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巴掌”为课眼,品讽刺艺术之妙

2020-05-19 15:04黎倩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范进中屠户范进

黎倩

《范进中举》节选自经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儒林外史》的代表名篇,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作者吴敬梓通过记叙穷困潦倒的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喜极而疯一事,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狂的形象,描写了丈人胡屠户为代表的诸多人物极其鲜明的变化,揭示了科举制下的人情世态。

《范进中举》存在于语文教材的历史比较悠久,是极具生命力的经典名篇。早在民国时期就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开明国文讲义》,此后,一直被选入到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现行的部编版、沪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语文版和鄂教版等初中语文教材均有选取。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吴敬梓出生于科甲鼎盛的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共出了六名进士,但在功名如此显赫的全椒吴氏族人中,“也颇有不少屡困场屋、功名蹭蹬的老童生、老秀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29岁参加乡试落第,此后科举场上一直不顺遂。虽家产丰厚,“然不善治生,性又豪,不数年挥旧产俱尽,时或至于绝粮”,生活上由富贵走向穷困潦倒,晚年生活艰难。

《儒林外史》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受到吴敬梓家世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吴敬梓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熟悉府、院、乡试的实际情景,加上自身参加科举落第的经历,使他对于揣摩科举制下知识分子功名得失之际的心理状态,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具有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实的人际交往给予了吴敬梓深切体察现实士人各种状貌的契机,但在小说中,吴敬梓能够超越对于个体人物善恶是非的简单关注,而是从士人个体与儒林群体关系的角度细致呈现士人的命运,并将由此而生发出的种种普遍而深邃的意义都通过这些人物自然演绎出来”,这正如鲁迅所言“撕其面具,当比不熟悉此中情形者更加有力”。

二、《范进中举》的主题

1.揭露科举制弊端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范进中举》的主人公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经历了科举道路漫长而艰苦的跋涉,在面对中举这个事实时却发疯了,被岳父胡屠户戏剧性的“一巴掌”治好疯病后,整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中举前后的强烈反差正是科举制度对人异化的赤裸表现,“这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扭曲人的人格、心灵的社会现象的入木三分的揭示。”

2.反映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中,众人态度的前后反差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面。胡屠户、张乡绅、众邻里在范进中举前后强烈的对比,讽刺地表现出当时社会人情淡漠、世态炎凉的景象。胡屠户在范进中举之前对他肆意的谩骂和教训,从长相、学识、礼节各个方面挖苦范进;在范进中举之后则百般讨好、阿谀奉承。对范进不闻不问的张乡绅为了自身利益也亲自登门拜贺,不仅拉拢关系还赠房赠银。众邻居在范进中举之后也是一改往态,既热情帮忙又献尽殷勤,全不见往昔的戏耍和嘲弄。从胡屠户、相邻、张乡绅的态度变化来看,科举制度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文人,更扩散到了社会,促使人们形成了趋炎附势、攀结权贵的心理,形成了世态炎凉的风气。

三、《范进中举》的艺术特色

1.讽刺艺术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感而能谐。本篇突出地体现了这样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有:(1)夸张;(2)对比;(3)典型细节刻画;(4)将原本矛盾的事物置于一处,以彰显出事物的不合理等。也正是由于这种高妙的讽刺艺术,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并對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细节刻画艺术

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描摹人物言行,展示内心世界,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范进中举后“疯”态的描写,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刻画。作者反复刻画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委婉,活活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醉心科举的腐儒形象。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鄙、可悲。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

3.人物描写艺术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致的人物描写,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等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加上恰到好处的侧面描写,塑造出一个个立体、多面、具有浓烈生活气息的小人物。以范进插标卖鸡为例,他“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 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弄人买。”二十余字,从手写到脚,从眼神写到情态,以形写神而形神兼备,把范进那种急于卖鸡度日的寒酸苦哀也都表现了出来 。

肖像描写简笔勾勒,运用白描手法,如写范进的疯态时“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写尽范进的可悲。语言描写,贴合人物而情态毕现,笔锋所到,人物“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人物语言随着时间、环境、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如范进中举前, 对胡屠户唯唯连声,可中举后地位变了, 言语再没有“岳父见教”的话了。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如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个动作,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4.对比手法

在描写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时,作品主要是通过他两次“贺喜”的对比,勾画出他的形象特征,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果。第一次“贺喜”:当范进考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第二次“贺喜”,是在范进中举发疯的时刻。听说女婿中举,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他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经过众人怂恿、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而且“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二次“贺喜”,态度前倨后恭,通过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对主要人物范进,文中则通过他中举前后生活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

5.简练纯熟的语言艺术

第一,《范进中举》的语言平淡、简洁,不啰唆,也不卖弄文采。作者纯熟地运用口语,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流利、顺畅。如众邻居帮范进“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一个“舞”字,就把争相奉承的势利心、装腔作势的丑态,写得淋漓尽致,语言简练而极富表现力。

第二,长于写对话。范进与张乡绅一来一回的对话被作者描写得精当、含蓄却有深意。首先是张乡绅发话,称范进是“世先生”,这是旧时人们拉关系的套语。接著又表示自己以前与范进缺少交往。面对张乡绅的拉拢,范进的回话很是客气、虚伪,“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范进顺着张乡绅的意思说话,表示他愿意结交。张乡绅顺势拉近距离,把亲密程度提升到世兄弟的程度。对此,范进也是欣然接受,用很造作、打官场的话来回答。这组对话帮助读者建立了对张乡绅认识,对范进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入。

第三,采用纯熟的白话式语言,语言贴合人物的身份,亲切通俗。作品以纯熟的古代白话写成,几乎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简练浑厚,少做作,少粉饰。小说还用了不少方言口语、俚语、歇后语,使各阶层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文中胡屠户的许多语言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很有行业特色。在范进家用饭,抱怨女儿受苦的时候说:“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范进借盘缠的时候,以“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的理由拒绝。胡屠户都是用他日常接触的猪来衡量事物价值,判断经济实力,这是小人物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价值标准。作者细致观察,巧妙雕琢人物语言,自然地把生活化的语言融入其中,为塑造的人物增添了许多活力。

6.情节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

《范进中举》故事情节虽是着眼于平凡小事,但由于作者巧妙的安排,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基本情节如下: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造访,赠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作者先写了范进还未中举的情况,展现了胡屠户对他的奚落和侮辱,同时还反复强调范进不可能中举,就连范进自己也对中举这件事失去了信心。随后,小说的情节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范进高中了,这本是大喜事,可情节再次突变,突闻喜讯的范进竟疯了,使得情节一波三折。作者着重展现了他人对范进的态度变化,用众人前倨后恭的变化体现当时唯功名至上的社会,引发读者思考范进发疯的原因,思考当时的儒林现状和社会现状。

四、《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研究成果众多,主要集中在范进、胡屠户、张乡绅和众邻居等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研究都为较丰富多元。如郭英德认为范进这个人物是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背景中,人格被严重扭曲的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代表,“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很多文人共同的命运”。

除以上视角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其他视角对《范进中举》进行解读。如对《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探讨,孙绍振认为:“我国古典悲剧大都受大团圆模式束缚,但是《范进中举》却对这个模式有所突破,悲喜交加,大喜大悲交织。”

第二部分  案例设计综述

一、各版本教材选录情况(略)

二、《范进中举》教学内容选择的课例综述

《范进中举》自民国时期选入教材之后,倍受教材编写者的青睐,面对这样一篇经典文本,我们期望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它的核心教学价值,以及它在教学中是怎样被开发利用的,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通过搜集10个公开发表的 《范进中举》教学课例(包括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对课例中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我们试图对《范进中举》在实际中教了什么、怎么教进行比较全面的评析。

表1  10个课例教学内容选择统计汇总表

1.作品背景、字词、文体知识的教学内容选择

在各课例中,作品背景、字词、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被选为课堂教学点的比例总体不高。3个课例在课堂上介绍作者、作品、科举制的背景知识,其中只有1个课例简要介绍了科举制。仅有2个课例在上课伊始,学习回顾了小说三要素等基本的小说文体知识。仅有1个课例在课堂上花时间学习字词。

多数课例将基础知识放在课前预习阶段解决,以课堂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通过课前印发资料、发放导学案等方式,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吴敬梓,了解《儒林外史》及明清科举制,解决字词问题。结合《范进中举》所属学段来看,多数教材《范进中举》设置在九年级学段,仅有苏教版在八下学段,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小说文体,对于文体基本特征应已经较为熟悉,所以仅有2个课例选择在课堂学习最基本的文体知识。

2.情节、人物、主题的教学内容选择

表2  10个课例情节、人物、主题教学内容选择统计表

7个课例(70%)设置了梳理情节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画出情节提纲,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情节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可见,梳理情节虽然难度不大,但却非常有必要,能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内容,为下一本深入品读做好铺垫和基础。

10个课例(100%)设置了“人物分析”这一教学点,但各课例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对选取分析的人物进行了取舍。9个课例选择分析范进和胡屠户,7个课例分析了张乡绅,4个课例分析了众乡邻,这和作者对不同人物的刻画所着笔墨相吻合。但也有课例另辟蹊径,裁剪大胆,如张如意(2015)一课,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完全聚焦分析配角“众乡邻”,从品味描写“众乡邻”的语句,分析其言行及人物形象,探讨作者为何要写众乡邻,继而探究配角在小说文本中的作用,如营造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主角、深化主题等。

10个课例(100%)将“探讨主题”作为主要的教学点之一。其中,主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世态炎凉这两点。在以“探讨主题”为教学内容的所有10个课例中,100%的课例归纳出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弊端”这一点,仅有40%的课例同时归纳出“反映世态炎凉”。可见,结合写作背景和对课文的理解来看,学生最容易提炼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而“反映世态炎凉”这一主题则较为隐性,需要加以引导。另有1个课例在主题方面,体现了不一样的解读。方小凤(2015)一课,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但我们也要看到,科举考试只不过是一种评价机制,最关键的还是世间的这种机制背后所藏者的对功名富贵的热望与追求所致”,并引用了《儒林外史》开篇的一句“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以及《红楼梦》“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來加以说明,得出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这一结论。这样的结论同样是合理的,既肯定了《范进中举》揭露科举制弊端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跨越时代力量的一种解读。

3.艺术手法教学内容的选择

表3 艺术手法教学内容的选择

关于艺术特色,各课例的教学点主要集中于讽刺艺术的赏析,且集中在通过赏析对比、夸张的手法来实现并加强讽刺艺术这一点。由此可见,讽刺艺术是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教学点。

6个课例(60%)明确将“讽刺艺术”定为教学目标,设置了对应的教学活动。通过分析各版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我们也发现讽刺艺术的学习也被选为教学内容。特别是鄂教版的教材,在单元标题和单元导语中明确说明了“体会讽刺艺术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是单元学习目标之一。人教版在课后练习题中,通过让学生充分说出文中的可笑之处及其含义,也明确提出了对讽刺艺术赏析的要求。从以上情况来看,讽刺艺术无疑是《范进中举》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

5个课例(50%)确定了“夸张手法”为教学内容,且都将“夸张手法”定位为讽刺艺术的一种,用于加强讽刺的力度。如陈玉剑(2012)将“理解别具匠心的讽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将“在写作中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定为教学难点。

4个课例(40%)将教学目标聚焦在“对比手法”并组织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1个课例将对比手法定位为人物描写手法,如卢传福(1986)将“理解课文对比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定为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发疯”的片段引导学生赏析“夸张讽刺”手法,通过分析胡屠户前后变化,分析“对比”的人物描写手法。而另外3个课例付亚坤(2007)、袁芳(2000)、陈玉剑(2012)则将对比手法作为讽刺艺术的一种,引导学生赏析通过对比进行讽刺、强化讽刺的艺术。可见,对比手法是《范进中举》突出的一项艺术特色,多数课例将对比手法作为讽刺艺术的一种。

1个课例(10%)聚焦了“人物描写”这一教学点。方小凤(2015)也将“学习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写法”列为教学目标。

1个课例(10%)选取了“侧面描写”作为教学内容,但未列入教学目标。袁芳(2000)在“赏析经典片段”范进中举发疯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提问“该精彩片断倘若只有孤立的人物描写,那韵味可就寡淡了;作者加进侧面烘托,那场景就够热闹,够可笑了。请同学们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可见“侧面描写”手法并非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点,而是附带在品味人物形象,赏析人物描写中,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1个课例(10%)以“语言特色”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陈玉剑(2012)在文本解读中指出《范进中举》的语言特点,并明确将“体会纯熟的古代白话文的魅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设计了“小组内分角色对话和研析”这一教学环节来达成目标。

三、课例综述的讨论与分析

1.依循文本体式选择教学点

纵观所有教学课例,无法避免的就是分析人物及探讨主题,两者被选为教学点的频率为100%。《范进中举》体裁是小说,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既然是学习一篇小说就离不开最核心的要素——人物。无论是从主题讨论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手法探究的角度,人物形象是各个课例首要关注的内容,是《范进中举》课文核心的教学内容。

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教学环节多从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入手,进而探究主题。较为突出的是,本课艺术手法被选为教学点的频率高达80%。结合前面文本解读综述、教材编写情况可知,《范进中举》艺术性极高,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加强讽刺效果的特点非常鲜明,因此讽刺艺术同样是最为核心的教学价值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其次,悲喜剧之争被选为教学内容的频率也较高,有20%的课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主要受两个因素直接影响:(1)受孙绍振先生的经典小说解读《〈范进中举〉:双重的喜剧性》等文本解读研究的影响;(2)受教材编写意图和习题设置的影响,人教版教材在阅读提示中出现了“悲喜剧”一词,且课后第一道练习题就是“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猜你喜欢
范进中屠户范进
“范进中举”现实版
昙花破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范进一日游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