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捷
摘 要 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技法,是学生感到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练习时间少,空讲写作技法,是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开发利用课本,有意识地对课本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分析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就可以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反过来,作文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正如周一贯先生说的那样:“读”是读别人的“写”,可以更好地学习“写”;“写”是为了方便于“读”,有效于“读”。
关键词 写作素材;写作技法;化大为小;巧妙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99-01
面对语文的半壁江山——写作,学生常常是抓耳挠腮,语文教师也常常是苦恼作文难提高。师生們在写作的道路上迷迷糊糊、跌跌撞撞地行走着,真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一、对症把脉
(一)巧妙迁移
如面对很多优秀课文的写作特色,在孩子们眼里都是与自己写作没有关系的“阳春白雪”的时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特色能同学生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汇中汲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这样既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写作时间,又能有效解决写作中的困难。
(二)化大为小
教师还需要循循善诱,不能毫无章法地将写作特色一股脑地讲上一大堆。要知道那些大作家的“大”的写作技巧并不是小学生能学来的。因此要转变观念,与其贪多、贪全,讲一大堆学生接受不了、学不会的写作特色,还不如把所谓的写作特色转化为一点、两点学生好用会用的写作技巧。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讲课文的压力,也对学生的写作有利。
一、策略实施
(一)偷得梨蕊三分白——“偷”课文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本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作文素材库,提供了大量可供学生学习实用的写作素材,可以有效地解决素材短缺、知识贫乏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课本,有意识地对它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分析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就可以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1)聚沙成塔——学“偷”课文中词语素材。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词语贫乏。鉴于此,每一篇文章学习时,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2)集腋成裘——学“偷”课文中句段素材。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之二是语言干巴巴,味同爵蜡。而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多样、句式优美、段落整齐及富含许多哲理的名言名句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积累的。教师应对其加以点拨,来有效改变作文中的学生腔、语言贫乏的现象。(3)读写相长——学“偷”课文的主题素材。教科书中文章涉及的主题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有写人的文章、写景的文章、体会真善美的文章等等。这些有用的宝贝诚然是阅读所得,却又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所以教师要珍惜自家庭院的“姹紫嫣红”。
(二)借得梅花一缕魂——巧“借”课文的写作技法
课文中有数不清的写作技法,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如扩写、缩写、续写、补写、改写、仿写、反写等;不同体裁的写人、写景、写事、写物、写情等的写作技法。
从众多的写作技法中笔者选取小学生习作中最具代表性体裁如:写景、写事、写人的文章,巧借有关这类课文的一些写作的技法学习写作。(1)巧“借”写景文章中的“三步曲”——“准、细、序”。根据中段写景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巧借课文中写景文的“三步曲”——“准、细、序”的写作技巧,学习如何写好写景文。第一步:“准”。准就是要准确抓住描事物的特征。学生写家乡的景色,一定抓住家乡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海边的、山里的、城市的、农村的景色一定都不一样。第二步:“细”。有些同学写景虽能抓住特征,但只是三言两语,内容干瘪空洞,这是为什么?就是没有在“细”字上下功夫。第三步:“序”。有了“细”还不够,正因为细致,内容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把这些内容理出一个次序来。采用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等方法。(2)巧“借”叙事文章中布局谋篇——“一波三折”。小学生写文章大多按照故事中的“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给人平淡泛味的感觉。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布局谋篇。一个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总会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每读到这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作者怎么写出来的?”如果能趁热打铁,稍加训练地学上一招半式,学生的写作水平必能升华。
三、上下求索
课文中庞大的素材,庞大的写作形式、写作方法,就像那源头的活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技法。我教师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实处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跟着课文学写作,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典型的写作素材和技法,结合学生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不仅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够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如周一贯先生说的那样:“读”是读别人的“写”,可以更好地学习“写”;“写”是为了方便于“读”,有效于“读”。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以课本为源头,研读读写教学,使其相互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