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萍
摘 要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领域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教材的编排结构、教学节奏等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面对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们遇到了困难和挑战,需要调整和适应,“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又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图形;几何;变化;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O7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001-0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保留了“图形”的表述,反映了课程要体现的数学本质。
一、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与教材编排的变化实质
课程标准变化后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的结构没有变化,仍然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但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与教材编排都有一定的调整。
(一)第一学段课程内容与教材编排的主要变化。
“图形的认识”部分的具体课程内容与目标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教材编排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具体是:一年级上册只安排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增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移到一年级下册,删除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增加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增加了根据直观图辨认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教学内容,把抽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下册,与平移、旋转的初步认识组成《图形的运动(一)》,理顺了知识结构体系;三年级上册“四边形”单元名称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增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等教学例题。
(二)学段课程内容与教材编排的主要变化
“图形的认识”部分的具体课程内容与目标删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增加“知道扇形”。这部分教材编排有如下变化: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删去了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分开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单元增加“点间的距离”概念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删去“图形的拼组”;六年级上册增加“认识扇形”,为认识扇形统计图提供基础。将原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中“根据一个单独的直观立体几何图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移到二年级上册,将该单元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与新增的“从同一方向同时观察同一个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跟进策略
课程目标、内容的变化,教材内容的调整,必然影响教学的实施,为了适应变化与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策略需要及时跟进调整。
(一)依托现实情境素材,让学生在已有认知上探究学习。
小学几何学习是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所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多地使用“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结合实例(生活情境)认识(了解、感受)……”等表述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学习。例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从认识周围世界开始就大量地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表面。所以,一位教师教学这课时组织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探究活动,验证两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发挥方格纸的作用,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依托。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仅在第二学段就10次提到“方格纸”,体现了方格纸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重要介质作用。例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教材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数学活动,直观的认识、掌握图形旋转的特点。这个教学过程,很好的利用了方格纸帮助学生准确、快捷地确定旋转的方向、距离,避免操作时产生不必要的误差,直逼数学本质,为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提供材料依托。
(三)利用幾何学习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
学生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的是属于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因此,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借助他们的动手操作。例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9页例2“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建构长方体表象,突破长方体特征的认识难点“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今后探究其他形体的特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