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俊,方 刚,史二栓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内蒙古 包头 014040)
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身高175 cm)尸体时发现右侧腋动脉变异1例,左侧正常。右侧双腋动脉:腋动脉及腋深动脉(暂名)。腋动脉正常走行,在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仅见1个分支胸肩峰动脉;腋深动脉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肱正中动脉(暂名),穿四边孔向臂背侧走行,经大圆肌下缘后移行为肱深动脉(肱深动脉没有起自于肱动脉),在背阔肌肌腱背侧进入肱骨肌管,管内正常走行。为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手术提供新的资料,报告如下。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陈年老年男性尸体1具,在学生进行常规《局部解剖学》实验课对胸前壁、腋窝及臂部的操作中发现右侧腋动脉变异,随即报告指导教师,由教师遵循解剖操作流程进一步解剖双侧腋区,充分暴露腋动脉及其所有分支,并观察腋动脉及各分支的起始、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用游标卡尺(精度0.02 mm)测量腋动脉及其变异分支起点位置、管径和解剖学长度,逐一记录并使用数码相机拍照。
2.1右侧腋动脉变异 腋动脉被胸小肌分为3段:(1)第1段长17.42 mm、起点处直径9.52 mm,发出胸肩峰动脉穿锁胸筋膜后分数支支配肩峰、胸肌及三角肌,起点处直径2.44 mm,未见胸上动脉。(2)第2段长28.86 mm,在距第2段起点远侧11.86 mm处分为腋深动脉(全长35.54 mm,起点处直径5.42 mm)和肩胛下动脉(起点处直径3.82 mm)。肩胛下动脉向内下方走行20.76 mm后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二者正常走行、分布;腋深动脉距起点9.52 mm处发出旋肱前动脉(起点处直径1.52 mm)和肱正中动脉(因行于肱动脉与肱深动脉间暂名)(起点处直径1.42 mm),旋肱前动脉行向外下方走行于喙肱肌与肱骨外科颈间,肱正中动脉下行与桡神经交叉后分为若干终末肌支支配肱二头肌及肱肌(长75.16 mm)。腋深动脉继续向四边孔方向走行26.02 mm后,发出旋肱后动脉(起点处直径3.68 mm)和肱深动脉(起点处直径4.22 mm),旋肱后动脉与腋神经伴行穿四边孔达臂后区,肱深动脉向外下走行达臂后区迫入肱骨肌管后继续正常走行。(3)第3段长40.68 mm,无任何分支,在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肱动脉正常走行发出尺侧上、下副动脉。见图1。
图1 右侧腋动脉及其分支注:1.腋动脉,2.胸肩峰动脉,3.腋深动脉,4.旋肱前动脉,5.肱正中动脉,6.肩胛下动脉,7.旋肱后动脉,8.肱深动脉
2.2左侧腋动脉 除第1段未见胸上动脉分支外,未见其它异常。
3.1正常腋动脉、肱动脉 锁骨下动脉从锁骨中点下缘走向腋窝移行为腋动脉,经过腋窝,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肱动脉经过臂前内侧发出肱深动脉。腋动脉被胸小肌跨越而分为3段发出分支[1],第1段在近胸小肌上缘处发出胸肩峰动脉,分数支支配肩峰、胸肌及三角肌;第2段在近胸小肌下缘处发出旋肱前、后动脉,二者分别前后环绕肱骨外科颈并形成吻合;第3段在胸小肌下缘远端发出肩胛下动脉,该动脉肩胛下肌下缘附近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
3.2关于本文变异的腋动脉及其分支的命名 本文腋动脉由锁骨下动脉于第一肋外侧缘移行而来,分为两条粗大分支,一支走行较为表浅,最终于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本文视为正常腋动脉;另一分支走行位置较深,与前者夹持臂丛后束及其分支,并分出正常腋动脉的主要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等),故依据其走行、位置、分支暂名为腋深动脉。肱正中动脉于大圆肌下缘附近起自于腋深动脉,走行于肱动脉与肱深动脉间,发出若干肌支支配臂前群肌,故暂名为肱正中动脉。因未见以上动脉的相关命名的报道,所以接受不同意见。
腋动脉及其分支变异较多,依据资料统计大致分为3大类:(1)分支缺如:以胸上动脉、旋肱前动脉缺如多见,如本文所见以及宋峰亮等[2]的报道;(2)多支分支:目前国内一般认为腋动脉本干分支的基本型或标准型为6个分支[3],但在解剖学研究中往往很难发现标准型,往往出现同名分支、双支甚至三支[2];(3)分支共干:马建敏[4]、宋峰亮[2]如提供的胸外侧动脉、旋肱后动脉、旋肩胛动脉、胸背动脉共干发出变异,孙伟杰[5]提供的双侧胸外侧动脉和胸背动脉共干变异,孙振山[6]提供的腋动脉有4个分支,以肩胛下动脉共干发出胸背动脉和多支旋肩胛动脉、旋肱后动脉等。本文变异较为罕见,近年未见报道。
在临床各科进行乳癌根治术、腋窝肿瘤切除、腋动脉介入、臂部皮瓣移植、肱骨外科颈、肩关节骨折、复位、固定等手术或操作时,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腋动脉常见的分支,同时必须清楚可能出现的变异,必要时需做相应的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