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的构建难点与应对措施

2020-04-06 03:59曾小贵姜攀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考核机制脱贫攻坚

曾小贵 姜攀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构建中扶贫工作难以量化影响扶贫成效的评估、扶贫难度系数和扶贫质量界定影响扶贫评价的公平性、区域间贫困程度界定难影响考核的精准度、精准扶贫的考核方式制约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等现实难点,提出解决广西高校精准扶贫难点的措施:考核主体应兼具多元化和社会化,并保持其独立性;构建科学、客观与公平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方式智能化,考核程序理性化;以考核绩效为导向,凸显考核的实效性和激励性。

【关键词】广西高校 精准扶贫 考核机制 构建难点 应对措施 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06-03

高校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力量,其主要是通过广泛动员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实践行动,践行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广西高校在广西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发挥其智力帮扶、人才帮扶、教育帮扶、文化帮扶的作用,已成为广西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当前广西高校精准扶贫已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作,做好精准扶贫考核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为考察视阈,结合工作实践、调研,探寻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的构建难点,提出应对难点的措施。

一、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的价值蕴涵

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持续推进广西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高校精準扶贫考核机制是推动扶贫责任落实的重要抓手

构建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是高校推动扶贫责任落实的重要抓手。当前,广西高校在精准扶贫方面,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将脱贫攻坚工作列入高校重大工作范畴,在高校内部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避免工作形式化,将该项工作抓牢抓实。科学高效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能够对广西高校阶段性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有效反馈,以便于高校不断修正扶贫思路,改进扶贫工作方法,推动扶贫责任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实现国家扶贫战略目标。

(二)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是保障扶贫工作推进的驱动力

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是对高校当年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关乎各高校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各高校党委书记年度主体责任的落实,也是保障扶贫工作推进的驱动力。首先,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能充分调动广西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桂林某大学每年年初召开一次扶贫攻坚年度部署大会,在会上重点介绍上一年度学校扶贫攻坚工作接受上级考核情况,并讨论部署本年度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研究会议,专题研究当前扶贫工作成效、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内容;每年年终召开一次年终总结大会,总结该年度定点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党建助脱贫等方面的内容,总结提炼更见效、更有效、更长效的扶贫工作机制。其次,考核机制存在竞争机制,容易形成互相学习典型经验、相互“比、学、敢、帮、超”的积极向上氛围,能激发广西高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呈现良好的高校参与扶贫攻坚的工作氛围,与中央扶贫战略保持高度一致,以保证如期达到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

(三)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是检验扶贫精准度的标尺

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主要聚焦在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过程的监督,是检验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标尺。首先,考核机制能够激发广西高校自身的潜力,不断整合和挖掘扶贫资源,投入精准扶贫工作,扩大精准扶贫成果,让贫困人口更大限度地得到实惠,打赢脱贫攻坚战。例如,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调动校企合作企业及社会力量在定点扶贫村中开展农产品培育技术培训会和农产品消费扶贫对接会;广西某高校多措并举、创新思路和办法,在校内开展定点扶贫村农产品消费扶贫“三进三建”系列活动,使农产品“进食堂、进社区、进家庭”,并建立第一书记农产品专营店、农产品专柜、工会活动农产品展销节等,进行精准帮扶,仅2019年全校消费扶贫总额就达400多万元。其次,有效的实地考核机制能够有效监督广西高校扶贫工作的具体环节,能够为扶贫项目的实施指明正确的方向,指导广西高校有效整合资源开展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帮扶项目,使扶贫资金的使用更有针对性,将有限的扶贫资源用于贫困人口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有效改变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

二、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构建的难点

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构建可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鉴于扶贫机制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依然面临一些构建难点。

(一)扶贫工作难以量化影响扶贫成效的评估

首先,在扶贫成效考核中,一般从多维度进行评价,如脱贫摘帽人数和脱贫摘帽村数量、减贫比例,以及扶贫点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但我们往往只能对脱贫摘帽村的数量和脱贫人口等进行量化考核,其他方面难以进行赋分量化。其次,各项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成效有时间的差异性,如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既有“短、平、快”,也有“长、高、慢”,扶贫成效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评判,存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问题。再次,各市、县扶贫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各高校精准扶贫的帮扶措施投入成本和实效比例难以衡量,对高校精准扶贫的成效也就难以公平地评价。

(二)扶贫难度系数和扶贫质量界定影响扶贫评价的公平性

扶贫难度系数和扶贫质量界定在当前是扶贫考核的一大难题。一是精准帮扶点贫困程度、资源、贫困人口思想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扶贫工作的评估。例如,广西深度贫困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和一般贫困县,无论是地理条件和资源、经济发展都不能相提并论,贫困程度不同造成各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和难度系数不同,而各地域的脱贫攻坚的难度系数无法进行具体的数字量化。二是各精准帮扶点贫困人口脱贫质量不仅存在长期和短期效率的矛盾性,所有群众的实际人均经济收入增长水平也很难统计和有效量化。例如,带动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5亩,油茶生长期3~5年后,贫困户将会在未来20~30年每年获得固定收益5万元以上,但在油茶生长期的3~5年内贫困户是没有固定收益的,而介绍贫困户外出务工或发展“短、平、快”收益低的项目短时期内成效更明显,但就长远脱贫成效考虑,种植油茶项目更具有优势。

(三)区域间贫困程度界定难影响考核的精准度

一是各地域贫困人口发展经济和自主脱贫的思想意识等内生动力不尽相同。较发达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自立自强意识较强,帮扶单位只需提供技术培训或资金支持往往就能起到较好的扶贫成效;但部分贫困地区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还需要做好“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工作。二是精准扶贫实效考核经常将定点扶贫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依据,但由于不同地域群众文化差异不同、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不同,造成考核主体在考核高校精准扶贫实效时很难界定,如某少数民族山区群众经常表达评价一项工作为“还可以”,实际意思是“非常好”,但可能被考核组理解为“合格”或“一般”。

(四)精准扶贫的考核方式制约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当前,难以找到社会化、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平衡点,进而规避考核的主观性。一是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的考核方式以第三方评估、区域交叉考核、综合评估、日常督查等方式开展,多种考核方式各有优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二是精准扶贫就是精确地帮助改变贫困地区群众思想、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科技等各个领域低于国家基本水平的现状,这是一项区域性发展的系统工程,如何评判该区域性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必将需要社会化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但是,由于时间、空间和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找到这个平衡点对广西各高校精准扶贫的成效进行全面、系统、公平的评价和考核。三是在现实扶贫成效考核中,考核主体往往是单一性的,在某一行业工作具有指导和领导地位,凸显政治考核功能。但是,对其他方面发展情况的了解不够专业,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高校精准扶贫实效考核主体主观判断的误差。

三、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的优化措施

鉴于现实中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的构建难点,为更好地发挥广西高校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的价值和功能,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卓越的效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考核主体兼具多元化和社会化,并保持其独立性

一是针对扶贫成效考核主体单一、考核结果存在较多主观因素导致失真或权威性不高等问题,应该从各界人才中聘选优秀专业人才,构建具有多元化成员组成的考核组织机构、监督机构,特别是在过程实地考核过程中,要體现开放、民主、多元化的参与度。二是坚持定点帮扶县乡人民群众为本的原则,公开透明考核结果,自觉接受当地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尽可能地让考核过程社会化。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吸收人民群众的好建议或好方法,不断改善广西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格局、提优工作途径和方法,使扶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三是多元化社会成员组成的考核组织、监督机构应保持独立性,其中的成员可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考试通过后方能开展工作,但应该明确考核标准,并且每组应设立2个以上的考核员、1个监督员,以规避考核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感情评分,确保考核的专业性。

(二)构建科学、客观与公平的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是精准扶贫实效考核的关键,所有的考核工作都应以它为中心开展,因而考核指标体系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决定了考核结果是否公平、真实有效。一是考核指标要聚焦目标任务的完成,以责任层层落实为导向,明确广西各高校“一把手”、执行部门、具体执行者的具体责任并签订责任状,形成职权明确、齐抓共管的高校精准扶贫良好氛围。二是构建详细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广西区直单位定点扶贫年度考核为例,主要分为帮扶成效、组织领导、选派干部、督促检查、结对帮扶、基层满意度、工作创新等七大类指标和10项具体指标。例如,帮扶成效方面,可适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比例及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等指标;选派驻村干部方面,除了聚焦选优选派,还应考核是否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优先提拔驻村干部、是否将驻村干部的激励措施落到实处等。三是合理兼顾考核的公平性。从大类考核指标来说,由于广西各高校可支配的扶贫资源不同,因而上级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应统一调配安排年度扶贫资金,并在此基础上由各高校自主增加配套帮扶资金,从而增加帮扶资金的考核。帮扶资金的考核,可从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及资金违规违纪等几方面入手。另外,还要适当考虑部分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如深度贫困县的退出其难度系数显然要大于普通的贫困县和贫困村,可适当增加赋予大于1的权重系数,适当兼顾公平性,调动相关高校帮扶单位的积极性,激励这类高校克服各种困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三)考核方式智能化,考核程序理性化

当前,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广西脱贫攻坚APP等扶贫类系统软件日趋完善,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我们可以更加便捷、有效地了解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考核主体可通过系统提取扶贫数据,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既减少考核主体单位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又减轻农村基层干部的负担,提高考核的信息化和便捷性。考核方式可分为年终考核、过程考核、社会考核、当地县委政府考核等方面,并分别赋予一定的比例权重,总体把握考核方式的合理性。

1.年终考核。一是由广西各高校根据精准扶贫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进行自我评价,并收集相关的佐证材料,提交到上级主管部门。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唯一的考核组审核广西各高校提交的材料,可采取入户调查、交流座谈、电话随访、查阅档案等方式进行,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三是根据广西扶贫开发办公室及行业部门反馈的数据和平时的督查结果进行加分或扣分。

2.过程考核。可采取不打招呼的方式对广西各高校平时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过程考核,每年1~2次。一是到各高校查阅会议记录、年度精准扶贫档案文件、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等,进行实地核查,了解各项工作推进情况;二是到定点帮扶的县和村进行实地核查,了解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推进情况、工作到位情况、群众受益情况等,监督把控好广西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

3.社会考核。由广西高校上级主管行业部门从各行业部门、社会各行业部门佼佼者中聘请专家组成社会考核组,对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的社会效益进行考核评估,可从精准帮扶县和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满意度等方面入手,在首先分析调查人员素质的情况下,对广西各高校精准扶贫的最终成效进行“好、较好、一般、差”的调查评价。

4.当地县委政府考核。广西各高校是定点帮扶村的区直后援帮扶单位,但在当地,县委政府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具有管理后援帮扶单位的权限,也是在扶贫一线帮扶单位和帮扶单位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对各后援单位帮扶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每年度考核主体可以通过问卷、函等形式,针对广西各高校在定点扶贫县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所取得的成效等方面,收集整理广西各高校各定点扶贫县的考核意见,作为一定的参考依据,并根据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赋分。

(四)以考核绩效为导向,凸显考核的实效性和激励性

精准扶贫考核的目的是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激励先进等,但现实中考核结果往往未得到充分运用,只有不断将考核结果指导于广西高校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才能达到考核的真正目的,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一是尽可能让精准扶贫考核指导扶贫工作实践。考核主体应尽可能详细地公告、公示被考核单位的考核结果,全部公开化考核过程,接受被考核单位或社会的监督,并反馈考核结果相关的具体问题清单。这样既可增强考核的公信力,又能讓被考核单位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不断改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扶贫效率。二是不断强化考核结果的激励性。当前扶贫考核重在通报或反馈问题,但激励性机制尚有欠缺,在优先考虑考核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除了制定严格的问责制度和惩戒措施外,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正向的激励机制,如对扶贫成效显著的广西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对广西高校党政干部、专任教师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个人给予优先提拔重用和晋升职称等,树立良好的考核导向。三是注重考核后的经验交流和问题整改督查环节。一方面,可以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选取广西高校扶贫工作的典型代表,在一年一度经验交流活动上交流发言,促使广西各高校取长补短,吸收先进典型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部分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列出问题整改清单,并进行督查和跟踪反馈,以补齐短板,从而有效促进广西高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扶贫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晶,李思琪.建立科学成效评估体系 助力各方资源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人民论坛,2018(3).

[2]史志乐,张琦.脱贫攻坚保障:贫困县考核机制的完善和创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3]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J].改革与战略,2019(8).

[4]罗业富.让精准扶贫档案为脱贫攻坚助力[N].钦州日报,2019-08-2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019KY13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小贵(1983— ),男,四川资中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姜 攀(1983— ),男,湖北鄂州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考核机制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美国大学体育课程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当前铁路客运企业盈亏总额考核机制探析
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