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凤华
(日照市东港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山东日照 276800)
目前,在临床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种类型,如盆腔脏器脱垂、排便困难与二便失禁、多类型尿失禁、盆底慢性疼痛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其中,妊娠与分娩是造成PFD 的两个独立高危因素,且据相关数据显示,产后女性出现PFD 的概率高达41%, 严重影响产妇产后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 受观念、时间、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患者对该病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对围生期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视度加大,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正被逐步应用。 有研究显示,给予产妇产后早期全面且系统的盆底康复治疗, 不仅对有效预防并治疗PFD 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家庭幸福指数均有着重大意义[2]。故该文对2018 年1 月—2019年5 月在该院分娩且于产后42 d 复查确诊的136 例PFD 产妇采取了综合性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在该院分娩且于产后42 d 复查确诊的136例PFD 产妇为该次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为足月单胎初次分娩者;经临床检查提示阴道后壁黏膜出现球状物膨出情况;部分伴有会阴裂伤;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排除标准:孕前伴有二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或阴道出血者;伴有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伴有糖尿病或慢性高血压、羊水过多等其他妊娠期并发症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各68 例。 甲组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为(29.2±2.5)岁;顺产54 例,剖宫产14例;初产妇56 例,经产妇12 例。 乙组年龄23~37 岁,平均年龄为(29.4±2.1)岁;顺产53 例,剖宫产15 例;初产妇57 例,经产妇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甲组给予单一盆底肌功能锻炼,即给予患者对应健康指导,详细告知其盆底肌训练的目的、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具体为:取平卧位,将双腿屈曲稍分开,进行有规律的呼吸, 并在吸气时有意识收缩肛门,持续约7 s,而呼吸时则放松,训练中避免应用到腿部与臀部肌肉,反复训练,3 次/d,约15~30 min/次,根据情况适当增加肛门收缩与训练时间。 训练3 个月。
乙组则在甲组基础上给予包括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在内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具体如下:采用法国PHENIXUSB4 盆底康复训练系统 (国械注进20172211964)展开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即把盆底肌治疗探头轻轻置入患者阴道,具体结合患者症状采取对应治疗方案,合理调整电刺激强度,一般电流强度设在15~79 mA,频率设在5~85 Hz,脉宽设在20~740 μs,且以患者自觉盆底肌有收缩感但无疼痛感为准,并结合肌电压来具体设置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训练模块,按流程给予患者Ⅰ类肌纤维与Ⅱ类肌纤维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训练、A3 反射以及场景生物反馈。待患者盆底肌肌力提升后重点加强A3 反射、尿急情况下的生物反馈练习,每周治疗2 次,约20~30 min/次,训练3 个月。
(1)盆底肌测试:检测盆底肌肉连续收缩时间与次数,根据国际通用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患者盆底肌肌力分成0~5 级,若患者阴道肌肉收缩力持续0 s,则为肌力0 级,若持续1 s,则为I 级,若持续2 s,则为II 级,若持续3 s,则为III 级,若持续4 s,则为IV 级,若持续≥5 s,则为V 级。 (2)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I、II 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肌电位及I 类肌疲劳度,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肌纤维肌电位值(μV)用振幅表示,正常值为30 μV,检测I 类肌纤维疲劳度(-%/s)则用每秒肌力下降百分比表示,正常为0%,若为负值则为异常。 (3)性生活质量根据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进行评估,涵盖19 个项目,主要评价患者在近4 周6 个方面的性功能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盆底肌I、II 类肌纤维肌力与肌电位、Ⅰ类肌疲劳度、性生活质量等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如盆底肌等级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 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Ⅲ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盆底肌肌力≥Ⅲ级占比显著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盆底肌I、II 类肌纤维肌持续收缩时间、肌电位、I 类肌疲劳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值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乙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等级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持续收缩时间与肌电位、Ⅰ类肌疲劳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68)乙组(n=68)t 值P 值45.9±5.2 45.6±6.5 0.297 0.767 55.1±5.3 67.6±5.2 13.883 0.000
女性盆腔器官主要涵盖了子宫、 阴道与尿道、膀胱、直肠几个器官,且各器官在盆底支撑组织支持下于盆腔内保持正常解剖位置,进而参与各项机体生理活动,如控尿控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5]。 而近年来大量调查数据显示[6],女性PFD 已然成为一个严重威胁女性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的重大问题,致使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不良症状,同时因多数患者本身缺乏对该病的了解,特别是轻度症状患者错过疾病最佳治疗时间,为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积极开展产后盆底功能锻炼与康复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7]。
对于轻中度PFD 患者, 早期采取非手术治疗法即可,而当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效果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盆底肌功能锻炼法、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法[8]。其中,盆底肌功能锻炼法作为一种主动且有意识的锻炼法, 多是通过引导患者有意识自主收缩肛提肌,不断强化肌肉收缩持续性,进而强化机体控尿能力与盆底肌肌肉力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法现已生成了一套科学、规范且有效的治疗体系,即通过盆底肌电刺激有效提升患者盆底肌与尿道周围横纹肌、肛提肌的收缩能力,具有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被动锻炼肌肉、控制机体膀胱逼尿肌收缩力的作用[9];生物反馈疗法则是通过为医护人员提供对应反馈信息,继而指导患者正确掌握盆底肌训练方法,并通过肌电位或测压计来实现肌电反馈或阴道、尿道、直肠压力测量,进而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盆底肌活动,促使已经松弛的盆底肌群有效收缩,最终实现治疗目的。 生物反馈疗法不仅可有效控制不良盆底肌收缩,还能及时改进并纠正该种不良收缩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10]。 该研究中,给予乙组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盆底肌肌力等级、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持续收缩时间与肌电位、Ⅰ类肌疲劳度以及性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显著优于仅接受单一盆底肌功能锻炼的甲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综合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性生活质量均有着积极作用,整体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PFD 患者,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尽早指导其展开盆底肌功能锻炼,同时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从而逐步改善其盆底肌功能,提高其产后生活质量,最终获得最佳产后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