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与影响因素

2020-05-06 11:18孟雅茹由亚男
关键词:幸福感指标体系居民

孟雅茹,由亚男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2)

引 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使人们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有更高需求,旅游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民更深层次的需要。当前,旅游业作为最具有幸福感的产业,对提升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具有实际价值。在旅游幸福感与满意度研究领域,人们更倾向探讨如何提升游客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却忽视了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地居民的态度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幸福感的内涵

国外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发展早且取得丰富成果,而我国研究略有滞后。幸福感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追求善是人们取得幸福的保证。在中国古代,孔子认为“仁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状态即为幸福。

哲学、经济、心理学等不同领域对“幸福”概念的表述有所差异。哲学家费尔巴哈主张幸福即为个体一种健康、快乐的状态。社会经济学家梵浩文指出幸福是人们从感知角度出发的一种对目前生活状态的积极评价。Deci和Ryan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幸福感,认为幸福感是人们自身各种需要得以满足后的一种心理感受[1]。当前,基于情感角度的主观幸福感逐渐进入旅游领域研究视野。学界对主观幸福感也有其他表述,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等。被学界普遍认可的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是指目前的生活状态与个体预期状态相吻合而产生的一种满足、肯定的感受,由生活满意度、积极与消极情绪三部分构成。其中生活满意度侧重于认知层面,而积极、消极情绪属于情感层面[2]。国内学者邢占军在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体验论主观幸福感,他主张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基于体验的,集满意感、价值感和快乐感有机结合的肯定感受[3]。

二、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研究现状

(一)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含义

哲学和心理学领域最早涉及幸福感,随着对旅游感知研究的逐步深入,幸福感成为衡量旅游感知的重要指标,因而幸福感作为一种正向积极的情感被应用于旅游研究领域。学者们逐渐将关注点从游客幸福感扩展到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国内大约滞后30年。从旅游地居民感知阶段逐步深入分析各类因素对旅游地居民产生的影响,并以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在我国早期的相关研究中,陆林探讨了旅游对皖南当地居民的影响程度[4]。当前,尽管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学界对于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尚未有统一表述,其基本思路是从居民感知角度出发的一种积极感受。笔者认为,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即旅游地居民通过自身感觉和认知表现出对生活总体质量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与评价。

(二)国外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研究

1.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外学者从旅游地居民幸福感与旅游行为的关系以及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两方面着手。Korca论述了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的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土地被征用等[5]。Zamani-Farahani提出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获得改善等[6]。

2.研究趋势

近年来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描述阶段、理论阶段,逐渐转向研究居民幸福感对旅游发展的实证性探索以及两者间关系验证研究等[7,8]。Liang通过访谈法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9]。Buzinde以坦桑尼亚的马赛社区为例,通过调查法探究旅游业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幸福感[10]。Nawijn探讨了旅游业发展中居民的态度和旅游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生活满意度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1]。随着研究区域的不断细化与延伸以及研究时段的延长与持续,当前国外研究与现实更契合,以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从实际着手提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建议。

(三)国内学者研究内容

1.研究主线

国内学者对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基本遵循国外学者的研究历程,探讨居民感知如何作用于居民幸福感。别婉文、梁增贤等基于居民感知分析了凤凰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发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与其生活质量密不可分[12]。郭安禧等实证分析了乌镇居民旅游感知的消极与积极影响对支持旅游开发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质量的中介作用和社区依恋的调节作用[13]。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应当予以重视的是,学者们对某地区居民幸福感的测量和研究仅限于一个短期的时段,缺乏对旅游地居民幸福感长期、连续的调查研究。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居民的幸福感状况会有所差异,周边环境的变化也会引发居民幸福感的变化,因而持续的跟踪调查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与完整性尤为必要。

2.研究对象

国内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研究对象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在宏观视角下视旅游地居民整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幸福感。卢松、张捷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的社区满意度[14]。高倩[15]、高园[16]分别以婺源旅游地居民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居民为例,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及旅游业对居民幸福感的双面效应。二是站在微观视角上以旅游地居民中的某一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赵振斌、朱文婷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分析西部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的人群差异,发现适度参与旅游活动有助于提升社区女性幸福感程度[17]。何木叶等分析了纳西族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提出旅游对纳西族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以积极效用为主[18]。应指出的是,我国学者在选择案例时地理范围覆盖不够全面,以海南等旅游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以及一些古镇古村落等为主,而对其他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关注稍显缺乏。

三、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方法

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研究最初以定性方法与理论剖析为主,通过访谈等方式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获取资料,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定性法易受到被调查者主观认知的影响,获取的数据不够客观。随即定量法被引入旅游幸福感研究领域,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以及面板数据同时辅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抽取和进一步分析。此外,学者们还采用了结构方程、灰色关联度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其他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也无法完全避免主观性影响,问卷覆盖和反映的情况不够全面。值得肯定的是,众多文献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实证研究,但多以对某个旅游地研究为主,缺乏在纵向比较上的突破。别婉文、梁增贤等通过问卷调查对凤凰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12]。陈璐、李勇泉使用结构方程法构建出普陀山海岛旅游社区居民的主客互动、社区归属感、旅游发展态度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19]。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已有的文章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分析稍显不足。鉴于此,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即结合两种测量方法共同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国外学者的对照组实验法也为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指标体系

旅游居民幸福感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没有适合旅游领域的居民幸福感测评的指标体系,因而学者们多借鉴其他领域成熟的指标体系或量表,或者根据研究案例地的不同调整量表。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此方面不断探索,黎志逸、赵云等主张旅游地居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由物质指数、人际指数和精神指数三部分构成[20]。刘严提出了囊括舒适、安全、满足、价值感等内容的旅游幸福指数指标体系[21]。高园以海南岛居民为例,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政治5个外部影响因素的居民幸福感指标体系[16]。徐秀美、罗许伍构建了西藏乡村游牧民幸福感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自然与人文3个准则层和11个指标层[22]。尽管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旅游地居民幸福感测量体系,但可以看出各类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旅游地居民幸福感测评指标体系经历了从单指标向多指标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逐渐拓宽,涉及旅游地类型不断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案例地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旅游理论知识。

四、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旅游角度对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归纳为两类:第一,将旅游作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一个具体维度加以分析;第二,将旅游作为外部变量分析其对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从纵向的时间顺序来看,学者们先从经济方面着手探讨影响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入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分析居民幸福感,后续研究中则将以上因素统筹考虑,并加入了如政治因素、居民个人因素等。影响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的因素较为繁杂,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文献,将归纳的8大影响因素划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指对旅游地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外部作用因子,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政治因素等,主观因素包括居民自身的特性与情感等(见下表1)。

表1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

据表1可知,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会影响到当地居民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感知,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当地居民的需求亦会因为旅游地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旅游参与度成为衡量当地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依据。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继而作用于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双向的。社会因素、居民主观因素、游客冲击、人口统计因素等均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目前研究中涵盖以上全部因素的较少,客观因素中各维度数据的获取大多是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而其他领域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等,因而更加客观准确,因此,如何获取更加客观的数据是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影响因素研究是居民幸福感领域研究的重点且仍有待深入挖掘。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结论

旅游幸福感是一种多利益主体共同的幸福感,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研究目前已经取得大量成果,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

就研究趋势而言,国内外的研究呈现跨文化、跨区域、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趋势,研究者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旅游地的一些弱势居民群体,以及一些贫困地区,研究的落地性以及与理论的结合性不断增强。

研究对象上对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不同类型的居民进行了深入剖析,但研究覆盖类型仍有待完善。

研究方法上以定量分析为主,其中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构方程、灰色关联度法等分析方法为代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是研究趋势,网络文本分析、对照组实验法等也被广泛运用。

研究内容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热点,表1将影响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归纳总结,不同学者研究居民幸福感时的切入角度不同,个别因素有所忽略,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待完善,研究者应夯实研究基础,控制干扰变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大致相同,但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案例地的选取上略有不同,在研究与测量方法的使用上,国外早于国内,目前国内研究主线与国外趋同,研究本土化与理论结合化程度凸显。

(二)研究展望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憧憬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居民、游客、旅游经营者等主体共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幸福果实。居民幸福感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地居民诉求未来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的重要制约因素。首先,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研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界应聚焦指标体系和量表的构建,如何使指标体系更好地本土化、与旅游相关理论结合是目前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其次,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分析需长期连续的调研并且细分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性别、年龄、地区等细分群体,还应根据区域和景点的特征加以细分,从单一样本设置转向对照组多重样本设置,跨时段的调研、明确细化调研对象、拓宽研究范围与类型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在后续研究中应使用多样化分析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深化理论剖析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促使旅游业成为促进旅游地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助推器,创造更加宜居、宜游的生产生活空间。

猜你喜欢
幸福感指标体系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幸福感
高台居民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