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在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聋生融入社会[1]。开展陶艺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的一技之长,对于聋生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2]。
陶艺是工艺美术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符合聋校美术课程标准对聋生的培养要求,是聋生学习能力和特点的现实需要,是聋生喜爱的工艺美术课程,更是有效提升聋生个人实践能力的优质平台。作为对听力障碍的生理补偿,聋生比普通学生在视觉和触觉感知方面更为敏感和有效。因为语言发展受到阻碍,聋生与外界的交流方式非常局限,阻碍了聋生在自我表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方面的发展。影响聋生对工艺美术理论的理解,虽然观察能力强,但思维和想象能力受限,极易在工艺美术课堂中出现进步慢和成就感缺失,从而对课堂内容失去兴趣。在陶艺课堂中,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升聋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成就感。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陶艺课程的开展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前提,不能对聋生进行理论和技艺的直接灌输,这样不利于聋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3]。教师可通过观察欣赏的方式将聋生代入专业背景情境中,通过欣赏、观察甚至触摸感受陶艺,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聋生专业兴趣的产生。聋生比普通学生在视觉和触觉感知方面更为敏感和有效,结合聋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等媒介向聋生展现陶艺的工艺美。通过收集整理优秀的陶艺作品图片,结合我国陶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向聋生展现陶艺的魅力,在深厚历史背景熏染下培养聋生的兴趣。
工艺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核心所在,但在课堂中直接灌输工艺制法等内容反而会影响聋生对陶艺课堂的兴趣养成。教师要适时搭建情境并利用媒介,通过在一定的情境和媒介下展开工艺的教学。在课堂中反复机械的练习各种陶艺技法,学生会感觉很枯燥。但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欣赏与感悟,联系实际,再动手制作陶艺,这样就有不一样的效果。在主题情境下,聋生通过观察表现的对象和示范作品找到合适的表现技能与方法,再结合教师的课堂引导协助,就能较好地完成课堂学习内容及表现自己的想法。
陶瓷艺术融合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4]。摆脱陶艺固有的形式印象,拓展陶艺表现形式,更加贴合聋生生活。陶艺不全是瓶瓶罐罐,它的表现内容可以是面具、是飞鸟更可以是生活中的全部,打破传统思维适时进行创新。更可以在陶艺课堂中融合其他艺术表现元素如色彩、图形和立体雕塑等。陶艺是一种媒介,是允许和各类艺术元素进行融合的。可以在陶片上通过绘画、书法、添加色彩等进行形形色色的创意。通过与各类艺术元素的融合,创造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信心的培养能够让聋生对陶艺课堂保持一种信念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信心的培养是多渠道的,例如,每节课下课前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的作品,在学生中产生对于作品的讨论,这无形中也是一种交流和进步。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校内外平台,积极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推广出售,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让学生获得来自学校教师、同学甚至社会的肯定,荣获满满的成就感。这种肯定和成就感是保持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创作信心以及获得成功快乐的重要来源。
聋校中职陶艺校本教材的开发应遵循聋生的认知特点。陶艺校本教材内容的选取应该以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为标准,以陶艺制作工艺技术的学习和企业岗位用工标准为主要方向。注重陶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以“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合理把握陶艺制作理论和实操能力的内容安排。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能够对陶艺制作流程、陶艺材料、陶艺基本制作方法的系统性掌握。
构建聋生中职陶艺工艺高效课堂,可有效增强中职聋生陶艺工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升中职聋生的艺术审美和实践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陶艺作品的创作体验中,让聋生感其质、掂其量、悟其质,才能激发聋生的创造力[5]。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观察与体验中释放聋生学习陶艺的内在动力。中职陶艺教学要立足于专业兴趣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和实际用工岗位的结合,挖掘聋生学习潜力,将聋生创造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陶艺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就业并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