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文 蒋博
摘 要: 科学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采用、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层面,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此,就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科学素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价值 科学精神
近代科学精神,是融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中的思想或理念,通过科学信念、科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得以体现,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含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1](39)。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求真精神为核心,衍生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伦理精神等要素。科学精神虽然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但能以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底蕴融贯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的必要性
科学精神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科学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总体表现。培育科学精神的过程,表现为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人类的认识能力得以提高,认识对象得以扩大,认识程度得以提高。科学精神推动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不断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大学生并没有专业知识而自然而然地具备相应的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的核心——求真精神为例,不乏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违背求真精神的行为。即便是理工科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求真精神,也存在对科学伦理精神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透显在人文社会学科之中,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活动中,应彰显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和具体表现,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科学思维方式。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使科学精神成为课程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典型特征,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强弱,进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文化传承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创新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既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是学术发展、科技创新、民族振兴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认识和践行程度,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科学话语缺乏、学术道德缺失、科技活动异化等科学精神缺失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传达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实践态度,引发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深度思考,在思想认识层面感知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在实践生活中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践行科学精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要以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内容的深刻性、论证过程的科学性,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五门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组成的综合体系,培育科学精神要结合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量体裁衣,因人而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运用科学精神的视角和维度,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层面上,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求真的兴趣、反思和感悟的能力、独立和自由的思考、民主和怀疑的讨论,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要选取最能体现科学精神的章节,深入浅出地讲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以总体的方式实现对时代的把握,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总体性、批判性、反思性、超越性和抽象性的统一。哲学不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现成的答案,更不是教条,它以时代精神引领和塑造时代,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通过哲学思辨,借助科技史的生动案例,说明科学技术史是一部认识论史和方法论史,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所具有的统摄具体客观规律的理论地位,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素养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2](67),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自然观”中,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要特别关注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行为的失范、科技到底给文明社会带来了什么等问题。在“科技观”部分,在讲授科学发展的动力时,要介绍学术理论界在此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和分歧,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模式上,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育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对于一些特定的章节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比如在关于“方法论”的教学过程中,问题与方法总是相伴而生,不论是总体的战略性方法,还是具体的战术性方法,总是围绕“问题”而展开。运用何种方法,是由问题决定的。解决问题是运用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可见,专题教学法的设计,从选题、确定方法、解决问题,问题一直贯穿“方法论”的始终,在“方法论”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要始终关注问题,解决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这是应着力解决好的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真问题。从问题入手,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较之中学阶段已有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当前的热点、难点及有争议的问题,不能完全拘泥于课堂和书本,不能只传授知识和观点,要密切关注科学发展现状,紧紧围绕当前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紧密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题,综合运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反思社会现象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分析、归纳、实证、比较等科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围绕科学精神而展开的深度的研究型教学,以此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把对社会问题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科学的精神气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求真、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
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要力求创新,运用最能体现科学精神内涵的途径和方式。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特定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一个研讨专题,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案例,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实践教学是一种贯穿着理性求真精神的教学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寻求解决的方案,在实践活动中培育科学精神和致思取向。
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践履精神”,要引导学生反思中国哲学是如何通过天人关系、道器关系、知行关系、心物关系等建构、反思哲学基本问题的。通过这些理论分析和思维训练,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思维水平和认识程度上,而是力求向科学精神的高度和深度迈进。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讲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时,可开设专题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民族精神中没有包含科学精神?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构建如何将科学精神融入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何体现出科学精神的价值意蕴等。通过这些问题,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培养深刻、理性的思维方式,又能从总体上系统把握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时代精神三者的关系,这种系统思维方式的培育和养成,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的价值
现代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真实和理性,它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属特征,而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必然属性[3](1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深入挖掘科学精神内涵,力求突破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缺位或乏力的现实困境,提出科学精神培育的方法和策略,既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就对教学活动本身价值而言,教学活动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交互性,在教学中“以什么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体现出学科的教学理念,又能决定教学方式方法,进而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把科学精神培育有机融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透显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典型特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一门既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又能提高科学素养的综合课程。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就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言,科学精神是大学生有效学习和从事科研的必备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只有具备科学精神和问题意识,才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发现与众不同的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波普尔认为:“从科学发展来说,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是从问题开始的。”[4](222)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敏锐性和问题意识,关注和把握本领域的基础问题和热点问题,并对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只有准确地抓住了问题,才有下一步问题的解决,才有认识的进步、创新能力的提高。
从总体上看,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一定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问题意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与真正的高科技人才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承擔着“立德树人”功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大力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彻底求真、理性实证、民主奉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科学精神,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而言,更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创新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学生应在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学术志向、学术视野和胸怀。诚然,大学生有职业选择的自由,但对以学术研究为志向的大学生来说,是否有学术志向及志向的坚定程度,往往影响学术研究的动力强弱,以及学术创造力的发挥,进而制约着学术成就的大小,最终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恩格斯曾对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现状进行严厉的批评:“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5](265)毫无疑问,一个民族一刻也不能缺少沉醉于学术研究的人,大学生作为学术研究的潜力军,理应承担更多的学术创新和发展的责任。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既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重要任务,又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对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学术素养、学术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研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精神可以成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进一步促成、深化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6](3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既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性,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协调发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时代价值。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醒民.什么是科学精神[J].科学与民主,2012(2).
[2]安金辉.以科学教育丰富思想政治课内容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培育[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刘取芝,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精神及其建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4]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张付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本文是2018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论语》科学精神研究(18CZXJ10),2018年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科学精神培育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QDSKL1801121),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科学精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17ZC22),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孔子科学精神的现代诠释(2017RCJJ090),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中国共产党发展话语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建构研究(2019 RWB0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