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泽兵
(渤海大学 文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汉代许慎的“六书说”开创性地将汉字分为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六种情况,而“右文说”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在《说文解字》的释字条目中就曾多次运用了“亦声”这一说法。一般认为,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声,而“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旁也可具有表义作用。北宋的王圣美,提出“凡字,其义在左,其类在右”,右文说的雏形已经出现。他所作《字解》一书已失传,目前只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见一二。后又有王观国、张世南、戴侗等人更进一步发展了“右文说”,这一理论已经完全形成。在明末学者黄生、清代段玉裁、王念孙、黄承吉的努力下,理论成果丰硕。沈兼士综合前人观点,总结批评,提出一套可行的右文公式,表示为:ax,bx,cx,dx……即,在形声字字里,凡带有x声符的,关系密切,有共同的意义。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段玉裁的著作,是研究《说文解字》的权威注本。《说文解字注》中,“凡从某声字皆有某义”是段玉裁在分析形声字的声符与意义的关系时常用规律,如:凡农声字皆训厚;凡从辰之字皆有动义;凡宛声字皆取委曲意,凡从奇之字多训偏等。我们认为,这一术语和“右文说”相同,都指明声符具有表义的功能。
从理论分析到实践佐证均已证明形声字“凡从某声,多训某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1]。声符表义对文字学、训诂学等研究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此观点,考求从“良”得声字的全部情况。
综上,“良”字核心义素有 :一为空旷、高大之义;二为美好、光明之义。下面就以这兩个义素为中心,试探求声旁“良”和从“良”得声字之间的关系。
“良”得声而有空旷、高大之义的形声字共有23个字。具体分析如下:
埌:“《集韵》《韵会》《正韵》皆作郞宕切,音浪。”《方言》:“秦晋谓冢曰埌。又圹埌,原野迥貌。”《庄子·应帝王》:“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墦埌即坟墓,多建在空旷的偏远地区,故体现空旷义。
桹,《说文·木部》:“高木也,从木良声。”《广韵·唐韵》:“桄桹,木名。”《玉篇·木部》:“高木也。”《龙龛手鉴·木部》:“桹档,上音郎下音当,木名也。”《新撰字镜·木部》:“桄桹也。高木也。”《洪武正韵·阳韵》:“高木,又鸣桹以殴鱼。”《新撰字镜·木部》:“桄桹也,高木也。”故,这里体现树木之高大义。
躴,《广韵·唐韵》:“躴躿,身长貌。”《玉篇》与《广韵》训释相同。《类篇·身部》:“长身也。”《集韵·唐韵》:“躴,长身也。”《字汇·身部》:“躴,身长貌。”故,这里体现人高大义。
浪,《说文·水部》:“沧浪,水也,南入江,从水良声。”《括地志·梁州·金牛县》:“水始出(嶓冢)山如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瀁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水经注·沔水下》:“(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宋本玉篇水·水部》:“沧浪,水也,波浪也。”激起波浪必是大江大河,有宽敞、空旷之义。
硠,《说文·石部》:“硠,石声。”《司马相如·子虚赋》:“礧石相击,硠硠礚礚。又雷硠,大声。”《左思·吴都赋》:“菈擸雷硠。又磅硠。”《张衡·思玄赋》:“伐河鼓之磅硠。”《博雅》:“硠硠,坚也。又郞宕切,音浪。砊硠。”
狼,《说文·犬部》:“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从犬良声。”《周礼·天官·兽人》:“冬献狼。”《论衡·谰时》:“狼众食人,人众食狼。”明马中锡《中山狼传》:“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面部长,身体较大,有高大义。
哴,《玉篇·口部》:“啼极无声谓之唴哴也。”《广韵·漾韵》:“唴哴,啼也。”《集韵·唐韵》:“号极无声曰唴哴,一曰儿啼不止。”《汉语大字典·口部》:“唴哴,因悲哭过度而失声。《方言》卷一:‘平原谓啼极无声谓之唴哴。’”唴哴,形容声音之大。
“良”得声而有美好、光明之义的形声字共有24个字。具体分析如下:
俍,《集韵·阳韵》:“良工也。”《类篇·人部》:“良工也,又里党切,儣俍,不平。”《字汇·人部》:“与良同,《庄子》:工乎天而俍乎人。”《正字通》释义同《字汇》。陆德明释文:“俍,催云,良工也。”成玄英疏:“俍,善也。”这里体现精湛的工艺,即美好之义。
朖,《说文·月部》:“明也,从月良声。”《篇海类编》《名义》皆释为明也。《字汇》:“同‘朗’。”《说文·月部》:“朗,明也。”《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毛传:“朗,明也。”《后汉书·班彪传》:“诞略有常,审言行于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李贤注:“朗,明也。”王義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里体现明亮、光明之义。
烺,《集韵》《类篇》《字汇》皆训释为爣烺,火貌。《正字通·火部》:“烺,明也。与朗通。”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明归有光《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第四问》:“其大勋光宣炳烺于天地之间。”火能燃烧,带来光明,这里体现明亮、光明之义。
琅,《说文·玉部》:“琅玕,似珠者。”《玉篇·玉部》:“琅玕,石似玉。”《广韵·唐韵》:“琅玕,玉名。”《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传》:“琅玕,石而似珠。”《山海经》:“昆仑山有琅玕树。”《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记云天竺出琅玕。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时珍曰: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珠树即琅玕。在山为琅玕,在水为珊瑚。然似玉、似珍珠的石头,是珍贵的,故这里体现美好之义。
娘,《广韵》《玉篇》《宋本玉篇》皆作少女之意。《唐书·平阳公主传》:“高祖女,柴绍妻。高祖起兵,主与绍得数百人以应帝,定京师,号娘子军。”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曰:“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又有成语妙龄少女等,这些皆体现少女之美好。
飬,同“養”。《字汇·食部》:“養,俗作飬。”養,《说文·食部》:“供養也。”卷子本《玉篇·食部》:“養,具珍羞以供養尊者也。”《古今韵会举要·漾韵》:“養,下奉上曰養。”《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養。”即飬释为供养、奉养义,体现美好义。
羪,《汉语大字典》:“同‘養’。”故,同上。
酿,即“釀”简化字。釀,《说文·酉部》:“酝也。作酒曰釀。”《广韵·漾韵》:“酝酒。”《史记·孟尝君传》:“乃多釀酒买肥牛。”《货殖传》:“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釀。”《汉语大字典·酉部》:“釀,喻逐渐形成。”《论衡·率性》:“善以化渥,釀其教令,变更为善。”釀向着光明的方向转变,故有美好之义。
粮,《广韵》《集韵》《名义》《新撰字镜》皆作谷也,即粮食。《张衡·思玄赋》:“屑瑶蕋以为粮。”人食粮,得以生存,有美好义。
蜋,《说文·虫部》:“堂蜋也。”《广韵·阳韵》:“蜣蜋,虫,一名蛣蜣,又音郎。”《集韵·阳韵》:“虫名,〈尔雅〉释虫:‘蛣,蜣蜋。’”《玉篇·虫部》:“螳蜋。”《新撰学镜·虫部》:“蜋,同虫。”故,“蜋”螳螂,一种虫子。《庄子·人间世》云: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是也。”螳蜋,又称祷告虫,螳螂能静立不动或身体文雅地前後摆动,头上举,两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有美好义。
稂,草名,似莠。《集韵·阳韵》:“童粱也。”《诗·曹风》:“浸彼苞稂。”《小雅》:“不稂不莠。”《注》:“稂莠,皆害苗。”《尔雅翼》:“稂,恶草,与禾相杂,故诗人恶之。古者以饲马。”害苗,从美好的相反义而得。
悢,《广韵·漾韵》:“悢悢,悲也。”《集韵·漾部》:“懭悢,意不得貌。”《名义·心部》:“怅也。悲也。”《文選·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三:“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李善注引《广雅》曰:“悢悢,恨也。”“悢”指悲伤、怨恨的负能量之义,从美好的相反义而得。
鋃,《说文·金部》:“鋃鐺,锁也。”《广韵·唐韵》:“鋃鐺,锁头,一曰钟声。”《前汉·五行志》:“作琅当。以铁锁琅当其颈也。”《六书故》:“鋃鐺之为物,连牵而重,故俗以困重不举为鋃鐺。”既为枷锁,人人恶之,故是糟糕、使人厌恶的负能量之义,从美好的相反义而得。锒,“鋃”的简化字,故,二者同。
由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不足,又加之笔者学识有限,目前有以下5字无法考证出其声旁“良”与词义之间有何关联。
由以上分析得出,从“良”得声的字,其音义间关系密切,并且各个义项均有所联系。因此,可以大致总结为两个义项:空旷、高大之义;美好、光明之义。经过以上考证,更印证了“凡从某声字皆有某义”“右文说”确实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
汉字系统中,形声字数量最多,其声符具有示音功能外,还具有示源功能。黄侃先生说:“古者事物未若后世之繁,且于各事各物未尝一一制字,要以凡字皆起于声,任举一字,闻其声而已通其义。是以古书凡同声之字但举其右旁之纲之声,不必拘于左旁之目之迹,而皆可通用。”[2]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具体运用“右文说”的规律,更好的理解形声字的构字意图。囿于字形的分析固然不足,但只要合理利用,与超越了字形、广泛从声音的角度寻找同源关系的做法可以互相补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