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燕
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将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开启成功的人生。
挖掘爱国素材,激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的精神支柱。《礼记·大学》中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之道。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家国情怀的不同时代的表征。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多篇蕴含着家国情怀的课文,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张自忠将军》《小英雄雨来》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诗。此诗前二句,主要是回顾平生,中间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形势的认识,最后两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坚定的选择。全诗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诚挚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字里行间闪烁着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笔者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抓住了爱国这个主题,通过品读鉴赏来触摸作品的灵魂。在拓展教学环节中,笔者还对南宋时期映照千古的英雄人物做了介绍,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盼望祖国统一的陆游,豪放派诗人抗金英雄辛弃疾等,让同学们认识到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繁荣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要更加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结合故事,培养正确价值取向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也更加重视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入的课文中,很多都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教育目标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每堂课的教学之前,就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价值情感、价值取向的问题。比如《少年中国说》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讲到了梁启超先生早在百年前就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观点。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梁启超为什么要把这一重任让中国的少年来肩负呢?在经过了同学们的小组讨论之后,笔者设计了“展示社会主义新貌”的环节,通过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加入世贸》《港珠澳大桥》《发射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等视频,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梁启超先生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并让学生来思考,作为当代少年你将怎么做?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整合文本资源,渗透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书写亲情的文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渗透亲情教育,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领悟亲情,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让教育回归人文性。比如,《慈母情深》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该篇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者描述了小时候母亲不顾劝阻,不顾家庭经济拮据,拿出“一元五角钱”支持他去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例。“一元五角钱”在今天看来,真是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一个靠27元工资养育着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每一分钱都是算着用的。文章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自己的眼看、耳闻、心想,通过对母亲的形象描写,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
結合课文,培养热爱自然情怀
大自然之美给了人心灵的愉悦,生命的润泽。那些引人入胜的自然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如水的月光,摇曳的柳丝,让人感受到惬意和舒畅;蔚蓝的大海,奔流不息的长江让人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博大……学生只有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只有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才能构成和谐的世界。我们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内容中,也关注到了热爱自然的教育。比如课文《四季》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儿歌,表现了四季的不同特点和作者对四季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领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之美。在教学结课环节,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儿歌,你感觉四季美吗?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呢?学生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挖掘本文中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实践,探索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让人文素养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花香四溢,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