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的问题,以及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关系,提出高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内涵建设;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主导性 主体性 亲和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04-02
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高校要在着眼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下功夫,在思政课守正创新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这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要求相契合,为如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增强学生获得感,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探讨高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
一、高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上还不够深入,在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则上还不够准确,在处理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矛盾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导致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面临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一是未能较好地遵循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教学内容固化陈旧,在政治热点和学生兴趣点方面把握不够精准;二是教学方法不够接地气,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等方面把握不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单向”传输转向“双向”互动交流的手段运用不到位;三是教师在坚持言传与身教结合方面实效性不强,缺乏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体现在教学语言魅力和情感人格魅力仍然存在不足;四是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实践阵地的有效开发与规范管理不到位,各类实践资源整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实践育人成效不显著。
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一是学校对学生主体的个性化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与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品质、喜闻乐见的事物与教学活动匹配不融洽;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交流和互动为前提,然而现实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支配地位,更多是被动接受和服从,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主体性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主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与强化参与意识仍然不够,致使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不能得到很好开发、发展与呈现。
二、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关系
(一)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对立关系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需求与特点,蕴含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辩证统一思维。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对立关系,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种对立关系体现在教师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努力成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设计者;成为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相关教育任務和目标的组织者;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主导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学生讲授示范、答疑解惑。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因自身的主体性需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根据自身兴趣、学习目标和价值判断等对教育内容进行主体性选择;对教师发出的主导性作用指令和信息进行判断与转化,并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与认知理念,对教育信息和指令进行理解、消化与吸收,内化为新的知识系统。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目标与教育目标可能存在差异,致使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矛盾容易走向对立状态。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对立关系,积极寻求两者的平衡点,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把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有效结合,既不能过度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不能过度地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淡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互动原则
思政课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内在感受,脱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要与期待,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结合上。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同样,没有学生主体性作用,缺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是唱“独角戏”,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将得不到彰显。
三、高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进一步找准“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驱动高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着力点。
(一)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内涵建设
1.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驱动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有吸引力。尽管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负责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内容选择最终要服务于教育目标。因此,要选择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有吸引力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和教学篇章,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破除教材体系的原有框架,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将枯燥的思政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内容”,打造“本土化”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对思政课“真爱”“真懂”而“真学”。
2.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驱动思政课教学方法运用有说服力。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坚持教材使用统一性的前提下,应灵活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摆脱思政课传统说教和灌输,充分体现“教”的多样性输出与“学”的个性化需求,以满足学生主体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遵循师生互动规律,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等,侧重激发学生的成长体验和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从而使教学方法运用在传承中创新、在改进中加强。
3.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驱动思政课教学语言发声有感染力。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注重在学生的教育引导成效上下功夫,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最能打动学生,是言传身教的最好体现。教师要注意构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话语体系,注重转换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乏味冗长的教学话语,在师生互动中使用“接地气”、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4.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驱动思政课教学阵地建设有针对性。思政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到教学阵地建设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性需求,不局限于校园,自觉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将思政课堂“主渠道”延伸到校园或校外,把校园党建活动室、校外红色文化基地、纪念馆等作为新的思政课“主阵地”,打造“体验式”“情境化”的教学场景。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1.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前提,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教好书”。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前提,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和主体价值”。思政课教师尊重学生主体性,一是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及所惑,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动机,并为之答疑解惑。二是关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生活习惯、学习目标和家庭状况等,做到多关心、多交流和多鼓励。三是服务学生的主体需要,改变教学服务姿态,坚持平等对话交流,少一点发号施令,多一点情感关怀,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深入学生群体当中,使教学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四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围绕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收集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在教学方法改进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言传身教,增强课堂互动效果;在教学语言发声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感染力等,从而使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以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为抓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育好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合理需求,让学生的合理需求能够有求必应、有获得感,从而调动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觉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思政课真正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为此,思政课教学改革,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寻求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一致的教学素材,如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思政课教师应从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和素养标准,引导大学生真正认识自我,提升就业市场所需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等。其次,要在教学方法改进上寻找突破口。新时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社会思潮、网络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认知模式、行为习惯、交流手段和思维方式等充满了个性化与多样化。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以往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喜争辩、爱表达等的思想特点,通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围绕学生主体的现实诉求和期待,以“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感化学生,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曲洪美,刘国强.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理性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佘远富,李亿.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8(9).
[3]周政龙,徐志远,赵衍民.遵循“三种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作者简介】黄运堪(1986— ),男,广西上思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