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的庄河与长海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2020-05-06 11:18于蕊铭
关键词:庄河儿化长海

于蕊铭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引 言

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东侧南部、大连市东北部,南濒黄海,长海县位于辽东半岛东部的黄海海面上,二者隔海相望,同属大连辖区范围。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的分区显示,两者同属胶辽官话中登连片的烟威小片。方言分区相同注定二者方言存在很多共性,但庄河市区与陆地相连,长海县则完全由岛屿组成,且从地理位置角度相比,长海与山东地区距离较近,这导致二者在同一方言区内也会存在内部差异。

由于胶辽官话语音的特殊性,针对辽宁胶辽官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部分,对词汇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以“大连方言”“长海方言”“庄河方言”为关键词,共搜索到73篇论文结果。经过筛选,以词汇为研究对象共计9篇,其中描写大连方言词汇6篇,庄河词汇研究2篇,无长海词汇的专题研究,仅在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中涉及长海方言词汇。此前没有将庄河、长海词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的专题论文。笔者恰逢参与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辽宁汉语方言调查》中庄河点与长海点的实地调查与剪辑工作,根据《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2](以下简称“手册”)14个语义类别共1 200个方言词汇进行录入,整理出庄河老男词汇和长海老男词汇两个模板表,并以两个词汇模板表作为封闭语料库,从构词形式、语义来源、词义范围入手,同时解释特殊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词汇,探求二者的共性及差异,以期为大连地区方言词汇的研究提出借鉴与参考。

为保证方言词语地道,选取的发音人都为市(县)政府所在地老城区老年男性。庄河、长海发音人概况:2017年庄河点老男发音人汤日增,汉族,63岁,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庄河镇城关街道水仙社区,高中文化水平;2018年长海点老男发音人邹治安,汉族,66岁,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小盐场村,小学文化水平。

一、庄河、长海两地词汇的共性特征

将庄河老男词汇和长海老男词汇两个模板表进行合并对比,普通话词汇、庄河词汇与长海词汇三者完全一致717个,占比59.6%,这说明两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总体差异不大,这一部分不作详述。庄、长方言词汇一致、但异于普通话共计162个(见表1),重复词语属于普通话意义不同,但在两地中用相同词语表示,属于词义的扩大现象。如“骟”在庄河长海词汇中统一为阉割,不明确区分阉割对象,其余词语亦同,不再特殊注明。

表1 庄河、长海相同方言词汇

分析表1,我们可窥探庄河、长海方言词汇的几点共性特征:

(一)构词形式相同

1.单音节少,多双音节三音节词

汉语词汇发展的过程在构词上的表现就是双音节词不断增多。单音节词的数量在两地完全一致的词汇中较少,计33个,约占五分之一。大部分为动词,偶有名词、形容词,可见庄河、长海两地还是以双音节、三音节词汇为主。名词多有动词加“儿”词缀,成为双音节词,如:兜儿=兜住+儿=口袋、扣儿=扣上+儿=扣子。双音节词虽是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及发音省力的经济原则,也有个别词语由普通话双音节词变为单音节词的现象,如腐烂——烂、牙齿——牙。

2.多使用词缀

两地词汇以双音节、多音节为主,常见后带词缀“儿”“子”,具体情况如下:

(1)儿化现象明显

在162个词汇中,词尾带“儿”的共68个,占比42%。名词儿化39个,占有一定比例(“打扑克儿”一类动名词组也算在内。以“打扑克儿”为例,儿化加在名词“扑克”后,而没有加在动词“打”后面),且儿化都没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属于方言语音习惯。从语音上看,“儿”并非一个完整的音节,而是作为韵尾[r]附着在前一个字上。时间方位一类儿化现象最为明显,20个中有17个带儿化词尾,有两种形式:时间词一类有一部分词语“儿”取代了“天”,天字前面的字承担整个词语的意义,如“今儿”“明儿”;方位词与其余时间词直接加“儿”,不改变前字语义,如“时候儿”“里面儿”“旁边儿”。

(2)带“子”尾,且弱化不发音

(二)语义来源相同

庄河、长海两地同属胶辽官话登连片的烟威小片,方言词汇具有很大共性,使用相同方言词不在少数。受清朝统治时期及“闯关东”山东大量移民的影响,源自山东方言与满语的方言词也保留下来,以下选取具有代表性且构词能力强的进行具体解释:

1.山东方言借词

(1)晌:名词,意为中午。两地的时间词都以“晌”组词,结构为“动词+晌”,与普通话上午、下午相对应为“头晌儿”“过晌儿”。在表示中午时庄河说“晌头儿”,而长海说“晌午头儿”,笔者认为造成二者说法不同的原因可能为语流音变中的省略,午作为一个零声母音节出现,在语流中不会被重读,而且“晌”本身具有正午之意,省略“午”字并不影响整个词语语义的表达,因此在庄河地区读“晌头儿”,但实际含义与构词结构都与长海的“晌午头儿”一致。

(2)逮:动词,意为吃,与大连市区用法一致。“逮”表示吃、进食的时候,构词结构与吃一致,可以直接组词“逮饭”也可以中间加“晌午”“清早”等时间词,如“逮=清早饭”,即普通话的吃早饭;好吃可说为“好逮”,例:这海蛎子老好逮了。同时可以与药、烟等组词,抽烟说为“逮烟”。

(3)褯:名词,意为尿布,小孩或老人使用。还可组词“尿褯子”“粑粑褯子”,一般常说“褯子”。

(4)搛:动词,意为夹菜。例:搛菜吃/你搛一口喂他。

(6)曲曲:意为发皱的样子。山东方言有“曲溜”一词,意为弯曲不直。庄河、长海将其引申过来,意思为不平整,例:你看这桌布都曲曲了。

2.满语借词

受清朝时期满语的影响,借自满语的外来词在两地还仍有保留且普遍使用,如:

(1)趴猫儿:意为捉迷藏。“猫”在满语中意为树丛,“趴猫”可理解为趴在、潜伏在树丛中,再加上两地习惯儿化的读音,就形成了“趴猫儿”,也有“藏猫猫”“藏猫儿”的说法,含义等同。

(2)波棱盖儿:名词,意为膝盖,为满语音译词。例:你波棱盖儿怎么卡出血了?

(3)饽饽:名词,意为馒头。原在满语里是对多种面食的统称,现在庄河、长海两地均概指馒头。

(三) 语义范围相同

两地相同的方言词中语义范围一致,但与普通话相比,有词义扩大的现象。如表2:

表2 语义范围与普通话差异比较

与普通话相比,两地方言词汇中词义扩大的较多,也偶有出现词义缩小和词义完全不同的现象,但属于极少数,仅列两例释义。如:膻,意为味道淡,但在普通话中意为像羊肉一类的腥味儿,属于词义完全不同类;又如:眼眉,专指眉毛,普通话中概指眼睛和眉毛,属于词义缩小类。

二、庄河、长海两地词汇的差异性

庄河、长海方言词汇不一致的共303个,包括三种情况:1.两地词汇与普通话都不相同(137个);2.庄河词汇与普通话相同,长海词汇不同;3.长海词汇与普通话相同,庄河词汇不同。两地词汇与普通话都不相同的是两地词汇特色所在,要探寻两地词汇的差异,应主要对比第一种情况,兼顾第二、第三种情况,详见表3。

表3 庄河、长海词汇差异比较(部分)

(一) 语义范围差异

同样事物,对于范围大小不一的,称呼有所差异,庄河对范围不一致的词汇有不同称呼,而长海更趋向于把两种事物归为一种。以三个词为例:

1. “池塘”与“湖”:用长海词汇表示都为“泡子”,“泡子”在方言中多意为小水池,但长海不分大小,只要有水的地方均称为“泡子”,而庄河区分大小,称大一些的湖为“湖”,小池塘为“水泡子”。

2. “气味”与“味道”:“气味”指嗅觉所闻到的某事物散发的味道,“味道”更侧重味觉所品尝到的。长海将两者统称“味儿”,不分嗅觉或味觉,但庄河将二者区分开来。

3. “卧室”与“屋子”:在普通话词汇中,卧室属于屋子内的其中一间,但长海将卧室等同于屋子,统称“炕格儿”(炕,即农村火炕,像格子间大小的有炕可以睡觉的地方即为炕格儿),庄河不将二者划为一个概念。

(二)构词形式差异

1. 语素差异

(1)同义语素差异

语素是词的构成成分[3],选择不同语素进行构词,在形式上看词汇之间便存在差异。所以当不同地区的人们选择不同语素构成同义词,就会造成方言词汇的不一致性。按意义分类,语素分为同义语素和非同义语素,在庄河、长海两地,词汇差异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部分例词如表4:

表4 同义语素选择差异

此种情况在方位词中表现最为明显,“边”“面”“头”都可放在方位词词尾表示具体方位,没有意义差别,属同义语素,两地在方位词词尾的选择不同导致词汇出现差异。在其他语义类别中也偶有出现,如“历书”一词:用于记录日期,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的叫月历。“日历”与“月记”都意为记录日、月信息,“片”“牌”都表示历书形状,因此二者属于同义语素的不同选择导致的词汇差异。

(2)非同义语素差异

两种方言词汇说法不同时,所选择不同意义的语素进行构词,但组词之后意义相同,都指代同一事物,这就是非同义语素差异。关于非同义语素的选择,两地主要有两点不同。

①长海更愿意选择形容词进行修饰,构成偏正结构,例词如表5:

表5 非同义语素选择差异

由上表可看出,长海词汇前总带有形容词进行修饰,用以形容事物的大小,但庄河词汇均未出现此特征。

②如果两地词汇同为动宾结构时,动作行为的主语不一样。这类词语在1 200个词汇中仅存两例,但也可以从中探寻构词差异。

吃奶:长海[奶奶]以施事人为主语,第一个奶字音为[nai53],名词动用,意为喂奶;而庄河[咂奶]以受事人为主语,“咂”意为咂吧嘴,吮吸,指小孩吃奶的动作。

满月:长海[起月子]既包含孩子达到满月的意思,也有妇女生完孩子出月子的意思;庄河[满月儿]与普通话意思一致,只是受语音习惯影响,多出儿化韵。

2.词缀差异

(1)长海词汇更趋向于带“子”尾

两地词汇中,把叫法一致但词尾不一致的进行比对,发现长海带“儿”化40个,庄河37个,这说明两地由于日常说话方式的细小差异导致同样叫法的词汇在儿化方面各有侧重;长海词汇带“子”尾的共23个,而庄河只有4个,如“尿褯子——褯子”“斧子——斧头”“裤腿儿子——裤腿儿”。且在全部词汇中进行统计,长海带“子”尾词汇共109个,庄河共90个,可以看出长海词汇更趋向带“子”尾,且同样附着在前一个字上,没有完整的发音。

(2)长海词汇有儿化连用现象

早在1981年厉兵曾专门论述过长海的子尾与儿化韵[4],他得出长海词汇的儿化有连用现象,在此次统计中,的确存在3个儿化连用的词汇,分别是“花儿骨朵儿”“做买儿卖儿”“个儿把儿”,而这种现象在庄河词汇中并没有发现,这印证了儿化连用现象是长海词汇的一大特点。

(三)特殊的方言词汇

两地虽同属一片方言区,但在个别词汇中也存在特殊的方言词,如在庄河方言中称“水田”为“粳地”、称“栗子”为“栗蓬”,在长海方言中称“乌鸦”为“黑老哇=”、称“衬衫”为“晚霞=子”。综合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两地都受清朝时满语、“闯关东”时山东方言与日本殖民统治时日语的影响。因此,这些特殊的方言词汇大部分都来自于满语、山东方言与日语的借词,只是由于地域习惯不同而造成的细小差异。字面与字义无关的,大多是由满语日语音译留下的音译词,如长海词汇中的“晚霞=子”就是根据日语“ワイシャツ”音译而来。

三、庄河、长海两地方言异同之成因

(一)存在共性的成因

庄河和长海两地在语言分区上均属于胶辽官话。相传,胶东话是因胶东地区在上古时期属于东夷人的居住地区,他们的语言被称为“夷语”。在商朝时期,胶东地区是莱国所在地,因此胶辽官话也被称为“莱语”。莱国在齐国以东,故又叫做“莱夷”,因此成语“齐东野语”就是指代当时的胶东话。明清以来,来自山东登州和莱州府的移民大量移入东北地区,也因此将当地语言跨海传播到东北地区。总而言之,当地方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迁移的出现。相似的地理位置导致具有相同方言的人定居,相似方言的人口因素奠定了当地方言的共通之处。移民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对文化产生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活动的载体传播着当地的各种文化形式,也促进迁出地与迁入地两地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存有差异的成因

如果说历史因素促成了两地文化中的共性,那么后期各自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特点。长海县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海岛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重要的港口,海运航线四通八达,与多个地区港口通航。港口的存在使当地同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联系,文化的发展也在这一来一往中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频繁的港口贸易让多元的文化在当地出现,并且慢慢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借鉴,形成了一种包容性比较强的开放性文化。这对方言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庄河市位于山地丘陵地区,自然地貌形态丰富,因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长海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作物品种繁多,质量上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模式使当地文化较好的沿袭了历史特点,文化的稳定性较强。两地别样的发展方式在文化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在语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

结 语

语言不仅是言语表达的一种符号,更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方言词汇作为语言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记载了一个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上述简单的比较,可以发现长海方言词汇与庄河方言词汇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差异之点。共性的表现源自相同的地缘文化,扎根于相似的地理环境,差异的存在产生于各地多年的发展特色。每一个发音都能记录一个地区的习惯,每一个表达都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特点。

笔者的研究仅限于《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模板表所涵盖的1 200个词,未必能全面概括庄河、长海两地所有的方言词汇,研究的范围比较有限。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为各位学者以后对胶辽官话中小地区方言词汇的分析做出一点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庄河儿化长海
祝贺与期待
全国首家“海上盒马村”落户庄河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北京话(36)
考眼力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西安至南阳段增建二线的古庄河大桥初步设计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