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蕾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改变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功能,要以作业为平台,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 个性化;自主化;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评价性
中图分类号:J3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190-01
小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但现行小学英语作业形式普遍是单纯地听磁带、朗读、抄单词等机械训练。这种机械固定、一成不变、缺少创造性的作业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挫伤学习热情,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改变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功能,要以作业为平台,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是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关键。然而短短的一节课毕竟太有限了,所以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学生主动去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课外英语知识。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
一、作业的趣味性
新课标倡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喜欢玩,喜欢唱歌,喜欢表演与游戏,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想象。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特性,以生动和有趣的作业形式取代重复和呆板的作业形式。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
(一)演一演。与其让学生课后听录音磁带去背诵,不如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如,在学习了每单元故事后,让孩子们从看着课本表演──离开课本表演──模仿课本表演。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交际和创新的能力。
(二)画一画──组织学生用学过的图形画一画,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动物、物品等。然后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来谈谈自己所画的内容,借此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写一写──在学习了There be句型后,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写一写自己卧室的布置或者学校教室的分布状况,并进行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我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作业的实践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具有实践性的英语作业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认知能力。在课外要求学生与同学、老师之间尽量用英语交流;在家里要求学生与懂英语的家长用英语交流,不懂英语的家长还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教父母学英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实践性的英语家庭作业,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学习了数字,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老师、同学的电话号码。
三、作业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层次也应不同。不同学生对语言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能力,灵活地选择作业的数量。例如,巩固单词的作业,笔者只提出第二天要会听写这一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巩固的数量。有的学生回去抄了三遍;有的学生回去抄了一遍而又背了一遍;有的僅默写了一遍,然后将错词订正了三遍;有的只将不熟的词进行了抄写;有的干脆不做,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会默写了。这样布置作业好处在于要求学生时时考虑:我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哪方面还比较薄弱,须进一步加强。
四、作业的评价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业的评价也不断完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态度,针对不同形式的作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特别保护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状况,激发学生持久的作业兴趣。
艺术性地评价学生的作业能营造轻松的作业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除了用A,B,C,D,Good!Great!Wonderful! Excellent!等常用的方式外,有时插入一些简笔画,如笑脸、星星、大拇指等,形象性评价。这样寥寥数笔,不仅使学生在理解上降低了难度,同时又增添了批语的活泼程度,更贴近了学生。这样的“有形”评价在无形中使教师加入了学生的行列,融入学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书本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使小学英语作业趣味浓厚,形式多样。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动脑动手,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要能艺术性地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让课外作业成为每个学生和教师之间心与心的对话,让学生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