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娟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庙中学 225125)
1.一条线段最值问题
(1)单动点问题
例题1 如图1所示,存在一个圆O,已经知道圆的半径为2.存在一条直线l,圆心到l的距离为3.假如在直线l上有动点P,PQ切圆O于Q点,则PQ的最小值是多少?
点评本题是一道单动点的一条线段最值问题,其难度不是太大,关键是学生能够根据勾股定理分析出决定PQ最小值的线段OP何时最小.
(2)双动点问题
例题2三角形△ABC三条边分别为AB、AC和BC,它们的长度分别为10、8和6,动圆经过C点,它和AB边相切,如图2所示.已知动圆与CA,CB相交于P、Q.请问PQ能够取得的最小值为多少?
解析AB、AC和BC长为10、8、6,满足勾股定理,△ABC是直角三角形,∠C=90°.∠C=90°可以说明线PQ为圆F的直径.假设点F是QP的中点,点D是圆F与线AB的切点.因为圆F和AB相切,有FD⊥AB.从图中可以看出,FC+FD=PQ.在三角形FCD中,FC+FD>CD.从图中可以看出,点F在△ABC高上时,CD能够取到最小值,PQ也为最小值.使用面积法,得CD=BC·AC/AB=4.8.因而,线段PQ的最小值是4.8.
点评本题是一道双动点的一条线段最值问题.因为问题以动态圆的形式出现,学生不易分析出线段PQ取最小值时的条件.在解决这道题时需要学生通过找圆心,绘制辅助线的方式来寻找突破口.
2.两条线段最值问题
(1)单动点问题
例题3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边AB的长度和边BC的长度相等,都等于4,∠B=90°.M是直角边BC上的一个点.已经知道BM为1,N是AC上的动点.求BN和MN之和的最小值.
点评本题是一道单动点的两条线段的最值问题.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使用到镜像法,这是一种比较难以掌握的几何技巧,需要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感觉.因为,学生在解题时要具有镜像法的应用基本能力.
(2)双动点问题
例题4矩形ABCD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6,矩形的顶点A、B、C的坐标是(0,0)、(20,0)、(20,10).线段AC上有动点M,AB上有动点N.当BM和MN和有最小值时,求点M的坐标.
解析作点B关于AC的对称点B′,如图7.过点B′作OB的垂线,垂线B′N与MC相交于M点.从图中可以看出,B′N=B′M+MN,则B′N=BM+MN.BM+MN的最小值等于B′N的长度.将O点B′点连接起来,和DC交于P点.ABCD是一个矩形,则DC∥AB,有∠BAC=∠PCA.B和B’对称,所以∠PAC=∠BAC,则∠PAC=∠PCA,所以PA=PC.现在令PA=x,则PC=x,而PD=20-x.在直角三角形ADP中,有PA2=PD2+AD2,代入长度有x2=(20-x)2+102,解方程得x=12.5.因为cos∠B′ON=cos∠OPD,所以ON∶OB′=DP∶OP,有ON∶20=7.5∶12.5,则ON=12.因为tan∠MON=tan∠OCD,所以MN∶ON=OD∶CD,有MN∶12=10∶20,解得MN=6.因而点M的坐标是(12,6).
点评本题是一道双动点的两条线段的最值问题,具有较大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采用镜像法画出B点关于AC的对称点,并使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比例等方面的知识.
1.强化基础教学
动点问题是一类综合性的问题,其涉及到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变换、函数、比例、等数学知识.因而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是解决动点问题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并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生充分建构起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解决一定量的问题,以保证学生遇到不同问题时能够选择对应的解题方法.
2.开展针对训练
动点问题类型较多,每一个类型有其独特的解题方法.针对这个状况,教师可以将初中数学中经常出现的动点问题进行归类,并开设习题课分类讲解.教师在讲解动点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解题方法,并将仔细体会这些解题方法.在课外,教师可以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以形成解题技巧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