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滨
摘 要: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习俗的寓意”为切入点,探讨小学语文俗语教学的意义及俗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俗语教学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31
如何发挥俗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将俗语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重视俗语教学
教师应该从态度上重视俗语教学,语文课本中编排的俗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一笔带过。教师首先要自身重视俗语教学,增强对俗语学习的力度,让俗语学习融入学习生活中;其次让学生了解学习俗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利用俗语。
二、巧用俗语激发兴趣
如果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能够灵活运用与该课文主题有关的俗语来导入,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俗语就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小学生存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容易上课走神的情况,很多老师都采取當面提醒或严厉批评的方式进行纠正。这时,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俗语来活跃课堂气氛,抓回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到达更好的课堂效果。
三、创新俗语课堂教学
1.发挥教师作用讲解俗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学期设置专门课程讲授俗语。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较难理解的俗语专门进行讲解,先让学生课前弄清俗语的背景,再让学生把讲解的俗语积累下来,做到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比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文中有一句俗语“有眼不识泰山”。意思是自己缺少眼力见儿,没有认出对方,表示尊敬。这句话中,把对方比喻成泰山一样的大人物。其实这句俗语中的“泰山”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山东的泰山这座山,如果授课时老师能把鲁班和徒弟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
2.创设情境学习俗语
一些俗语背后还有很强的故事性,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就可以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可以教师表演学生来猜,也可以请学生来表演其他学生猜,还可以分成小组表演,比如学习课文《祁黄羊》一文时,文中“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意思是指举荐贤能之人,于内不回避亲属,于外不回避仇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祁黄羊的任人唯贤的剧本。这样学生就在小组表演中将所学的俗语得到了巩固,也在教学情境中学到了更多的俗语。
四、巩固提升所学俗语
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俗语的学习更是需要日积月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经常性地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俗语,还可以进行特色作业布置,设计一些关于俗语的特色作业让学生完成,还可以在日常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要求,作文中要用到一个俗语。班级的文化角也可以留出俗语板块,鼓励学生进行俗语的展示,并且每周更换,这样同学们就可以经常看到、听到俗语,说到俗语,用到俗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同学。
经过小学教师的不懈努力,俗语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必然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江蓝生《“中国俗语大全”序》,《语文研究》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