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 215200)
脑卒中疼痛是指脑卒中继发的慢性疼痛症状,在脑卒中患者中极为常见。 有研究显示,7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疼痛症状,不但影响患者脑卒中后的功能康复训练及生活质量, 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情况,甚至出现自杀倾向[1]。 脑卒中后头痛属于脑卒中疼痛中的常见类型,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通常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运动疗法及二氢麦角胺药物疗法等进行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头痛,但疗效并不显著[2]。耳针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偏头痛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然而有关耳针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症状的研究较少,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尚未可知。鉴于此,笔者选取该院2017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耳针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头痛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了解该研究目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头痛与脑卒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排除标准:急性外伤或病情不稳定者;皮肤过敏或耳部有外伤者;合并严重癫痫、血管病、心脏病、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存在语言、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该研究者。该研究已上报院伦理委员会且经批准同意实施。 按双色球法将60 例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 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龄65~85 岁,平均年龄(75.53±5.38)岁;病程3~45 d,平均病程(18.63±5.24)d。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3 例,年龄64~85 岁,平均年龄(74.5±5.51)岁;病程3~46 d,平均病程(18.32±5.75)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针对脑卒中后头痛服用奥拉西坦胶囊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133)治疗,每次0.8 g,每天3 次,连续治疗1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耳针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取卧位,取患侧耳部阿是穴、颞、交感、胆、肝、皮质下、神门穴位,使用75%浓度乙醇对针刺部位消毒,右手持毫针(规格:0.22×25 mm),左手固定耳廓,用针尾对耳部阿是穴进行探寻、进针,以局部症状减轻为得气,若局部未获针感,可对针尖方向进行调整,小幅度提插捻转, 针刺深度以不透过对侧皮肤、 穿入软骨为度,针毕令患者做左、右转头、抬头、低头动作缓慢活动头部,一般留针时间为30~40 min,可根据患者头痛症状严重程度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2~3 h,治疗时间为1 个月。
(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进行评定, 分值0~10 分,0 分表示无疼痛,10 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2)疼痛症状积分[6]:分为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 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4 维度积分,其中头痛发作1~2 次/月计2 分,3~4 次/月计4 分,>5次/月计6 分; 头痛症状持续时间<12 h 计2 分,12~48 h 计4 分,>48 h 计6 分; 头痛症状发作时不影响工作计2 分,影响工作计4 分,需卧床计6 分;头痛症状发作时伴有畏声、畏光、呕吐、恶心等症状之一者计1 分,伴随症状2 项者计2 分,伴随症状≥3 项者计3分,疼痛症状积分=各维度积分之和,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症状越严重。(3)临床疗效:治疗后VAS 评分减少>80%,疼痛症状积分减少>50%视为显效;VAS 评分减少20%~80%, 疼痛症状积分减少20%~50%视为有效;VAS 评分或疼痛症状积分减少<20%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4)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感染、血肿、呕吐、恶心、晕针、头痛加剧等。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VAS 评分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研究组的VAS 评分与疼痛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与疼痛症状积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与疼痛症状积分对比[(±s),分]
组别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8.41±1.54 8.36±1.87 0.113 0.910 5.23±1.63 7.22±1.92-4.328 0.000 18.21±2.03 17.96±1.77 0.508 0.613 12.18±1.84 16.41±1.74-9.149 0.0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86.67%) 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两组患者研究期间均未出现感染、血肿、呕吐、恶心、晕针、头痛加剧等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
脑卒中后头痛一般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分,多由头颈部痛觉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所致,这些感受器在头颅内多分布在脑感受核、导水管周围、脑干中脑、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三叉神经、颅底硬脑膜、静脉窦及较大动脉等部位;在头颅外多分布在五官、神经、肌肉、颈部血管、帽状腱膜、皮下组织、头皮及颅骨骨膜等部位。 当这些部位受到牵连、压迫、刺激,神经受到损伤、压迫,颅内外动脉移位、收缩、扩张,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时,则会导致头痛的发生。 临床对于脑卒中后头痛的发生机制尚未取得统一意见,但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具有一定关系:(1)传导痛觉的脑、颈部神经发生炎症或受损;(2)颅外肌肉的异常收缩;(3)颅内外感觉组织发生炎症;(4) 颅内痛觉敏感组织移位或被牵拉;(5)颅内外动脉扩张。 此外,脑卒中后疼痛也与患者情绪、精神具有一定关系。
临床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头痛多采用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疗法,前者不良反应较多,长期服药还易出现药物依赖性头痛,造成病情复杂化,后者疗效欠佳[7]。耳穴镇痛由来已久, 研究认为耳穴镇痛机制与内分泌、体液、神经有关。 耳廓内存在丰富的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迷走神经分支、舌咽神经、面神经、耳颞神经,有来自颈动脉的交感神经,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枕小神经与耳大神经,上述神经入耳后在软骨膜上分布贴近鼓膜循行,在表层皮肤内形成浅、深神经丛,越贴近皮肤分支越细,以游离神经末梢方式而终[8]。缪丹等[9]在耳针治疗中风选穴规律探究中发现,神门在针刺耳穴治疗中风后有关脑部症状的应用频次最高,之后为皮质下、肝、肾,主要分布在对耳屏、耳甲与三角窝区。 神门具有安神养血之效;皮质下可调整精神情志,醒脑益聪;肝主治抑郁,可疏肝解郁、调整肝脏功能。
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多为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所致,脑卒中后患者存在巅顶头痛,此部位是足厥阴肝经循经所过之处,为此,该次研究选取耳部阿是穴、颞、交感、胆、肝、皮质下、神门进行耳针治疗[10]。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VAS 评分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VAS 评分与疼痛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提示,耳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头痛症状, 临床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 笔者认为取得上述研究结果在于耳针疗法具有以下作用机制:脑卒中头痛多发于颞部, 根据头痛部位取耳部阿是穴等,择病痛对应耳穴对局部气血进行疏通;以经络辨证取穴原则选取肝穴,理气疏肝、养肝益血;以脏腑辨证取穴原则取胆穴,对肝胆经气进行疏通,通络止痛;以现代医学理论取交感、皮质下、神门,交感可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与植物神经,皮质下可对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进行调节,使大脑皮质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神门可达镇痛镇静的作用, 多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诸穴联用,共奏镇静安神、通经活络、解痉止痛之功效[11]。
综上所述, 给予脑卒中后头痛患者耳针治疗,可有效改善头痛症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