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境遇阻断了高校师生开学返校的行程,但阻挡不了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初心和大学生立志成才、求知报国的追求。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统一部署下,全国高校快速响应、积极行动,利用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和多种在线教学形式,打响了一场在线教学的攻坚战、保卫战。而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怎样?获得哪些经验、反思与启示?疫情之后在线教学的应然趋向如何?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更是值得高等学校思考和谋划的一个关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问题。
对疫情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重构,其逻辑起点是必须了解、把握在线教学状况及其实际效果。为此,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利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向学生推发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 903份。其中,理工类学生3 517人,占71.73%;文科类及他学科学生1 386人,占28.27%。参与调查的不同年级学生分布情况为:一年级1 913人,占39.03%;二年级1 617人,占32.98%;三年级1 284人,占26.19%;四年级89人,占1.82%。本调查问卷以学生满意度为视角,其内容包括: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准备,在线教学平台与教学方式,在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状况等。
教师对待教学和育人工作的态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效果。在调查中,学生对疫情期间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您觉得各任课老师对待在线教学的态度是”,认为“非常认真”和“认真”的达到94.47%;在回答“您对在线教学各要素满意度最高的是(多选题)”问题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占75.81%。一方面,这检阅出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师德修养,绝大部分任课教师能够恪守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和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他们对所授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策略以及对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运用等方面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顺畅及其实际效果。从总体来看,学生对疫情期间任课教师的在线教学准备情况比较满意。一方面,对于“您觉得任课老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充分吗?”学生认为“非常充分”和“充分”的占87.58%,认为“不充分”和“非常不充分”的不足1%。另一方面,对于“您觉得任课老师对在线教学形式的把握和运用(包括在线教学平台、在线教学流程、在线教学管理等)熟练吗?”学生认为“非常熟练”和“熟练”的占79.44%,认为“不熟练”和“非常不熟练”的占1.45%。从不同学科和年级来看,文科类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准备的满意度略高于理工类学生;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前教学准备“满意”的比例差别不太明显,且均超过85%,但对任课教师把握与运用在线教学形式的“满意”度随着年级而升高,分别为76.63%、79.22%、83.34%和87.64%。
调查发现,任课教师对于在线教学平台的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腾讯课堂,其次是钉钉、学习通、雨课堂和QQ;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任课老师互动交流(包括在线讨论、答疑、作业提交等)使用最多的平台”,以及学生“最喜欢或认为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平台”,同样集中于腾讯课堂、钉钉、学习通、QQ和雨课堂。除“腾讯课堂”外,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任课教师使用上述教学平台的比例略有先后次序的差别。然而,在“您认为对在线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多选题)”调查中,“教学平台及网络运行是否顺畅”排在第一位,占75.02%;在回答“你觉得在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网络速度”排在第一位,占58.13%。由此可见,在线教学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介质而开展的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平台以及网络运行顺畅与否显得尤为关键,对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师生相互作用的呈现形式。它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达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在您参加学习的课程中,任课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多选题)”,学生回答“教师全程直播讲授”“直播(录播)+互动讨论(或测试)”排在前两位,分别占78.93%和61.39%。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无论是不同学科还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全程直播”和“直播+研讨式教学”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而“线上研讨式教学”的比例最低,仅为1.43%。这一方面说明,按照教学进度采取“直播”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学习体验,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因长期习惯于接受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因而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或者观念和能力上的欠缺。
教学评价是教育测量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涉及到诸多要素和有多种评价方式,但其核心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对于问卷中“您对在线教学的整体学习效果满意吗?”有65.96%的学生回答“非常满意”和“满意”。对于“您觉得在线教学形式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帮助吗?”有61.8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对于“您认为在线教学跟线下课堂教学哪个效果更好?”有48.01%的学生认为在线教学效果不及线下课堂教学;而只有19.11%的学生认为两种教学形式同质等效、16.7%的学生认为在线教学比线下课堂教学更好,两项之和为35.81%,即略超1/3的学生认为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同质等效。对于“如果将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形式常态化,并与线下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您的态度是”,有67.13%的学生回答“非常支持”和“支持”。这一结果与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整体学习效果满意度相呼应。
从总体来看,学生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差强人意。它受到在线教学过程多个因素的影响。除了教学技术手段等因素外,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教师单边的活动,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是双方相互作用、交流融合的过程。
一方面,在线教学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迁移,而是一场由抗疫带来的观念转变、模式更新和学习革命。教学时空场景和教学供给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强化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重构教学流程和变革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和智慧教学工具,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吸收内化。为此,在关于“对在线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选择中,分别有27.27%和22.3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设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有32.39%的学生把“课程相关资源供给是否充足”作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其主要方面在于“学”,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但如果仅有教师的主观努力而没有学生的学习自觉、自主、自律,其教学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在“对在线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排在第二位,占50.44%;而对于“您在线参加课程学习的状态是”,37.47%的学生能够做到“专心致志、积极思考”;“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经常开小差”和“有选择性地听讲”的学生占59.39%,另有3.14%的学生“完全听不进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强化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注重课程教学设计与问题支架设置,启发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
此外,在线教学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和传导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信息的。而其音、画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学信息的传播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因素在学生的调查中排在第三位,占35.6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为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从总体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效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76.24%。不同年级分别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学生对其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坚持在不断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丰富的教学成果,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离党和国家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如果您对思政课在线教学总体效果有不满意之处,主要原因是(多选题)”调查中,学生回答较为集中的方面表现在:学生上课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在线互动讨论缺乏;教学视频没有回放;教师直播(或录播)的画面和声音质量较差;教学平台的选择不合适;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双向互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当认真思考和亟待改进的问题。
打破时空限制的在线教学,不仅成为居家抗疫的新“热点”,而且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新模式。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在线教学实践与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在线教学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优势的深度融合,进而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生态和新常态。
疫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害,给公众心理上带来难以承受的恐惧和焦虑;另一方面,它又促使人们必须深刻总结与理性反思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经验教训。同样,突发的疫情给高校开展在线教学以措手不及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让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在压力与挑战中对在线教学的“是”与“不是”有了更加切身的体验与感受、对在线教学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1)在线教学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必然而自然诞生的一种教学形态。它与线下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与融合,构成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一体两翼”。或者说,在线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纵观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无不是不断地以新的技术手段来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及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因此,回答“在线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回答“教学是什么”的问题。
(2)在线教学是基于信息时代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利用慕课、直播、录播等多种形式进行碎片化传播和知识卡关联;通过存储、“回放”功能,供学生反复浏览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借助智慧工具和大数据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和个性化辅导。在线教学依托网络平台将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教学过程要素联结在一起,但绝不是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搭建了一个师生分离、隔屏相望的“教室”,更不是线下课堂在物理空间上的网络“迁徙”,因而不能移植和照搬线下课堂教学的思维与模式;在线教学也不是满堂直播(录播)或者直播(录播)+PPT 课件的简单呈现,更不是20世纪的“电大课堂”或“电化教学”,而是凸显以“学”为中心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双向互动的教学结构、流程的重新设计。
(3)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线上平台授课,而是更广泛、更深层意义上的学习。在线教学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获得学习能力上的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增值”。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Robert·M·Gagne)等人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教学就是“嵌于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3]。在线教学即是要通过嵌入“一系列事件”,来架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问生之所需、解生之所困、助生之所学。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既挑战了网络平台的硬件,也检阅了学校教学的“软件”。随着对这种教学模式由起初的陌生、迷茫到逐渐适应并熟练运用,许多高校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越来越理性、越深刻地体会和领悟到在线教学的“变”与“不变”。这是在线教学实践收获的又一重要成果和基本经验。
(1)任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没有变,而是师生双方的角色和要求发生了改变。疫情暂时将校园、教师、学生在物理空间上隔离开来,集中大规模的“应急式”在线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安排和学习“队形”,但教师还是那个教师,学生还是那批学生;联结他们的不再是有形的、封闭的教室,而是虚拟的、开放和没有同伴相互监督学习的网络课堂;学习反馈、辅导的地点不再是教师与学生约定某一时间的答疑室,而是随时在网络智慧平台上进行。这些“变化”要求师生双方主动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一方面,于教师而言,任课教师不是逼着自己去做“网红主播”,而是由原来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权威”和“演员”转变为在线教学过程的“导演”和学生身边的“导师”或“教练”,更加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以问题引导教学、以互动启发思维,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经验的“主动拥有者”、问题的“真正解决者”,是在线教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另一方面,于学生而言,任何场域下的学习,体现的是一种自觉、自主、自律的过程,而并非受制于外力的监督和控制。由原来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观众”“听众”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实现从“被动”到“自主”、从“学会”到“会学”,乃是适应在线教学应有的角色要求和积极态度。
(2)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没有变,而是教学供给方式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与线下课堂教学不同,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表征、以屏幕为接受终端。虽然时空分离带来教学场景与学习环境的较大改变,但每一门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情境及核心内容与线下课堂教学并无二致。而在保持一定的教学氛围和仪式感的前提下,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和调整的是在线教学的供给方式和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是由固定时空转向跨越时空的教学样态,其教学供给也由课堂、教师、教材等转向了拥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资源的呈现由相对单一、滞后、独占转向丰富多元、即时和共享。这就“倒逼”任课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和照搬线下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而要更多地关注课程整体设计、框架搭建、资源整合、内容优化,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等,重构教学活动的流程,通过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在线学习体验,使学生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能力素质本位”的“能动学习”;要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便捷性、交互性、个性化等优势,通过限时答题、弹幕讨论、电子版书、课堂测试等多种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度,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所在,并注重发挥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以增强在线教学的针对性和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合作探究。
(3)教书育人的初心和担当没有变,而是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疫情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工作节奏,病毒阻隔了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学生的成长不能因疫情而停顿,人才的培养更不能因病毒而耽搁。相反,“隔空不隔爱”,疫情让学生更加思念校园和老师,也让教师更加惦念学生和教学。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体现着管理者的勇气与担当,展示出教师的责任与情怀。这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然,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炽热初心使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提升在线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要求教师既要牢牢把握育人初心和教学质量生命线“不变”,又要积极适应教学场景与时空的“转变”,不仅在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重构教学流程上下功夫,还要在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方式创新上做文章。比如在线教学由以往师生汇聚一堂“面对面”变成师生天各一方“屏对屏”,因而教学组织管理的重点不是依赖“网上打卡”“签到点名”,而是靠重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和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主播”,更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评价者。教师要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有挑战性的和可衡量的学习目标,变简单规定为任务驱动,让学生的互动讨论、争论辩论、分享交流等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行为得以发生,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要设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与评价,通过讨论、答疑、作业、作品展示等系列在线交互活动,建立学生互评机制;同时,基于智慧工具和大数据技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统计,并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在线激励,正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干预消极的学习行为。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在线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经过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找到了在线教学的“门道”,明白了“为”与“不为”的教学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线教学要做内容优化和资源整合,不做信息的简单搬运。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是围绕一定的知识内容和资源拓展而进行的,“内容为王、资源丰富”的教学要求永不过时,尤其是信息时代,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及相关资源的渴望愈加迫切和要求更高。而教学内容、资源拓展的“含金量”一旦打了折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学生的信任度和参与度,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指出的是,优化内容、整合资源绝不是简单、机械地全盘照搬教材章节或线下课堂内容,然后由任课教师满堂“直播”或“录播”,而是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观照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对在线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和二次加工,并围绕这一内容进行资源的整合与拓展。以内容优化赢得学生、以资源拓展吸引学生,即使用最简单的网络聊天工具,亦可给学生带来高质量的学习引导和启发。
(2)在线教学要做教学设计和问题支架,不做知识的满堂灌输。利用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重大举措。在没有以往课堂约束和同伴监督的情况下,一些学生难免会出现“终端在线、人不在线”的情况,而要“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其难点在于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以及如何教的有效与学的主动。因而在线教学的重心不是把功夫放在如何“直播”得更好,而要把精力投入到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做”起来、讨论起来、探究起来;教师的角色定位如何从单一的直播讲授转向设计、指导、帮助、干预等,而不是由“面对面”的课堂灌输变为网络视频的满堂灌输。因此,任课教师要转变以“教”为中心的观念,依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发挥互联网共享与互动的优势,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重构和问题支架设计,让学生学习共同体成为在线教学的主角,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得以实现。
(3)在线教学要做平台选择和技术学习,不做工具的盲目跟风。教学平台是为在线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是在线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载体依托;而智慧教学工具则是在线教学中具体方式方法实施所借助的技术手段,如慕课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由上述调查可知,教学平台的选择及其运行保障能力如何,成为在线教学能否顺畅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教师运用教学平台及智慧教学工具的熟练程度,则直接影响着在线教学方式、流程以及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开展在线教学,保证教学质量,首先需要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及相关智慧工具,同时做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学习。实际上,从线下课堂到在线教学,不仅是教师角色和教学模式的转换,而且是基于在线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主动适应新的教学形态,是身为教师的“自主”与“自觉”,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共同学习者及有效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疫情期间的大规模集中在线教学实践,不仅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阅,也从此拉开了呼吁已久的“用教育技术倒逼教学改革”的大幕。如何以此次抗疫“应急教学”为起点,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分析、把握疫情之后在线教学建设的应然趋向,并进行前瞻规划与顶层设计,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在线教学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时空场景与呈现样态,而且深刻影响到教育教学的理念及模式。在线教学的核心不是技术工具,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其中,强调以“学”为中心、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及突出问题意识和师生互动等,已成为大部分任课教师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行动。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探究意识等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积极态度,是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的重要成果和可喜现象。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如何将这一成果作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的“引信”,让教学流程的重构更精细、问题支架的设置更精准、师生互动的效果更精彩,从而使自己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型为教育的“启迪者”,真正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引燃”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成就个人的教学成长,以及如何从线上“单一主播”走向团队“协同作战”,从课堂教学、在线教学走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需要我们深入总结、研讨和提炼、升华。而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如何有效运用和推广这一成果,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和流程设计,使在线教学由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由教师全程知识讲授转向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进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课堂革命”,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需要从榜样示范、政策制定、激励机制、教学研讨、教改立项、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以及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划及有效推进的具体举措。
在线教学借助互联网独特的优势,推动了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学时空的延伸、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也从教学理念、组织方式、学生学习及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多维度冲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发新一轮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疫情的突发催生了在线教学的大规模集中开展,并第一次应急替代了线下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4]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努力探索慕课(MOOC)建设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从覆盖面和融合深度来看,在线教学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锦上添花”,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远未得到充分调动和彰显。此次疫情危机下的在线教学固然是一种应急之策,但无疑又是推动在线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次重大契机。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应及时捕捉和把握这一难得的机遇,趁热打铁、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并以打造“金课”和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着力点,由“应急之举”走向“前瞻规划”、由权宜之计转为常态机制、由临时教改变成质量行动。一方面,做好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明晰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破解在线教学建设和混合式教学中的难点、堵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其常态化应用和高阶性发展。另一方面,以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并将其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及教学能力提升与评价体系。此外,以信息化建设改进和优化教学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0年4月10日,教育部高教司召开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强调,“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优势凸显,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与学过程,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疫情期间我国在线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要以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为标志,启动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建设项目。高校在线教学建设应当抓住机会,应势而动、因势而谋,积极参与有关项目建设,按照国际平台课程上线标准和流程,努力打造国际在线课堂,为世界大学生提供我国高校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及指导服务。这既是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形象和为世界高等教育在线教育作出中国贡献的需要,也是引领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
总之,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实践必将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疫”时之计,更是变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