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突破性、引领性、创新性作用。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双一流”,作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双一流”,既要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也要着力夯实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建设方向不变、路径不偏与力度不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1]这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尤其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因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卓越人才和高科技的支撑。“双一流”高校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支撑,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的历史使命,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双一流”高校建设,必须要将基层党组织作为重要的依靠,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归根结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2]。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教育要受到社会的制约,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形态、社会性质、政治制度等都制约甚至决定着具体的教育目的、形态、性质。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双一流”高校建设作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关键一步,更应该自觉做到“四个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党的中心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推动“四个服务”落实到位的抓手,作为保证教育目的正确性的载体,其力量理应得到挖掘,作用理应得到发挥。
培养什么样的人,既是任何教育都必须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目的的直接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是“四个服务”,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双一流”高校的重要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更要是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地落实的组织载体,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作为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政治方向的重要保垒,理应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各类高校都应该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夯实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保障,把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作为实现内涵发展的动力源。双一流高校也不例外,甚至要以更高的站位重视基层党组织,更大的力度建设基层党组织,更多的办法用好基层党组织。事实上,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确实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又实现了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飞跃,同时又积极顺应教育发展大势,及时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开辟了建设高教强国的新路径,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根本在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4]77-78。而党的领导之所以能够得到全面加强,最关键的就是高校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进一步夯实了组织基础,提高了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了基层党组织成为实现党对高校坚强领导的重要保障,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用了九个坚持,阐释了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4]72。这个根本原则,就决定了“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必须立足学校实际,凝练学科方向,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在同一个层次类型中争创一流,在特色中冲击一流。这种把方向、定战略的大事,离不开高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努力担当[5],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执行落实和跟踪纠偏。
政治性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属性,判断其组织力的核心指标是其发挥政治功能的程度。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具有宣传、执行纲领和政策的功能,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单元,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凝聚力,政治功能的内容更加具体,执行性的内容更多,是开展“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政治核心和有力支撑。虽然笔者并没有高校有多少个基层党组织的确切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中高校应该占了较大比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体系健全且有较强凝聚力的基层党组织的存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落地落实,干部队伍、人才队伍的质态才能持续向好,进而凝聚强大的人力资源,为高校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也是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各个“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够持续提质增效、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流高校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党建引领。自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和保障作用,党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指导意见,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制度的设计与实际的执行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标准差,所以,在现实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认为党建工作位居业务工作之后,这与“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的地位要求差距较大。有的基层党组织骨干或党员,因为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党务工作积极性不够,对业务工作更为主动,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双一流”建设,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明显。如何把学校目标与教师目标统一起来,把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是“双一流”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党员队伍管理宽松软,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对支部工作不积极,在如何推进支部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问题上惰于思索,消极懈怠。基层党组织不能充分地教育引导党员体现应有的政治担当,展现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方向,无法有效激发党员们高度的行动自觉和对中心工作的贡献力,师生难以感受到党组织的先进性,难以看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在党员发展工作方面遭遇瓶颈。
部分基层党总支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内容安排不系统、学习形式不新颖、学习过程不细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一是局限于上传下达,“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缺乏踏实的工作态度,停留在表面上,造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得到很好执行。二是在学习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形式单调、内容空泛,对党员的吸引力不足,教育性不够。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细胞组织,是连接贯通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落地见效的基本单元。一般来说,高校基层党组织通常包括教职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和离退休党支部等。其中,广大教师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群体,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最终是由广大教师来实现。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加强“双一流”高校建设力度的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要积极作为且应大有所为。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支部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6]这就为在“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健全高校党支部的设置提供了依据。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根据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形势需要,结合日益多元的学习、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模式,按照“相对应”的原则,及时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确保“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支部;哪里有师生,哪里就有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另一个方面,要围绕一流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等,及时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将党支部设在学科上,切实推动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相融合,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功能。
一是要选优配强支部书记。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选拔符合条件的教师人员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确保党支部“双带头人”比例达到100%。通过落实“双带头人”机制,带动其他党员教师自觉加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推进,特别是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二是建立健全支部学习、活动制度。通过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建设,严肃支部的学习、活动纪律,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组织生活记录,着力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将“两学一做”工作安排制度化、常态化。根据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的特点,每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支部活动,提高活动参与度,确保组织生活规范。三是着力提升组织活动效果。将党的知识与理论,将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促使党员将政治信仰转化为内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建构精神价值体系。例如,发送理论学习材料供教师党员提前自学,再结合组织生活会集中学习、交流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效果;邀请高层次理论专家上党课,提升教师党员对共产党治国理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科技强国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会和把握,最终解决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问题。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和真理,而且实践着塑造灵魂和青年人才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果说,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4]78。具体到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教师队伍来说,他们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是贯彻落实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直接责任者,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推动科学研究、做好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在高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教职工思政工作,教育引导教师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更好地担负起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开展工作,努力构建包括思想修养、文化品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等内容的党建工作体系,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思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当具备的标准和条件,明确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积极吸收先进经验、更新工作内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逐渐完善高校党建工作内容[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8]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无疑是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教职工支部要积极开展党建工作,通过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并帮助教师加深对共产党执政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弘扬优秀的师德师风,真正塑造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这正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石。
高校基层党建应该与高校的相应职能契合,以党建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以专业丰富和提升党建内涵。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确保二者目标的一致性、任务的统一性和效果的互促性,实现高校党建和业务发展的相互促进。
院系教职工支部这一“特殊基层”要充分把握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发扬学科优势,立足于高校的职责和使命,紧紧围绕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工作重点,将党建成效转化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探索体现时代特色和党建规律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以党建引领专业发展,用专业丰富党建内涵,借专业发挥党建功效。
教职工党支部要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把握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的工作重点,组织学习“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在支部展开专题研讨,鼓励并激发党员教师发掘和提炼课程思政的手段和措施,启发和引领学生良好理想信念的培养。
教职工党支部要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工作要求,发挥院系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政府建言献策、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公众作为高校的使命担当。具体来说,要细致规划,合理安排,积极开展科普服务、公益培训等符合社会需求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优秀师资的作用,以点带面,服务社会。
总之,教职工支部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职能,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入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可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展现党强大领导力的一面旗帜。教职工支部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率先垂范。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其他社会工作,无论是分内的事还是分外的事,越是艰难困苦的工作,领导干部和党员越要带头去做。通过及时总结、积极宣传、组织学习身边鲜活的优秀人物和事迹,用优良的师德师风、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领,强化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科学研究”的重任感,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与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才可能落地生根,发挥良好效果。教职工党支部要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科研以及个人发展,甚至是教师健康、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于细微小事处温馨暖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内化为教职工的思想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