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有亮
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其以较为凝练的语言描述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古代文化承载了历史、人文、经济发展、社会风貌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所在。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之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
学生之所以对文学作品缺乏兴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少文章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达到共情。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联系实际的方式,将高中生活与文章中描绘的场景进行置换,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首先,如果是现代文章就找寻相似的场景或者内容,联系当前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高中语文选题范围较广,从日常生活到场景描述,从农业生产到抗日救亡,囊括了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画面。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联系,将文章描述的意境创建出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其次,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即便当时的历史场景不好理解,但其中承载的感情与今天是相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通感和共情线索的建立。比较普遍的感情譬如离别之情、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建功立业之情都是人的基本情感,教师应找到文章中与现代生活一脉相承的部分,联系实际生活,促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感情变化或者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例,其中有一篇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普通高中生可能并未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对于其中悼念的成分理解不够深刻,也不能理解革命同志间的友情是怎样的。教师一方面要以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则要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两人之间的情谊,以及身亡之后友人的情感变化,即愤怒、悲伤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情绪。为了贴近现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果是自己身边的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情绪会如何变化。以这种方式深化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赏析过程中尤其要重点关注这样一段话:“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篇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从怀念故人生前细节,到悲伤,到愤怒,到反思现状,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此处还要注意,为什么文章最后会提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结合鲁迅本人写文章辛辣讽刺的特点,这样的描绘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成分。教师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对于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语文学科的核心就是交互理解。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不能让学生一个人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而是需要通过讨论进行思想交互,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方式,促使学生将解读文章内容以及意图看作一件快乐的事,而非一件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任务。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女主人公是被谁逼死的,如果是现代社会中大家应该怎么做”为题进行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将责任归咎在恶婆婆身上,觉得是婆婆制造了女主人公的悲剧;还有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男主人公是否过于软弱,如果他在两个人中间起到斡旋作用,女主人公是不是就不会自杀;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女主人公过于柔弱,她可以找寻更好的方式,甚至可以选择脱离男主人公和婆婆,却选择了最为惨烈的一条路。
在分析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针对任务展开讨论,这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也能够看出在遇到不同事件时人物的反应。这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而埋下的伏笔。以焦母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焦母几次对话时的动作,比如第一次对话时的动作就是在面对儿子不想另娶他人且反抗自己时出现的“槌床便大怒”,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家长的威严,以及某些长辈在对待晚辈时的独断专行。后文中又出现了“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更是能够突显出焦母对儿媳的不满。而文章最后出现的“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能够体现出焦母确实爱自己的儿子,但是身为大家长并不询问儿子的意愿,因此造成了悲剧。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正向引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讨论机会,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讨论成果。
续写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在高中教学当中被广泛使用,在提升学生对于文章认知的同时,也能保障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文章中的意境。教师在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琵琶行并序》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续写后面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的对话,琵琶女后来是离开了丈夫还是继续守在船上。或者可以写其中提过的场景,比如当年琵琶女风头最盛时门前人来人往的场景,促使学生对文章和人的情绪、感情的变化产生共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文章的含义。
续写也是古代文章的一种,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有趣的延伸,不仅能挖掘出文章的未尽之言,还能丰富人物情感。如果要着重写琵琶女的身世就可以参考原文中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借用原文的语句就能延伸想到当初红颜未老时琵琶女享受过怎样的风光,此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琵琶女少年成名,名动京城,多少世家子弟为了听一曲琵琶挥霍千金。而后琵琶女的身世转变,由于“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的原因而嫁给商贾,从繁华鼎盛到独守孤船,曾经千金难求的一曲琵琶,现今只能作为聊以自慰的消遣娱乐。琵琶女的心境转变同时也是诗人白居易被贬谪之后的心境变化,从平步青云到跌落泥潭,能够在续写的过程中带出心境变化的感悟,也能够促使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体会到原作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变化。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其中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的能力,这就需要提升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共情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传承文化内容,带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保障中国璀璨文学文化的传承。