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摘 要 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教师结合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使他们具备必备的品格与能力。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各个学科纷纷总结出符合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实际出发,对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187-0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联系紧密、相伴相依,不仅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人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片面地培养学生某一项能力或品格,而是应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拓宽思考空间、开展生活实践等方式,开展综合性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一、布置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能力
无论是图像识读能力的形成,还是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亦或是审美情趣、创新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都需要以良好的学习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以“筆刷工具”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电脑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课前任务:1.请大家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有关“画图”程序操作的知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电脑绘画创作;2.请大家阅读教材,掌握“画图”程序中“复制”和“粘贴”的方法;3.请大家阅读教材和自主查阅资料,认识并创作“四方连续纹样”。通过以上课前任务,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的:通过第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迁移;通过第二个任务,使学生总结独立思考的经验,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第三个任务,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应用与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与锻炼,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美术素养
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的美术素养等同于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美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单纯依靠理论讲解或片面强调技能训练都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开展综合教学,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例如,在学习《元宵节里挂彩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创设故事情境。教师为学生讲述元宵节来历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理解彩灯的象征与寓意。其次,创设实物情境。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彩灯,使学生在观察与欣赏中寻找制作彩灯的灵感与技巧。最后,创设影像情境。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舞龙、舞狮等元宵节传统庆祝节目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元宵节节日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创作彩灯的创意与热情。
三、拓宽思考空间,锻炼思维能力
艺术的表达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创新,都需要以敏锐而严谨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使学生不仅能够从感性上体会艺术魅力,也从理性上感知艺术内涵。拓宽思考空间、开展启发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二途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连环提问、小组讨论、学讲结合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好准备。
四、开展美术实践,优化个人品质
艺术离不开生活。同时,小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在生活中对于艺术的感知和文化的体验。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优化个人品质,形成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风的魅力》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美术实践活动:首先,“捕风”。教师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风”,在摇动的树梢、转动的风车、飞舞的风筝等事物身上“捕风”。其次,“采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风能原理,尝试制作风能玩具,用玩具“采风”。最后,“说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做玩具和玩玩具的过程,说一说风的作用和魅力,简称“说风”。在整个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从艺术的视角欣赏自然,也学会从科学的视角利用自然,更学会从文化的视角理解自然,从而在艺术、科学与自然的熏陶下,实现了个人品质的优化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与品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拓宽思考空间、开展生活实践等多种途径,开展综合性和启发性教学,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菲菲.简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