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玲
摘要: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生习作干枯、语言苍白,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习作质量差强人意。但与此同时,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性格天真烂漫、想象力又十分丰富,所以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生活优势,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见闻,描绘自己亲身、真实体验,寻找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对提升学生写作质量与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源头活水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关于学生习作的点评时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动不停。”所以在小学习作教学指导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关键在于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之结合,让学生将亲身体会描绘出来,才能表达自我;汲取生活之源,才能写活习作之水,避免陷入习作千篇一律的困境。
联系生活,挖掘生活体验
无论是在校学习,抑或是在家学习,学生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自己眼中的生活。要让小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就需要他们深入生活之中,挖掘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的习作,才能更具个性化。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其对生活的观察更为深入,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在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独特的经验。联系生活,即是要求在习作中挖掘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并将之应用到习作之中。如每年母亲节、中秋节,学校、家庭都会举办各种活动,这些体验都是进行写作的良好素材。如母亲节活动过后,可以以“感恩母亲”“母亲画像”等为作文主题,让学生回忆母亲所做的一件小事,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在这种节日氛围中,学生已经深刻回忆母亲的过往,能迅速地投入到写作之中,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品味生活,汲取生活之源
“源头活水”不仅仅是学生的在校生活,也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所以寻找习作的源头活水,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舞台,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也是学生最多彩多姿的部分,也是学生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这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校园生活,认真体会校园生活内涵。在指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与同学探讨交流校园生活的美好,写作中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家庭与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主要来源。例如,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最放松、最亲切的地方;而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体现在与同伴交往中自由平等的感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写作,深入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在生活事件中获取写作经验。
知行合一,描绘心中所想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差异较大,对生活的感触也不同;但是作文时却难以描绘出来。如“一件小事”中,学生就会联想到帮助某某同学或者某同学爱护公物。虽然这些事情经常发生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但却不能属于学生独特的体驗,没有深刻的体验就难免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寻找习作的生活源水,也需要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能够顺利地将自己心中所想描绘出来。
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思维十分丰富,心中所想也很细腻,实际写作中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即是知行难以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仅仅有体验、有感悟而不知道该如何抒发出来,那么小学生作文依然会处于表面的状态,难以深入。做到知行合一,就需要将生活经验与写作融合在一起,促进写作质量的提升。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真实生活体验,能唤起学生心灵的需要,达到“言为心声,意在笔先”的目的。
勇于想象,深化习作含义
粗略的生活体验只能写出概括性的文章,却无法描绘出生活的细节与精致之处,只有勇于想象,深化习作选题的内涵,才能让作文更具有可读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如日常中学生所见的一草一木、月圆月缺都具有深刻的含义,甚至代表着人生的起起伏伏,在习作学习中学生深刻感悟、勇于想象才能养成对美好世界的感受力与描绘力,并进行升华,作出个性化文章,避免出现“现代八股文”的现象。如在事物写作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是简单描写事物的外形、对生活带来的帮助等,却很难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引申出更多的意义。所以作文指导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品味生活中最真、最深的内涵,创作出高品质的习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练习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汲取写作源泉,学生作文才能张扬个性,体现自我,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怪圈。在小学习作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感悟,更要发现生活中的真情并大胆表达,才能让学生作文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马成燕.让习作教学回归生活[J].宁夏教育,2018(10).
[2]张晨瑛,李维勇.生活化:彰显小学应用文习作的应需特质[J].语文教学通讯,2018(Z3).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