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 唐致婷 王嘉靖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名师工作室在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指导学生进步、加强教学研究、助推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索,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中职农林专业;校企合作;名师工作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4C-0039-04
一、建设背景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句容中专校”)于2009年5月成立程林农林名师工作室,2010年1月正式挂牌。名师工作室由江苏省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成员、镇江市学科带头人程林担任主持人,工作室成员包括镇江市骨干教师荆宏杰,句容市科技骨干许寿琴,句容市学科带头人袁荣平、任登峰等若干名师,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吉沐祥,句容市葡萄协会会长方应明,句容市静园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静等行业企业专家。工作室旨在搭建句容市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同类专业学科教研、学术交流的平台,引领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带动更多农林专业教师成长为名师。程林农林名师工作室的职责为培养各级各类拔尖人才,开展校企合作及产品研发,推广教科研成果和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等。
镇江句容地处丘陵,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特色农业省内外闻名,农业生产以有机茶叶、应时果品、彩叶苗木、观光农业等十大特色项目为主体。基于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大背景,工作室确立了“以名师带队,促专业发展;借地方山水,绘锦绣图卷”的建设理念,提出了“带团队、育名师、促成长”的建设思路,旨在“培养一批农林职教名师、带出一支优秀教学团队、产生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形成一张推广辐射网络”。
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推动了全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带领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诊断、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在互动交流中深入推进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促使青年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在此期间,有一大批农林专业青年教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全国、省市级职业学校教学大赛、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屡获大奖。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程林农林名师工作室,省市级考核连年为优秀。
二、建设实践
(一)重视名师角色,发挥名师效应
作为工作室的引领者,名师在其建设过程中处于团队的核心位置,应充分发挥引领效应。一方面,名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引领辐射作用,在不断提升自我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应为成员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名师还要起到“粘合剂”的功效,这里“粘合剂”的作用不仅仅发挥在教师个人间,也发挥在教师群体与企业中。过去教师工作经常以个人为单位展开,没有实践经验支撑研究理论,不仅难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还容易丧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名师引领有利于改变过去教师以单独的个人开展工作的状况,教师们拥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有组织地展开工作,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
程林名师工作室注重激发全体成员的内在动力,不断促进成员自主创新发展,通过建立机制、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帮助全体成员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目前,20位工作室成员中,已有12位成长为县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人为市级骨干教师、2人为市乡土人才、3人为市教坛新秀、6人为县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为技能大赛国赛金牌教练、6人为省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农林类专业研究组成员。
(二)建立团体意识,明晰职能定位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校企双方首先要建立共同意识,所有的参与者需要认可自己的身份,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帮助解决,告别过去“单打独斗”的困境。为保证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为了实现教学中成员的多方面需要,学校作为教师完成授课计划的责任主体,又作为学生教育和教师队伍培育的主体,校企合作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应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作为人才的直接需求方,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检验,是工作室建设的密切合作者;教师作为工作室建设者、过程参与者、最终受益者,应主动地加入校企合作过程中,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而名师工作室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平台和“粘合剂”。
(三)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完善制度
名师工作室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工作室内的成员有各自成长目标,企业也有其自身发展目标,当多方面目标实现有机统一时,就会最大化实现目标。名师工作室应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定位目标。我们将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双师型”职教名师、建成一个校企交流枢纽、带出一支优秀教学团队、产生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形成一张推广辐射网络。在树立目标的基础上,建成各项制度,确保贯彻落实。
1.运行机制。工作室制定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制度汇编》《教师下企业管理办法》《青年教师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校企联合教师评分标准》《外聘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校企共建教师成长档案,全面记录教师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分段召开校企交流和专业人才培养会议,联合企业完成年度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共建共享教学和生产资源。
2.动力机制。一是利益驱动。由校企共同制定激励政策,激励工作室内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落实名师工作室内农林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工作,多劳多得。二是政令推动。由工作室下达任务,要求成员完成任务。三是社会心理推动。学校和企业联合以名师、知名企业家为动力,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培养成员集体自豪感,建立同伴互助制,成员与企業专家互相交流教学实践经验,以求互勉共进。通过加强工作室动力机制建设研究,依托校企合作名师工作室平台,形成行业实用技术等多功能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
3.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多元评价考核制度。考核要建立在工作室成员教科研、专利申报、各级公开课、各项赛事等基础上,注重结合与企业生产实践的合作,细化到具体的评估指标和办法,突出职教的特殊性质。二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高度重视工作室建设,应为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如设施设备、经费。对领衔人及其成员的工作实效进行定期考核,以此鼓励每位成员保持工作激情和奋斗的动力,及时将校内研究成果横向传递给行业企业,以保持共同体内鲜活的动力。
(四)做好顶层设计,搭建交流平台
针对工作室平台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程林名师工作室利用现有资源和信息资源完善平台建设。一是建立校企共建交流平台。在企业设置“名师工作站”,方便名师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固定时间对外提供咨询,为企业员工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理论帮助;在学校建立“企业工作站”,为教师搭建和企业家、企业技师交流的空间。二是搭设网络虚拟平台。建设名师工作室网站,建立校企联系群等,合理利用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开展校企资源共享,达到理论实践化;聘请省特级教师为工作室的顾问,在工作室内开启“师徒结对”模式,既满足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又能带领青年教师实现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处,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所有教师参加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成员建立成长档案。通过校企合作,以企带校,以校促企,拓宽教师队伍培养渠道,利用和配置校企双方的资源,在经费、设施、设备及技术等方面深化合作,促成资源共享。
(五)结合企业技术,助推专业建设
参加各项赛事是学生学习、成员提高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是对指导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依托程林名师工作室,通过与农业骨干企业合作,共建技能教学团队,邀请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参与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培训指导项目中来,企业以比赛为契机选拔人才。在每年参赛过程中,定期邀请不同项目的专家到名师工作室指导师生参赛,在技能方面实现校企合作优势利用的最大化,充分发挥企业在指导技能教学方面的优势,助推中职农林专业建设,实现“双赢”。
(六)实施项目工程,提升服务能力
名师工作室教师与企业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承担农民及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和科技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程林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食品检验工、绿化工、插花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证;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教师带队进社区、进村庄,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的技术资源优势,按照“农民点菜,学校送餐”的为农服务模式,围绕当地茶叶、应时果品等特色项目,编写了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培训教材,并开展了一系列以实用技术为主题的新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鉴定。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培训服务,将农民技能培训引向深入,聚焦“三农”问题,按照“贴近市场需求、根据农民意愿、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民技能培训。
为带动学生的生产实训和提高教师的产学研水平,程林名师工作室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先后引进葛根茶、绿茶、马褂木组培苗等生产项目4个,与农业企业共同成立了农副产品研发中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带领学生下企业,在企业生产线上学习技能、感受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七)提高文化素养,搭建心灵桥梁
工作室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共同体,成员文化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到工作室的发展。名师工作室经常性地开展名师与成员对话、成员之间交流、企业专家与教师间交心和共读一个本书、共同完成一项训练、共同指导一批学生等活动,不断提高成员集体荣誉感和文化素养,企业员工与教师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几点思考
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一线有技能、有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方式,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的完美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反思。
(一)必须提高校企共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效率与质量
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水平和层次。就目前而言,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模式仅仅是一种较浅层次、较低水平上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受校企合作制度及对其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合作形式仅仅建立于人际情感和关系信誉上。这种校企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差之甚远,并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形式。例如,当前大多数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和培训师资等方面的提供上,要最大程度地转化职业教育的势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整体效益,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就农林专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应及时借鉴农林专业行业企业标准、岗位技能要求和行业评价标准等,参与行业内科技领域开发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助推职业教育事业;工作室成员应主动参与到行业内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改进、农林生产技术开发等项目中去,为农林企业生产增加动力,以提高校企合作下名师工作室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
(二)必须深化校企共建名师工作室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教育要有长远的发展就需注重其特色。就当前中职农林类专业办学社会认同度低的现实中,如何能突出专业办学特色是一大难题。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重点应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校企紧密合作,增大成果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横向转化率,还应将工作室建设成为本地农林建设事业的“智囊库”。
(三)必须注重校企共建名师工作室的名师遴选与培养
当前,大部分工作室成员的遴选往往局限在同学校、同专业,缺乏权威性、广度和社会认可度。要实现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深层次交流,应着重于对农林企业专家、工程师的吸纳。既要鼓励学校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又要把企业专家、工程师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促使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与技能全面发展,提升企业专家、工程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最终实现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雷乾乾.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索——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为例[J].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3).
[2]张莉.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校企共建名师工作室的研究[J].教育培训, 2018(7).
[3]王甫成, 等.名师工作室平台下高职“双师型”团队建设研究[J].广州化工, 2016(7).
[4]张玲.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J].林区教学, 2018(1).
[5]詹晶晶.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其突破[J].文教资料, 2019(23).
[6]许寿琴.基于校企合作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以中职农林专业实际需求为例[J].時代教育, 2017(20).
[7]程林.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 2015(33).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