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
【中图分类号】R46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0-0-01
高频超声技术是利用高分辨率高频探头检查肌肉及软组织疾病的一项技术。运用该技术可清楚显示关节囊、关节面、骨骼、肌腱、韧带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我国超声技术运用与肩关节的诊断始于八十年代。高频超声因其具有实时动态、无创性等优点,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临床诊断肩峰撞击征的常用方法。引起肩峰撞击征的原因有冈上肌腱损伤,三角肌肩峰下滑囊炎,及肩峰下间隙狭窄等,冈上肌腱、肩峰下间隙对肩峰撞击征的影响国内也有相关论文发表[1-2],但是,对于肩峰撞击征患者冈上肌腱占有肩峰下间隙比例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对健康志愿者及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肩关节的冈上肌腱、肩峰下间隙进行观测,为肩峰撞击综合症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超声测量健康志愿者40人和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症20人,分别测量双侧肩关节的冈上肌腱、肩峰下间隙。健康志愿者,均无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无相关病史,27名女性和13名男性,年龄42和70岁(平均54.5岁)。肩峰撞击综合症的患者,11名女性和9名男性,年龄38岁-72岁(平均56.5岁)。连续单侧肩关节疼痛两个月以上,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峰撞击试验阳性,超声检查确诊病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22 超声诊断仪,8MHz线阵探头,患者取坐位,检查冈上肌腱时,上肢内旋向后屈曲位,选用短轴断面,观测冈上肌腱厚度;肩峰下间隙检查选用经肩峰大结节长轴断面,测量肩峰前缘与肱骨头骨皮质最短距离。由两名超声医师完成双肩测量,每个参数测量两次,取其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所测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算数据均数与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查比较两侧测量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冈上肌腱短轴断面,显示冈上肌腱超声图像。经肩峰大结节冠状断面可显示肩峰与肱骨头皮质之间肩峰下间隙。
2.2 冈上肌腱、肩峰下间隙的测量结果
3.讨论
肩关节是疾病的好发部位,肩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仅次于头痛和腰痛居第三位.对中老年患者,肩袖损伤是常见的肩关节疾患。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和肩关节囊构成。肩袖肌的作用以冈上肌最为重要,也易受伤。冈上肌起自冈上窝内三分之一,在肩峰下通过,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面。主要功能是使上臂外展。
Codman指出肩袖损伤是引起肩痛的一个重要原因,Neer于1972年提出大部分肩袖损伤是由于肩峰下撞击所致,Brooks等通过微血管造影技术证实冈上肌在离止点1cm范围内有明显缺血表现,是肩袖损伤的主要内在因素,Mochizuki T于2009年通过冈上肌腱的尸体解剖研究发现冈上肌腱长度为10.2mm,前后宽度为37.2mm。80年代初超声诊断肩袖损伤开始应用于临床,使用7.5MHz或更高频率的探头能清晰地显示肌腱的回声。Seltzer et al 在1979年首先报道了肩袖损伤后的超声表现。Pattee GA 于1988年检验了用超声检查对肩袖损伤诊断的诊断效果,结果提示超声检查肩袖损伤有较高灵敏度。
肩峰下间隙位于肩峰与肱骨之间的间隙, Jerosch等人1991年测量为1.34±0.21cm,Fremont等人2000年测量结果为0.98±0.15cm,Desmeules等人2004年测量结果为0.99±0.15cm。但是对于正常人及肩峰撞击征患者冈上肌腱厚度与肩峰下间隙所占比例与肩峰撞击征关系问题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对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20例肩峰撞击征患者(观察组),探讨冈上肌腱与肩峰下间隙比例对肩峰撞击征的影响。发现上肢后伸,内旋位是检查冈上肌腱的最佳姿势,有利于冈上肌腱的显露,冈上肌腱厚度,观察组为6.6 ± 0.8mm,对照组为6.0 ± 0.8(p<0.05)。肩峰下间隙,观察组10.8 ± 1.6mm,对照组11.4 ± 1.7mm(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冈上肌占肩峰下间隙比例,观察组为61.7 % ± 10.3 %,对照组为54.2 % ± 10.1 %(p<0.05)。冈上肌腱厚度增加是慢性冈上肌腱炎病理反应[12],我们研究结果表明,冈上肌腱厚度增加与肩峰下间隙比例增加是引起肩峰撞击征的原因之一,在肩峰撞击征治疗时,可考虑手术干预增加肩峰下间隙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 邓辉. 高频超声在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2014, 23.
[2] 郭玲,张晨等,高频超声与关节镜检查对肩袖损伤应用价值的对比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