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镇宝 赵艺阳
一、就事说理的必要性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理是文章的根本和灵魂,理既是“说”的依据,也是“说”的目的,即依理而说、说出真(道)理。
早期的议论文说理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受此风气影响,这一时期的多数考生议论文沦为一种简单机械、模式化的語言堆砌,写作似乎不再是一件难事,谁都能侃侃而谈地来几句大道理,无病呻吟、空谈理论、不切实际是这一时期议论文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高考作文改革的深入,该风气得到了抑制和扭转,议论文写作从云端被拉回了地面,更加接地气了。师生的议论文教学也逐步完成了从脱离考生实际的“拔高”追求转移到真切实际的对家国情怀、现实人生和社会民生关注的过渡。如果说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是前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弊病;那么,后者却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考生们就事论事,多数人也只会谈“事”、不会论“道”了,即只讲事、不讲“理”了,不会透过表面现象探索本质。在具体的创作上,表现为:只会围绕着“事”本身作些简单的评论,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分析问题,无法从某个单一具体的“事”中寻找出规律、原理,因而对其它同类或相类似的“事”没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这种类似于谚语所云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创作方法,极大地压缩了议论文的写作价值和意义,使作品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达成作文考察的目的,更没有将新课标关于“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的要求落到实处。
基于此,我们要对议论文写作进行反拨,让议论文重新回归到说“理”的轨道上;当然,这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古,不是再次回到空谈的老路上,而是要从宽泛的议论说教升格到具体的说理,实现“理”的“王者回归”:要求考生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写作中,从简单单一的具体事件或现象中辨析出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归纳出本质规律,做到“举一隅以三隅反”,指导或改变对同类或相类似事件、现象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标关于“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说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眼光锐利、客观务实、富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简单地说,高考议论文写作经历了“假大空”的“泛”理→“无”理→“合”理的演变。倘若用服饰来形容议论文写作风格的演变,就再贴切不过了。前期的“理”这件衣服太大了,穿着空荡荡的,不合身;中期就干脆直接脱掉了“理”的外衣,只谈事、不讲“理”了,变得“无”理可言;现如今要修改一下“理”这件服饰,让它变得“合”理。
目前,关于议论文的说理方法,众多研究者将视角集中于具体的行文技巧上,提出了诸如因果分析法、比喻论证法、假设分析法、背景分析(联系现实)法、辩证分析法、比较(对比)分析法、让步分析法和批驳分析法等写作修辞技巧,如唐巨南的《充实·生动·有底蕴——议论文论证方法例谈》,聂小中的《让步分析法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运用》,程秀、李国英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之因果分析》等。但究其本质,这些成果堪堪停留于语言表述的层面上,说破天顶多是浸淫于西汉辞赋家扬雄所谓的“雕虫小技”的语言文字技巧上,并没有跳出就事说事的窠臼,只是采用更加富有文法技艺的方式来对“事”加以表述,并没有从理论高度上阐释事件或现象背后所隐匿的规律和原理。议论文是要通过思想交锋、学术交流等阐述观点、弘扬科学理论的,而不是要玩文字技巧的。
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想从语言修辞本身寻找出真理,无异于缘木求鱼。换言之,热衷于文法技艺而创作的议论文,等于是舍本逐末,其眼界格局依旧狭隘,仍然听风是风、见雨是雨,未能做到举一反三。此等做法会导致将具体的事件或现象讨论分析完毕后,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也跟着戛然而止,画上句号;作者如释重负般地以为完成了写作任务,其实不然,因为他或她并没有从中总结出一条对其它同类或相类似事件、现象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经验、方法或原理,使作品缺乏理论高度,不具普世价值和启迪意义,故行而不远。
二、就事说理的三个步骤
那么议论文如何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来进行创作呢?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准确概述事件或现象内容;二是寻“理”,即判定该事件或现象的所属领域、范畴(类别)或性质,确立理论基础;三是说“理”,即在某一领域、范畴(类别)或性质中挖掘、分析问题,总结出经验、方法或原理。
该做法,超脱了事件或现象本身,打破了狭隘的思维束缚,拓宽了眼界格局,跳出了就事论事的苑囿,高屋建瓴,直接从“事”的归属领域、范畴(类别)或性质上分析问题,以期对其它同类或相类似事件、现象的认知和应对提供参考和借鉴,真正做到了就事说理。它与就事论事相比,在创作宗旨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停留和满足于对一“事”一“象”的处理上,而是指向相同或相类似的多“事”多“象”,使文章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理论制高点上,摆脱了“事”“象”身上的烟火气,散发出“理”气。
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为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针对这个命题,不少考生大谈“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高喊着热爱劳动的口号,步入了早些时期“假大空”“泛”理的老路;也有不少考生言辞激烈、大肆抨击不热爱劳动的“同学”,就此事而谈论此事,视野狭隘,没有上升到“理”的层次,“无”理可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这个作文呢?根据前文所提供的方法,我们分三步走来解析该作文题。
第一步:准确概括出命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提炼材料信息时,要把握全局,注意材料的整体性,不可以偏概全,丢三落四。该材料的主要信息共有4条:1.劳动的价值和意义;2.部分学生不理解劳动;3.部分学生不愿意劳动;4.我们身边存在一些不尊重(他人的和自己的)劳动的现象。
第二步:寻“理”。判断这4条信息,分别属于何领域、范畴(类别)或性质的问题,寻找理论依据,确立理论基础。1.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属于认识观问题;2.部分学生不理解劳动(即劳动的概念),仍然属于认识观问题;3.不愿意劳动,属于情感态度问题;4.不尊重(包括他人和自己的)劳动,属于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领域问题。
第三步:说“理”。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分别从认识观、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领域等3个角度出发,挖掘、分析问题,总结出一条正确对待劳动的经验、方法或原理,改变和指导固有的错误认知和處理方式。部分学生之所以在“情感态度”上不愿意劳动,在与他人相处的人际关系处理中不尊重他人劳动,甚至于连自己的劳动也得不到自己的认可和尊重,问题更多地就是出在认识观上,即对劳动的概念认知不准确、不科学,没有准确理解“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材料中的学生所理解的劳动,外延上明显属于体力劳动;而事实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脑力劳动仍属于劳动的范畴。
因此,改变对“劳动”的认识观,准确理解“劳动”的概念是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基础。换言之,只有知道了何为“劳动”,才有资格谈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否则只能是流于空谈。
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站在较高的理论制高点上来确定文章的立意了: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之别。准确理解劳动概念,才能尊重劳动,才有资格谈热爱劳动;若每个人都能理解、尊重和热爱劳动,并从事劳动,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不日可期。
这样的立论,既不流于空谈泛论,也不纠结和滞留于“某些同学不热爱劳动”这个单一具体的事件本身,从就事论事升格到了就事说理,从源头上分析了不热爱劳动的原因,解决了一系列诸多不热爱劳动的问题,而不再只是将眼光聚焦在“某些同学”身上。
三、迁移应用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不妨再来探究一下近5年来高考作文的写作问题。
2015年高考全国卷I关于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公路上饮酒事件的作文题,可从法律和亲情(人情)两个领域来分析女儿或父亲的行为,辨析法与情的关系。2017年全国卷I作文所涉及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其中“大熊猫”“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三个关键词,属于公共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问题,考生作文时必须着眼于公共安全领域,从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角度来分析并解决问题。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我和2035有个约”,命题中提到的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属于体育运动背后的国家实力、国家形象问题;汶川地震属于自然灾害问题;“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则属于社会民生问题。考生若能以关注社会民生、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角度来阐述国家实力的话,就能使文章更富理论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国卷I作文题。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内容大意是:两个小孩,一个从56分提升到了61分,被赐以香吻;另一个从100分降为98分,被罚以一个巴掌。针对这个题目,不少考生要么空谈理论,高呼“严师出高徒”的陈词老调;要么就事论事,鼓吹兜售“表扬”或“批评”的益处,横加指责对方的不是。根据前文所提到的就事说理的步骤,我们可以这么分析:漫画所反映的内容属于教育领域问题;56分和61分、100分和98分等属于评价体制问题;“表扬”“批评”属于奖惩手段问题。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立意:教育的评价体制和奖惩机制有待完善。如此,既不空谈说教,又不会钻牛角尖、紧紧抓住“批评”或“表扬”事件不放,真正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实处,看清了“批评”“表扬”背后的本质,总结出完善当前教育评价和奖惩体制的相关经验、方法或原理,治标更治本,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富有深度,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相关问题。
四、小结
理是议论文的根本和灵魂,议论文既要规避空谈理论,又要避免格局狭隘地停留在某个单一具体的事件或现象上就事论事,而是要升格到就事说理,这样才能对其它同类或相类似事件、现象的认知和应对提供参考和借鉴。唯有如此,作品才能更具深度和广度,更具普世价值和启迪意义。
[作者通联:王镇宝,福建石狮第一中学;
赵艺阳,福建安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