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汉琰
(无锡锡西新城医院,江苏 无锡 21416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且以炎性滑膜炎为显著特征的系统性疾病,多发生在40-60岁女性群体中[1]。早期病人多表现出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晚期病情加重,可引起畸形、功能丧失或者是关节僵硬等症状,甚至残疾[2]。如今,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笔者通过对6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67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对比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7年3月-2019年5月内收治的6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且设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67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设为对照组。对照组67例患者中有21例男性和46例女性,年龄区间19-72岁,平均年龄(48.59±5.18)岁。观察组67例患者中有23例男性和44例女性,年龄区间21-68岁,平均年龄(47.51±5.68)岁。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分组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CCP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AKA)等免疫学,由同一名工作人员完成采血工作,取5 mL标本血,肝素抗凝处理后,按照3000 r/min标准进行离心处理,取上层血清,备用。(1)RF检测,选用AU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RF,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浓度>14 KU/L,表示呈阳性,反之则判定为阴性。(2)抗CCP抗体检测,选用上海广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完成检测,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结果浓度>5 RU/mL表示呈阳性,反之则判定为阴性。(3)AKA检测,通过试剂盒完成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按照说明书实施操作,检测结果角质层呈现出典型出线状或者板层状荧光染色,表示呈阳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RF、抗CCP抗体以及AKA检测阳性情况,同时,对比观察IgG、补体C3及C4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方法 将相关数据录入SPSS 20.00软件中进行分析,均数±标准差(Mean±SD)和率(%)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予以t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RF、抗CCP抗体以及AKA检测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RF、抗CCP抗体以及AKA阳性率更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比较RF、抗CCP抗体以及AKA检测阳性结果(n=67)
2.2 联合检测阳性情况 观察组67例患者中,联合检测显示24例阳性,阳性率为35.8%(24/67),对照组67例患者中,联合检测显示4例阳性,阳性率为5.9%(4/67),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IgG、补体C3及C4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gG更高,补体C3及C4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 IgG、补体C3及C4(n=67)(Mean±SD)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研究发现,其发生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年龄段是高发阶段[3]。临床上,患者多表现出体重下降、低热、疲乏感等症状[4]。这些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率逐年升高,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早期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5]。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RF、抗CCP抗体以及AKA阳性率比对照组高,这一结果说明,除了传统类风湿因子检测,还应该检测自身抗环瓜氨酸以及抗角质蛋白抗体,辅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提高诊断效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之一就是类风湿因子,但是,类风湿因子检测的特异性并不高,非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或者正常人机体中均可检测出,因此,仅仅依靠类风湿因子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容易影响诊断准确性。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且有效的治疗,可改善机体关节功能,而且可延缓或者防止功能障碍或关节损伤,提高临床疗效。相关数据证实,抗角质蛋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间有着密切关系,具体而言,抗角质蛋白抗体呈阳性,表示预后欠佳,关节损坏程度较严重。目前,关于IgG与补体C3、C4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尚不明确。这次研究显示,观察组IgG高于对照组,补体C3、C4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分析,IgG及补体C3、C4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可辅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提高诊断效率。当然,本次研究的样本例数少,缺乏代表性,因此,关于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还需临床进一步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