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凤影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患者心脏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难以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心力衰竭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咳嗽、水肿、心率加快、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以上症状可在活动时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降低了生活质量,甚至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危害[2]。 据有关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5 年生存率极低,药物治疗是初期主要治疗方式,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2]。心脏康复护理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的是增加患者的心功能储备与冠状动脉血流量,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院对其2007 年9 月—2012 年7 月收治的5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 采取分组对照的形式,探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康复的影响,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选取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 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龄最小为19 岁,最大为72 岁,平均年龄为(42.16±2.48)岁;病程最短为4 个月,最长为10 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 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龄最小为20 岁,最大为71 岁,平均年龄为(41.52±2.71)岁;病程最短为3 个月,最长为9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同意该研究内容,并与该院签订了知情协议书,且该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被该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2)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3)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 排除标准:(1)精神系统疾病患者;(2)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3)心源性休克、 严重心动过缓患者;(4) 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5)合并其他症状患者。
首先根据具体病情对入组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与出现的不良反应。待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分别对其实施不同方式的护理。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实施必要的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等,护理人员应严格落实各项护理原则,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观察。
实验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1)基本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根据医嘱为患者实施具体干预措施,实时询问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将其详细记录,定期辅助患者进行翻身,避免压疮等皮肤疾病的出现。(2)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较长,不能进行户外剧烈活动,因此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甚至丧失生活信心,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缓解患者因心力衰竭疾病带来的不良心理,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安抚患者情绪。 (3)健康教育:部分患者对心力衰竭并不了解,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有关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式, 增强患者对于心力衰竭的认知,告知康复护理实施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4)运动康复护理:鼓励患者适量进行早期活动,对不同心功能等级的患者制订不同的运动康复方案。对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在其入院后,可指导其于室内步行200~300 m,1~2 次/d,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心功能III 级患者,指导其进行肩部、颈部的医疗体操活动,或在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进行床边站立,一旦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或面色苍白的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对于心功能Ⅳ级的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5)生活护理:为患者制订合理健康的饮食规划,叮嘱患者日常多饮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心功能康复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心功能完全恢复;有效:患者心功能有所恢复,心功能分级>Ⅱ级;无效:患者的心功能并无明显变化。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心功能康复情况以患者6 min 步行距离、 左心室射血分数与Barthel 指数评分作为衡量标准。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与Barthel 指数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危急重症,是由心脏结构性或功能性异常导致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使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年死亡率为35%~45%,5 年存活率与患有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相仿。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从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3]。心力衰竭的分类标准不一,可根据发病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根据心脏的受损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根据心输出量分为高排血量心力衰竭和低排血量心力衰竭[4]。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原因引起,持续存在的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者失代偿。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乏力、纳差、浮肿等,若出现以上症状,应积极就医诊治,对于可去除病因的慢性心力衰竭,需积极去除,而对于不能去除病因的患者,需积极改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康复情况的比较(±s)
组别6 min 步行距离(m)左心室射血分数(%)护理前 护理后Barthel 指数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366.26±2.61 220.46±2.11 11.255 0.002 35.26±3.52 36.41±3.82 0.963 0.322 46.22±4.10 41.56±4.06 4.038 0.000 58.36±5.27 58.46±5.78 0.565 0.342 86.22±10.57 69.55±11.18 3.295 0.043
传统的康复护理限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锻炼,阻碍了患者的康复效率,卧床时间较长,身体长期缺乏运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压疮、便秘、静脉血栓、运动耐力下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进行适当的骨骼肌锻炼,康复护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分级制订相应的运动锻炼,使患者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心肌供血,促进心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恢复,使患者尽早投入到生活当中,缩短卧床时间,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康复。心功能Ⅳ级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不适合进行运动,在其心功能缓解至Ⅲ级时可适当进行运动,可由床上活动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直至步行,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运动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该文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运动康复护理与生活护理等, 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患者进行适当的心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加强肌肉的收缩程度,有利于患者骨骼血流量的提高,且可有效降低长时间卧床所导致的静脉栓塞等不良反应发生率[6]。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为延缓心功能的损害程度,在治疗的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康复护理[7]。该文主要研究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于该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进行分组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学计算结果得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护理后的6 min 步行距离、 左心室射血分数与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康复护理中应注意,在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若出现不良情况则应立即停止,以免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