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化人格: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2020-05-30 10:48夏吉中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摘要:部编语文教材的编订有着明确的旨归,通过人文情怀和知识体系的融合统一,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运用多维文化的价值感召,塑造学生的精神性格;利用大阅读,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立德树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格。

关键词:部编教材;核心素养;精神性格;阅读能力;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是个体人格的社会养成,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内,个体接受各种形态的社会文化学习,将其内化于心,并作用于自身的行为特征,形成较为稳定的精神价值追求。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塑造个体文化人格的重要方式。部编语文教材有着明确的指导理念和教材编订体例,紧紧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诉求,利用“大阅读”的时代背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格。

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人文情怀与知识体系的统一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性原则。从课程体系上来看,部编语文教材实现了“双线结构”的统一,即知识理性和人文情怀的意义融合。

一方面,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统摄其中每个文本的意义表达。这些主题设定多是以人对生命、社会历史、国家乃至世界存在的价值思考。综观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其单元构架主题设定分别为“青春吟唱”“诗性审美”“社会责任”“乡土情怀”“学习之道”“感物伤怀”等。每一个单元主题都彰显了人生的意义表达和价值追求。下册则以不同文体类编,感受不同文体文本中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历史、戏剧精神、科学真理、小说叙事以及诗歌之美。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文化人格的定型时段。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已比较明确,对社会、历史有着强烈的知性追求欲望,同时对身边的人事有着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评价视角。这些单元模块各类主题、各类文本的呈现,给这个阶段的年轻群体打开了一扇社会人生的大门。进入其中,他们能感受到其中的五彩斑斓。具体来看,教材上册在八个单元之外设置四首古诗词诵读,分别为《诗经·邶风·静女》《涉江采芙蓉》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以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四首诗词依照历史呈现,风格、主题则各有千秋。从选文的内容来看,整体上呈现出对人生成长和发展的思索,如第一单元选了毛泽东的诗歌《沁园春·长沙》,第二单元中选了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要求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等,正是人生整个历程的完整呈现。文本表现出对个体命运的生命体验,对社会的关注,对历史规律的思考。总归,都指向对学生人文情怀培育的价值旨归。

同时,在各单元的人文主题表达之间,融入了语言运用、古汉语知识、社会调研、完整阅读等中学语文的知识素养内容。基础知识学习不仅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必备环节,也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语文素养既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专业掌握上,更是中学生日常行为方式的标准化引导,是日常语言交流和书面阅读的表征。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设置学习提示,将文体、语法、修辞、语境等知识融入,形成体系化的知识模块,厚实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教材还单独设置模块,如上册第四、五、八单元,专设社会观察、完整阅读和词语学习。从语言到社会,完整建构高中学生的文化人格。尤其是专设完整阅读,可以有效地纠偏当下图像化时代文字阅读的碎片化倾向,给予学生一种完整意义的感受和领会。必修上册要求整本阅读《乡土中国》,而下册以《红楼梦》为阅读对象,不同类型的名著的整本阅读不仅是对学生语文感知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大阅读”时代的基本要求。下册第一单元是先秦诸子散文文体,从古代经典文本学习开始。知识模块中,首先描述孔子、孟子和庄子的文化思想,为文本学习预设语境;简要介绍《论语》《孟子》《庄子》三部经典著作的体例及特点;最后讲述了古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的语法特征。三者分别将文化、常识及语法知识插入课文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注重知识的时效性,设置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实践内容,增加学生对与当代语文发展特征的认识。此外,每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均设置了写作内容,以探索性、改编性、自创性写作为主,表现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部编教材通过具体化的文体知识、语法规律、文学理论等内容构筑扎实的中学语文基本知识体系。同时,每一单元文章主题的表达都伴有浓浓的人文情怀。这种体系设置完善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将人文精神融入语文知识中,塑造知识丰富又兼具人文关怀的全面性健康人格。

二、精神性格的塑造:多维文化的价值感召

部编语文教材注重为学生精神性格的塑造提供多维度的文化价值语境。总体来看,各单元的文本选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为基础,同时注入当代大众文化、科技文化,以及一切世界各国优秀化等,价值引领学生文化人格的生成与发展。基于各种文化的多维度介入,学生通过教材学习能够获得由不同文化形态下的审美感受、思维认知、生命体验,形成整体全面、健康包容的文化人格。

部編语文教材注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材上下两册均设置了两个单元的古诗文学习内容,另有独立单元设置的古诗文完整诵读。所选诗文从先秦至清代均有涉及,均为所处时代的代表性作品,且切合中学阶段的心理接受和思想引导,整体体现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古代诗文设置深刻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教材能够借助古诗文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每篇作品都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美的价值追求。必修上册在《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之后的学习提示中,从艺术审美角度对两首诗进行了对比:“……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态;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教材突破以往纯粹知识记忆式的学习范式,通过极富有生命体验式的美学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实现了审美情趣与文化传承的统一,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众多作品可以窥探部编教材深含“美育”底色,观自然美景、山川巨变,品真情实感,悟时代兴衰,在阅读中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健全的文化人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与乡土文化是新编教材政治性的保障和民族性的坚持。基于“弘扬革命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部编教材中吸收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阅读文本。如彰显伟人壮志与革命精神的《沁园春·雪》,歌颂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人性美的《百合花》,记载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一雪前耻的《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记录香港回归祖国历史性画面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还有讴歌时代楷模探索奉献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在革命传统文化语境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命体验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树立宏伟目标与远大理想。乡土文化的文本选取充分体现了教材对中华农业文明精神之根的坚持,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现。必修上册所选铁凝的《哦,香雪》执着于对美好乡村真诚淳朴善良人性的追求,第四单元实践活动主题“家乡文化生活”唤起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历史的记忆,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向广大中学生展示了中国乡土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精神内涵。坚持乡土文明的价值理念让自幼身处于城市文明的孩子,重新唤起了一抹乡愁,更体现了教材对于中华农耕文化的民族性坚持。

先进科技文化与优秀世界文化拓展了学生的时代视野和思维广度。在科技文化方面,教材选取了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等多方面内容,大多以传记或报告文学的样式呈现出来,将语文学习同神秘的科技世界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探求世界的真理,寻求经验世界之外的规律把握。教材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开放包容的思维特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感召,吸收了世界上优秀的文化成果作品。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展示的人文主义追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呈现的畸形人格,卡夫卡的《变形记》表征出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异化,雪莱的《致云雀》传达的热情烂漫等等,一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世界性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三、阅读能力的提升:“大阅读”时代下的指向新特征

部编教材强调构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经验。传统教材的选篇虽以名家经典为主导,但普遍篇幅短小、系统性缺失;中长篇小说更是常以节选的形式出现,限制了学生阅读深度与广度的有效拓展。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设置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置于首位。所谓“整本书阅读”指的是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以完整的一本书为阅读单位,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相对独立自主地阅读。鉴于高中阶段学业繁重,部编教材必修上、下册各专设1个单元分别安排了一篇著作——《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供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在“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社会氛围下,整本书阅读具特殊的存在价值。整本书阅读可以构建完整的文化场域,提供多个层面的文化信息,扩大阅读空间,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由于阅读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场合具有多层次性,整本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促进阅读思维提升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建构基于社会阅读感知的文化人格。

部编教材注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使阅读方式更加千变万化。新课标设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做出的必然选择。部编教材专门设置“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学习综合运用多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探讨面对海量信息如何辨识是非、如何筛选利用的问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本质上是突破单一的阅读方式,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介平台,整合有效资源,实现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

部编教材兼顾合理利用图像化阅读。在“大阅读”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图像化时代文学的独特呈现方式,教材大量引用了图片进入课文,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补充。图文对比性的阅读特征明显,增强了学生在碎片化的时代中整体把握文学的基本能力。图像的引入是部编语文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以课文《声声慢》为例,教材除了对李清照《声声慢》全文展示之外,还在右边配上了清代王愫所作的《梧桐侍女图(局部)》。配图中凄冷的场景与《声声慢》词中营造出的情境氛围相互映衬,形成极佳的互文性效果。“语图互文”的特征明显,既是当下讀图时代的文化必然,也丰富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文化体验。教材所选梁思成先生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在原本的文字描述之中,插入北京四合院住宅、北京天安门城楼斗拱、山西解州关帝庙春秋楼象鼻昂、陕西韩城司马迁祠龙吻等四张图片。这种图文表现让学生在感受文字信息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视觉上的现实感受,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实现大阅读时代的丰富意义表达。

现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多态文明,多元文化,彼此互通共融。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也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年轻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更为明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此次语文教材改革除了反映我们国家要加强教材管理、规范教材市场、保证教学质量等意图之外,也表明了国家对母语育人功能的重视。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订很好的贯彻了这种意图,利用语文学科长于熏陶和感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立德树人,让学生在习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洗涤、情感的陶冶,促进他们的精神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健全而又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格。

(作者:夏吉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