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 300140)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我国每年发生心脏骤停的人数位居全球第一[1]。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最初始和最重要的环节[2]。近年来,心肺复苏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但急诊护理仍待提高。本研究对108 例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报告如下。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108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58.23±6.10) 岁;对照组男26 例,女28 例,年龄(58.87±6.30)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急诊护理干预。第一,环境护理干预:及时调整病房温度、湿度,减少环境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使其在舒适环境下快速恢复。第二,气道管理:防止患者咬扁插管,可将其近端用胶带固定;保持气管湿润;定期更换胶带;吸痰前先给予纯氧2~3 min;吸痰时,密切关注有无发绀等异常,并及时处理。第三,脑部复苏干预:指导家属用湿毛巾敷患者颈部及额头等部位,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 ℃,降低患者脑部氧代谢率,进而降低脑再灌注损伤。第四,心理护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并向其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及预后注意事项,鼓励家属给患者做好思想工作。第五,心电监护干预:增加心电监护的巡视频率,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异常情况。
观察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护理前后心率、动脉压。显效:体征及症状改善显著,无并发症发生,身心状况平稳;有效:体征及症状有所改善,并发症发生轻微,身心状况稍有波动;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且心搏再次停止。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心肺复苏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例(%)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1±1.9) d,对照组为(14.3±2.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P=0.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率和动脉压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动脉压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心脏骤停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是急救中最紧急的危重症,使患者多器官部位均受到严重损伤[3]。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抢救的第一步[4]。心肺复苏成功后需密切配合急诊护理,提高复苏后治疗效果[5]。急诊护理干预需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加强急救培训,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心肺复苏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1±1.9)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3±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率和动脉压与护理前相比显著改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和动脉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可明显提高参附注射液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改善心率和动脉压,降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