制尚不清楚,CHUNG等[12]认为可能是由于患者脑部短半衰期的四氧生物嘌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水平低下,影响多巴胺递质的稳定合成,同时也和年轻患者多巴胺能神经末梢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活性的昼夜节律振荡有关。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也存在BH4水平低下,也会出现晨轻暮重样症状波动[13]。PD三联征(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中,运动迟缓是PD诊断的必备条件[14]。然而,Parkin基因突变导致YOPD,三联征可表现不典型,而且症状较轻。一项中国人群Parkin基因突变所致PD的临床研究发现,34例患者中有4例可以表现为肌张力正常[15]。本例患者行走时左下肢拖步,但肢体肌张力无显著增高,可能与动作迟缓以及晨轻暮重的乏力感有关。该病极易误诊为重症肌无力等其它疾病,基因检测可作为不典型病例的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2.4 鉴别诊断Parkin基因突变所致的PD极易误诊,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下肢肌张力障碍常见,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有白天轻晚上重等症状波动,但无异动症等不良反应;②肝豆状核变性:是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好发于青少年,有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角膜K-F环、肝功能异常等特征;③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SCA2和SCA3可在青少年期起病[16-17],有帕金森综合征表现,甚至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但该病通常有共济失调、眼动异常及周围神经病变。④重症肌无力:可表现为四肢无力,晨轻暮重样,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肌电图提示重复神经电刺激波幅递减,但无动作迟缓表现。本例患者出现左旋多巴异动症,血清铜蓝蛋白正常,无共济失调、眼动异常及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未见异常,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排除上述疾病。
2.5 治疗方法治疗上,Parkin基因突变PD患者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反应好,且长时间有效。而且病程发展比较缓慢,预后相对较好。考虑到该病容易出现症状波动或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10],发病年龄不大,早期左旋多巴可小剂量开始,疗效欠佳时可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此外,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司来吉兰或雷沙吉兰)同时具有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和可能的疾病修饰作用,也可以推荐使用。存在左旋多巴所致严重运动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18]。本例患者随访治疗2年余,目前使用小剂量的左旋多巴、吡贝地尔和司来吉兰仍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提示该病预后较好,治疗上更注重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Parkin基因突变导致YOPD的PD三联征 (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均表现较轻,通常不典型,症状可呈晨轻暮重样,甚至可能出现锥体束受损表现,可散发性发病,临床上需提高认识,出现上述特征性表现需注意Parkin基因突变YOPD的诊断。对于症状不典型的YOPD患者,完善PD相关的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该病对左旋多巴长期有效,治疗上需注意预防运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