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文化的呈现和语文要素的落实

2020-06-01 13:58成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要素

成亮

摘 要:部编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民俗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以多种形式呈现民俗文化,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为创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提供方法。

关键词:民俗文化 语文要素 部编版 六年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20

部编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民俗文化的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如何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之下,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本文浅谈民俗文化的呈现和实际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并且主要以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一、民俗文化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代代相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既是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知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深刻的含义和完整的发展历程。基于以上教学现状,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目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呈现内容大大增加,民俗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民俗文化的味儿更足了。

1.民俗文化内容增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年级下册作为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最后一本教材,具有总结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检验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目的,而作为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整单元围绕民俗文化进行教学,让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引起对于民俗文化,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地位可见一斑。本单元一共四课,其中一篇略读课文,三篇讲读课文,此外在习作中要求完成的是“家乡的风俗”,整个单元处处都是民俗文化内容。除此之外,部编版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增加关于民俗饮食、民俗节日的古诗词多首,在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增加综合性实践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等内容,都在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量的、生动的、经典的民俗文化内容被小学生所接触,使他们更加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2.民俗文化以不同形式展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北京的春节》介绍北京春节习俗,体会民俗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腊八粥》就民俗饮食文化展开,从而引申到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习俗——饮食文化;第三课呈现了三首古诗,以古诗的形式展现民俗文化在文学中的作用。《寒食》讲了宫廷寒食节中发生的事情,从而讽喻皇宫特权和对宦官的专宠,寒食节作为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节日,此诗丰富了学生关于民俗节日的知识。《迢迢牵牛星》运用大量叠词,表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使学生了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了别样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寓意。《十五夜望月》写在中秋节这一天,作者的离愁别绪喷涌而出,同学们熟悉的中秋节带着不同的情感展现在文学作品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第四课《藏戏》是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的呈现,中国的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多样,本文打开了同学们的视角,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3.民俗文化味儿的渲染,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整个单元围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为单元主题进行展开,在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上要使学生感受浓浓的民俗之情的味道,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例如,阅读《北京的春节》中对于北京过春节的详细描写,也是學生调动自己过春节的回忆性过程,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过年时家人的团聚和亲情的可贵,体味民俗文化的味道。加强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感情,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浓浓氛围,这也是加强我们中华民族情感维系的纽带。

二、民俗文化发挥由点到面的作用,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进行学科交叉

借助民俗文化,进行学科交叉教学,利用民俗文化本身的特点,如历史性、地域性、科学性、文化性、民间传播的方式等,进行不同学科的知识的渗透,发挥由点到面的作用,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孤立地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这样的切割过于片面,不符合现代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例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民俗文化带来的丰富资源。在《藏戏》的课堂学习中,可拓展藏族的其他民俗文化,如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可以介绍其他少数民族的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是可以以此为例,介绍少民族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祖国民族政策等。这些都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民俗文化关于起源的探索、介绍,对于学生理解现实民俗文化起到教育作用

民俗文化是代代传承的、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对于社会和民众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规范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其巨大的教育功效。例如,《北京的春节》文章开头一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把人们拉入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老规矩使民俗文化有了具象。在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下,民俗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比如友善、团结、正直、勇敢、感恩等情感,都会对于学生的教育发挥巨大的教育功效,这也是每一个有教育责任心的教师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四、教材细节全面展示民俗文化,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

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首页、插图、阅读链接、习作、语文园地中都有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教材细节全面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内容,从而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

1.落实阅读要素

本单元四课,三篇文章、三首古诗,对于阅读的要求很高。首先,古诗词的阅读要求在流利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且能够体味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在不同的民俗节日之下,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其次,因选材不同,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挑战,比如《北京的春节》中浓厚的京味儿,《藏戏》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加入,《腊八粥》中对于美食的描写,都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落实表达要素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家乡的风俗》,习作的要求是:先要进行民俗资料的搜集,搜集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对于民俗知识的拓展的过程;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过程,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正是民俗文化在文字上的呈现;接着,加上自己对于民俗文化的想法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于事物的见解;最后,分享文章、完善文章,再变成民俗文化作品集。民俗文化整个贯穿于学生表达要素的落实之中,为落实学生表达要素加入了不可磨灭的推动力。

3.落实语句段运用能力的要素

在语句段运用中,猜想习俗的寓意,拓展习俗的寓意知识,这是民俗文化特有的内容。对于在民俗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加入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在语句段运用中有进一步的深刻含义使学生能够透过字面的表达感受深刻的寓意,培养深层次的感受语文文字的能力。

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民俗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知识,去感受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认清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将民俗文化发挥的巨大教育作用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创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姝《浅谈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3期。

[2] 叶紫《浅谈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生活教育》2012年第24期。

[3] 朱月榕《浅谈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要素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六年级几何应用题教学随想
关于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