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蕾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在汉语发展史上,颜色词是特殊的一类群体,学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青”的多义性和文化义及其变化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徐朝华分析了“青”作为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赵晓驰提到,汉语颜色词的研究不充分并从颜色词“青”复音化、模糊性等角度对词义进行阐释。但是,就“青”从古至今的成词发展演变的细节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青”是一个多义的颜色词,“青”的语义衍生主线为:蓝绿染石—蓝绿色—初生义—年轻义。“青”的成词演变可以验证其语义衍生线的正确性,同时从语法角度看“青”的演变,更加多角度的认识“青”词的演变规律。本文语料来源于《故训汇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历史分期采用王力对汉语史的分期,即上古时期(公元3世纪以前)、中古时期(公元4世纪到12世纪)、近代时期(1840年到1919年)、现代时期(20世纪)[1]35。
迄今为止,还尚未在甲骨文中发现“青”的字形,“青”的本义应该是由“生”和“井”所会意,即刚从田里生长出来的苗木之色[2]55。《汉字源流字典》列举了金文和篆书“青”的字形。金文从生(植物初生)从丹(表示颜色),用植物初生之色会绿色之意,生也兼表声。所以“青”是会意兼形声字。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靑[3]324。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青”训为“东方色也。木生火,从丹生。丹青之信言象然。”[4]106对于一个字的本义,一般来说都是先表示实物,然后由实物引申为这个字所具有的的性状。在《说文解字》中,把青训为“东方之色”,“东方之色”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把“丹”训为“赤石也,赤,南方之色也。”“丹青之信言必然”训为“俗言丹青,谓其相生之理必然也。援此说从生丹之意。”[5]215以此看来,许慎说法有误。徐朝华认为,“青”字最初指共生的孔雀石和蓝铜矿,由于共生矿中的孔雀石和蓝铜矿的成分没有固定的比例,共生矿的颜色或偏蓝色,或者偏绿色[6]141。
在《说文解字》和《汉字源流字典》中,均认为“青”是会其意,《说文释例》认为许慎把“青”的本义定为“东方之色”有误,“青”本义是一种染石。我们比较认同徐朝华学者的观点,认为“青”本义是一种共生的孔雀石和蓝铜矿,其蓝、绿色义和东方之色义皆是其引申义。
上古时期“青”已经发展出不同的语义侧面。主要有7个义项:1.绿色义;2.蓝色义;3.黑色义;4.白色;5.东方义;6.青色物;7.地名。从构词方式上说,其用法简列如下:
1.表示青色物,靛青之义
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前有水,则载青旌。(《礼记·曲礼上》)
(3)其土则丹青赭垩。(《汉书·司马相如传》)
2.表示颜色
例如:
(4)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左转·僖公二十六年》)
(5)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庄子·田子方》)
(6)忽乘青玄,熙事备成。(《汉书·礼乐志》)
1.并列式
例如:青葱、青苍、青翠、青绿等,“青”与葱、苍、翠、绿颜色差不多,这组词其语义接近,只是所呈现的颜色深浅不同。
2.偏正式
上古时期,“青”一般采取“青+色”“青+物”进行构词,“青+色”表示颜色,在上古时期出现并不多。例如:“青色直眉,美目媔只”。“青+物”例如:青树、青山;青牛、青龙;青丝、青绶等。
上古时期“青”还有一种用法,即通“清”,不多见,例如:《广雅·释器》:“碧,青也。”王念孙疏证:“青之言清也。”青,通清。
3.重叠式
例如“绿竹青青”,上古“青青”形容茂盛貌。“青”在这里,不表示纯粹的颜色义。绿色含有生机勃勃的意思,形容树木生机勃勃,即衍生出茂盛貌。
表1 上古“青黑绿蓝”使用频率表[7]84
表2 唐诗中“青黑绿蓝”使用频率表[7]84
由表1表2可知,与中古“青”词的蔚为大观相比,在汉语的发展早期,“青”出现的频率还不多,多作由本义引申而来的颜色义讲,表示绿色、蓝色、黑色、白色,多为形容词或名词。
中近古时期“青”的语义发展达到高峰,主要有8个义项:1.黑色义;2.紫色义;3.蓝或绿:蓝、绿色义,初生义,年轻义;4.东方义;5.春天义;6.青色物;7.地名;8.姓。“青”语义有所发展继承,语义发展出“初生义”“年轻义”“紫色义”等。上古时期“青”已有表示“春天”的用法,即代指春天属于转喻现象,属于具体语用现象。中古时期,才正式凝固为春天义,故把“春天义”列为中近古时期的义项,但不作为新义项介绍。中近古时期“青”成词分析如下:
例如:
(1)柳青桃复红。(晋谢尚《大道曲》)
(2)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宋王安石《同陈和叔游齐安院》)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4)山雪河冰晚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唐杜甫《悲青坂》)
(5)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唐杜甫《栀子》)
(6)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唐杜甫《放船》)
例(1)“柳青”“桃红”中,柳和桃是主语,青、红是谓语成分。虽然形容词可作谓语,但此处我们能看出这里的“青”“红”已有动词化倾向。例(2)中“稻正青”,青是谓语成分,例(3)也是谓语成分。可以说“青”已有动词的用法。后三例中,“青”均为主语,是名词成分。例(4)、(5)、(6)中“青”是青色的事物。
1.并列式:略沿用上古
2.偏正式:青+色、青+物,青通“清”
中近古时期快速发展的是青+物,以及青通“清”的用法。上古时期“青,通清”的用法很少,故在此分析,青+色及青+物同上古。例如:
(7)[金满]越想越恼……却不是青白晦气。(《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8)涉青林以游览兮,乐羽族之群飞。(《文选·潘岳〈射雉赋〉》)
(9)君见九龙潭上月,莫辞青夜访袁安。(宋陈羽《送友人游嵩山》)
例(7)中“青”是明白之义。例(8)中“青”是清静之义。例(9)中“青”是寂静之义。
3.重叠式:青青
例如:
(10)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唐白居易《青门柳》)
(11)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12)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清郑燮《淇澳青青水一湾》)
例如:
青簇簇 青鸦鸦 青幽幽 青旋旋
“青簇簇”是草木茂盛貌;“青鸦鸦”是黑压压;“青幽幽”有两种含义即:(1)乌黑发亮;(2)青莹暗淡;青旋旋是乌黑而圆貌。“青”+叠音词后缀组成的三音节,同重叠式双音节一致,在用法上的改变,致使词义开始脱离颜色义,有从转喻隐喻转变的倾向。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词本身的重叠,一个是词+叠音后缀在表达上会呈现生动、形象的效果。
例如:
青云直上 青出于蓝 青红皂白 青面獠牙
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融合性,不是各部分意义的简单叠加。“青”单独解释为颜色词,或者靛青。从成语的整体含义来解释,“青”的含义由隐喻衍生,由颜色域转向别的概念域,离本义更远。
现在汉语中,由于社会、文化、颜色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青的使用频率开始降低,“青”的语义从中古的高峰时刻,发生下滑。主其要继承了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时期4个主要义项:1.蓝绿义;2.嫩绿、不成熟义;3.黑色义,4.喻年轻、有青年义。其构词情况如下:
“青”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在单用了,而作为构词语素出现。
1.并列式:青葱、青翠、青绿
3.重叠式:无
综上,“青”的三音节和四音节均为常用而固定下来的短语,单音节消失。双音节中偏正式占优势。而且《现代汉语词典》中仅收录了68个青类词。“青”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表示颜色义的大多数是绿色植物名;表示蓝色,保留在青天中;“青”的“黑”义逐渐弱化甚至可能消失。东方义消失,甚至我们想起东方会说“东方红”。
单音节:上古汉语时期应用少;中近古汉语时期发生语法变化即:动词化,应用频繁;现代汉语时期变为构词语素,单音节词消失。单音节“青”语义主要是颜色义或者青色物。
双音节:上古汉语已经有:并列式、偏正式及重叠式;中古时期沿用上古,青通“清”的用法在中近古时期应用多;现代汉语时期,保留了上古汉语及中近古汉语的一些双音节词,重叠式消失。其中上古汉语和中近古时期的重叠式的双音节“青”含义与偏正式的含义比较得出,“青”的含义出现隐喻衍生倾向。
三音节:即青+叠词后缀,中近古汉语时期产生。《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三音节词与中近古不同。例如:青田石、青菜头等。
四音节:中近古汉语时期产生,使用过程中逐渐凝结。“青”使用其隐喻义。
综上,从音节上看构词语义隐喻倾向程度为:重叠式双音节词 <青+叠词后缀三音节词< 四音节。
上古“青”构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单音节,双音节。“青”在文献中主要用作本义通过转喻引申衍生出来的颜色义,重叠式双音节“青”的构词用法中,“青青”这一用法,已经不直接表示颜色义,而是形容茂盛貌。绿色义与茂盛貌,属于不同的概念域,但是还有语用上的联系。本文认为“青青”这一用法中,“青”已经有了隐喻倾向。
中近古时期,“青”的四字俗语或成语,因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值得注意的是中近古时期,词类引申的方式已经出现借代引申(转喻)向比喻引申(隐喻)过度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青”在近古已有动词“发青”的用法,是由于长处在动词的位置上以及社会的需要,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语法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时期,“青”主要使用其隐喻,如图:通过北大CCL语料库的统计可以证实这一点,表3展示了“青”的本义和隐喻义的使用情况:
表3 “青”的本义与隐喻义使用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青”的隐喻义占到总数的86.23%,而除隐喻义以外只占到13.77%,“青”的隐喻义的使用占绝对的优势[8]48。本文对《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分析中,发现“青”的比喻义占优势,如:青、青春痘、青春期、青工、青年、青年节 ……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率高。
综上,现代汉语中“青”延续了古代的“蓝、绿、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词义使用的更准确了,注定“青”(代表颜色具有模糊性)使用率下降。分析原因大概有三点:
(1)蓝色、黑色、绿色都是古代产生的,在现代都取得了平等的地位,特别是绿色。
(2)现代人颜色辨识度得到提高,不需要“青”来代替。
(3)“青”在现代中多用隐喻义,本义不常用,而作隐喻义的“青”产生的时间不长,最早可追溯到近古,词也不多。
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时期,“青”有多个不同的语义侧面,在发展中由于表达精确性的要求,表达颜色义模糊的“青”被替代,但表达隐喻义的“青”得到保留。
颜色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特殊群体,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我们以《故训汇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语料来源,对汉语“青”构词情况进行考查,发现“青”由一个独立使用的单位降级为不能独立使用的语素,只能参与构词,失去了词的资格。“青”的构词发展变化反映了语义的隐喻衍生倾向,验证了语义发展途径的正确性以及与语义的隐喻衍生发展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