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抓”: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

2020-04-17 14:42王丽娟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成长

王丽娟

摘要:针对新教师在适应期遭遇的问题,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两个层面着手,“两手抓”,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培训内容方面,从创编成长指南、开发通识性课程、开设学科课程着手。培训方式方面,采用“三式”结合策略:“互动式”培训,让新教师全身心参与;“体验式”培训,让新教师适应教育现场;“混合式”培训,让新教师得到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随着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一项有关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性调查研究中,83%新教师认为自己入职前虽然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但因为见习时间短,实习机会少,理论难以与实践充分结合,导致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学生特点等的了解。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来说,他们首先遇到的是适应期问题。受个人、环境、社会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新教师会经历不同特征的发展期。大多数新教师的适应期为一至两年,更长的需要三年。这个阶段是新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我校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两个层面着手,“两手抓”,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

一、培训内容赋能:指南引领,课程断后

为了解决新教师培训中目标定位靶向不准、培训设计不能针对性地应对新教师内在需求的弊端,學校立足校情、师情,从创编《新教师修炼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开发通识性课程以及开设学科课程三方面着手,为新教师专业发展赋能。

(一)创编成长指南

2019年暑假,学校发展策划部、学生发展部、后勤保障部在教师发展部的牵头引领下,共同创编指南。指南分“学校文化”“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校园安全”和“专业成长”6个篇章,对新教师进行宏观引领:“学校文化”包括“博爱家园的前世今生”“自信走进校园”,意在让新教师一走进校园就能浸润于校园文化;“师德修养”包括“修养师德为己学”“向不当行为说‘不”,意在让新教师树立规范意识,提升修养;“教育教学”包括“一堂博爱标准的好课”“各级教学比赛展风采”,意在让新教师在丰富的课堂教学经历与实践中收获经验,增长见识;“班主任工作”主要为做班主任的新教师服务,包括“学做‘幸福老班”“打造‘会生长的教室”“设计‘班队活动课”“培植‘红领巾情怀”“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意在让新教师享受做班主任的经历;“校园安全”分“校园安全篇”和“卫生防疫篇”,意在培养新教师消除隐患、应对意外的意识;“专业成长”包括“认识你自己”“做好职业规划”“不断自我更新”“转正升级与未来发展”。指南借助生动活泼的画面,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故事穿插在教育理论中,语言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指南中6个篇章的内容源于学校多年的观察与积淀,所选的教育教学故事及针对问题提供的策略涵盖面较广,基本上能帮助新教师从容应对适应期可能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新教师在教学的空余时间通读、精读、研读指南,能明确工作前进的方向,对在博爱小学从教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指南成为新教师的“口袋书”,随时帮助新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我们还在指南每一章节的末尾设计了一个二维码,分门别类地链接网盘中的资料。这些资料都已被精心分类、编排,与每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且资源库不断保持更新,便于新教师随时根据需要自行下载学习。

(二)开发通识性课程

当前大多数的新教师入职培训,除了前期的集中培训外,几乎都是零散的、点状的、随意的、无目标的、纯经验的,让新教师感到有些无所适从,纷纷反映“不贴心”“听得明白做不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集中各部门的力量,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通识性课程,对新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归类、整理,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目前,我校的通识课程主要指向“师德修养与行为规范”“课堂教学经历与教学实践”“班主任工作与德育体验”“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四个方面,是所有教师都要学习的课程。“师德修养与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了解学校历史、学习教育法律法规、解读师德修养,着眼于让新教师正确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与职业价值;“课堂教学经历与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如何规范使用课堂语言、如何把控课堂节奏、如何撰写教案,着眼于让新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掌握课堂教学的技巧;“班主任工作与德育体验”主要包括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撰写学生评语、如何进行家校沟通,着眼于让新教师学会应对班级突发事件,掌握与家长、学生沟通的技巧,管理好课堂和班级;“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如何撰写个人发展规划、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论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着眼于教师的长远发展,让他们在持续的教学研究中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识课程每月开设2次,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呈现。每次培训后,学校都有针对培训内容的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新教师开展交流活动,畅谈个人体会。在头脑风暴中,新教师的见识得以拓宽,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三)开设学科课程

我校还开设了面向不同学科新教师的学科课程,分学科、学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情境创设、组织活动、教学评价、学科技能等方面进行细化打磨,切实帮助新教师夯实学科教学基本功。

学科课程的推进,主要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师徒结对+团队活动”为主要形式,让新教师一方面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提优补差、质量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听课、评课、“练兵”课等,团队分析课例、研讨课例,多层次、多主体、多轮次互动,同时在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中,不断深化自己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等的认知。

二、培训方式赋能:“三式”结合,深度卷入

从新手教师成长为成熟教师,接受培训是必经路径。我校试图通过丰富的培训方式改变当前新教师培训存在的模式单一、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的现状。培训前,学校会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充分了解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并就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与新教师进行协商;培训中,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多元化、弹性化作为培训管理目标,将长程集体培训和短期个体培训相结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目前,我校常用的培训方式有“互动式”“体验式”和“混合式”。

(一)“互动式”培训,让新教师全身心参与

作为一种体现现代培训理念的培训方式,“互动式”培训注重发挥每位新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全身心的参与。

培训中,我们将传统的“排排坐”方式换成圆桌式,并将新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位教师。在这个新的集体里,教师打破了办公室、讲台等的空间限制,自由自在地坐在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能找到“家”的感觉。在这种和谐放松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就能被调动,做到深度卷入。培训过程中,导师不是严肃地坐在讲台上,而是会随机坐在新教师中间,与他们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导师也不是将现成的教育理论直接讲授给新教师,而是会通过与新教师的互动,从新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提出若干能够唤起他们经验、启发他们思维的问题,吸引新教师积极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待讨论到一定程度,导师会针对讨论的话题,与新教师一起商讨碰撞,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在这样的培训中,新教师就不再是一个聆听者,而是主动参与的主体。

“互动式”培训非常受新教师欢迎。他们都认为这样的培训方式非常有效,自己可以随时提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培训专家、前辈教师以及培训伙伴一起分析问题本身,找出问题症结,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升理念、丰富认知。回到班级后,又可以立即尝试运用这些办法,解决在教学中遭遇的困难,效果非常明显。

(二)“体验式”培训,让新教师适应教育现场

教师专业生存的基础环境是教育现场。在教育现场,新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课程、教材,還有一张张新鲜的、求知的、疑惑的甚至带有挑衅的学生面孔及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棘手的教学问题。对教材、课程的打磨、把握,多花些时间琢磨,就能逐渐领会其中之义,但面对这些活生生的个体带来的突发情况,则需要即刻的反应,需要教师有较多的经验储备才能应对。为了让新教师能够快速适应变幻莫测的教育现场,学校的培训组会专门设计模拟现场,呈现新教师入职后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力求为新教师量身定制“体验式”培训活动,让他们在真实情境的锻炼中得到成长。

“体验式”培训以新教师的体验为核心,依据相关的情境或游戏,让新教师参与其中,通过活动体验得到教学认知和能力的提升。如以“安全用餐”为主题的“体验式”培训活动中,新教师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演绎从选取最佳取餐路线到正确接取餐盘,从注意用餐礼仪到关注添餐行为,从规范餐后行为到观照餐具摆放……不同的路径设置、不同的队形设计、不同的小组任务分配、不同的岗位设置中,新教师全身心参与,模拟现实,专家现场给予及时细致的指导。欢声笑语中,新教师对安全用餐的细则有了明确认知。再如“规范队列”主题的“体验式”培训活动中,专家扮演体育教师,新教师扮演学生,“师生合作”表演完整规范的排队训练。在一声声坚定响亮的“稍息!立正!”“半臂距离,向前看齐!”“前排侧平举,后排前平举,散开!”口令中,站、行、坐等队列规范形象刻入新教师脑海中,专家传递的队列规范细则也于身教言传中输入新教师大脑。

有收获就能有成长。每一次“体验式”培训中的伙伴互评,资深教师点评,都让新教师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而且,通过观摩表演,新教师还能及时捕捉其他教师身上的优点和有效经验,将此融入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培训在贴近现实的情境中帮助新教师解决了问题,凸显了培训的实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体验式”培训中,接受培训的新教师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依赖集体的智慧得以成长。培训过程中,新教师通过多元、丰富的体验活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共同完成任务,以达到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在培训体验中经历的沟通与交流、学习与分享,有助于培养新教师的集体协作意识。当他们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也能与同事平等交流,随时进行经验分享,提高集体合作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混合式”培训,让新教师得到个性化发展

“混合式”培训方式的应用和创新,是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运作的核心内容。“混合式”培训,是将集中面对面教学、网络远程培训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新教师需求灵活安排的培训方式。在博爱小学,学校会围绕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定期采取“混合式”培训方式,让新教师各取所需,得到个性化发展。

例如,围绕教学研究进行“混合式”培训时,学科教研组长和学科主任事先会确定研究主题,在网上发布。然后,执教新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集体备课,在网上公布教学设计。此环节,执教新教师或自己所在的备课小组自行安排备课时间和节奏。接下来,各校区教师展开网络研讨,集体备课,帮助新教师解决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对他们的设计做出评价。之后,执教新教师结合他人给出的意见,重新修订、完善教学设计,现场上课,课后说课;本校几个校区的教师现场观课;课后,所有参与者议课。课堂全程录像。最后,执教新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个人教学反思,其他教师在网上深度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未到现场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资源,给出反馈意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校以问卷的方式对参与“混合式”培训的新教师进行调查。数据表明,80%参与培训的新教师认为,远程混合式培训“时间灵活,随时可以培训”“学习地点自由”“学习进度可自主安排” “学习方式可自主安排”,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可见,“混合式”培训因为其在线授课不受培训时间、空间的限制,培训内容更为多样,培训资源相对集中,能有效帮助新教师缓解工学矛盾等优势,成为能够满足新教师需求、适应新教师发展的有效培训方式。“混合式”培训的方式真正做到了从教师需求出发,更大限度地调动了新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了培训质量,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除了通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为新教师发展赋能,学校还通过长短期结合、时时“跟踪”的方式,对新教师的培训效果、对培训活动本身的实施成效等进行及时评估。比如,学校会不定期组织新教师参与“展示课”“我的班级我来秀”“新教师才艺大舞台”“成长分享会”等活动,鼓励新教师通过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展示成长的经历。对于表现优异的新教师,学校随时会以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奖励。专业成长方面,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考核之外,学校也会给“周岁新教师”提出设计新教师听课记录表的任务,敦促他们以项目组的方式,从课堂中找经验、长知识,帮助新教师通过日常的教研活动树立主人翁意识,养成专业自觉。对于成长较快的新教师,学校会及时让他们在培训会上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增长自信。另外,在评估的基础上,学校会随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做法,以让培训更加贴近新教师的需求,促使他们得到更快的发展。

学校从不同层面寻求可以为新教师发展赋能的策略,努力为每一位加入博爱小学的新教师创设加速成长的环境,希望新教师能在基本标准和核心能力的规范引领下,快速完成从“入格”到“入道”的跨越,快速适应并承担起发展“博爱教育”的重任。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习社区: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专题研究【编者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纳入部分简短、生动的文言文,共涉及12课16篇。小学生初读文言文会感觉晦涩难懂,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何引领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遨游文言文天地,在领会文意、积累语言、掌握方法的同时,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师迫切求解的问题。本期《专题研究》栏目呈现两位教师的经验和做法。

猜你喜欢
新教师专业成长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论校本环境下培养新教师的策略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新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功”从“磨砺”出
在爱的阳光里,和孩子共成长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