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雪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的实验表明,人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增加3到4倍,后来有人甚至推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起数学与生活这座桥,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學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到数学教学,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粉笔末漫天飞舞,老师在台上讲得不亦乐乎配合板书,学生死死盯着黑板,然而科技日新月异,教育的宗旨本是为培育更多更加优秀的适应发展的人才,所以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因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数学新课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运用动画模拟角色法,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生活应用,在生活中体悟数学真正的价值,激发学生课后探索的热情。让两个卡通人物分别表示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学生分别饰演小林和小云,讲台两侧作为两个起点,讲台下的学生作为观众也参与其中,一起从“1”开始计时,这样就达到了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效果,同时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对相遇问题重难点的把握更加清晰了,一举两得。
经过演示,学生领会到在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提起注意的一点是,两者在相遇过程中走的时间一样多,各自走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总路程,即“小林走的路程+小云走的路程=总路程”。
二、巧妙有效地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多么善于表达,肢体语言多么丰富,都无法准确传达一些抽象的和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难点,但是有了多媒体技术,只要轻松点击鼠标,就可以大量演示,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圆锥”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的过程展示出来,小学生通过这种过程可以迅速建立起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节中,可以在大屏幕上先画出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这样的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以及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度无关这个道理。
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基本特征等知识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方形或者椭圆形呢?车轴应该装在什么位置?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他们可能明白原因,但在表述的时候会出现模糊不清的状况。这时,我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当小动物们坐在安装了圆形车轮且车轴在圆心的车行驶时,车上的动物神情自然,汽车行驶地平稳流畅,而坐在安装了方形或椭圆形的车轮的车中时,小动物们忐忑不安,汽车在平坦的马路上不停颠簸。同学们在观看中捧腹大笑,也记住了原因,加深了学生头脑中的记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在当今数学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在数学课堂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开思维的机会,以多媒体手段进入课堂,可以把课堂时空传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兴趣,萌发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解释“除以2”这个重点,要用多媒体手段演示、比较才能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不断地旋转、移动和拼接,对每一处的变化都观察的比较细致。这样,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扫清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
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彰显了巨大的魅力,它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的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多媒体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式、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正显示着它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